從蒼南後槽轉型看產業發展——「兩山」轉化的海洋樣本

2018-09-06 10:58 | 溫州新聞客戶端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馬站後槽海螺度假村。孫新尖 攝

馬站鎮後槽村,位於蒼南東南角偏遠一隅,三面環山一面靠海,曾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可如今這裡卻時常出現度假屋一房難求的現象。

從馬站集鎮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駛大約30分鐘,記者來到後槽。眼前碧綠的稻田、整潔的民房、成片的度假小木屋、平坦的金沙灘,構成一幅世外桃源畫境。

坐落在金沙灘旁的海螺度假村,是後槽的一張金名片,由8幢別墅式的小木屋及一排餐飲用房構成,共有22個住宿房間。門口麗水、金華等外地牌照的小汽車不時可見。

當天度假村的房間標價為每間500元至700元不等,儘管價格不菲,但已經基本預訂一空。前臺工作人員介紹,想要入住度假村,旺季一般要提早十天才能訂得到房間。

“以前很少有外人來我們村,更不用說住在這裡度假。”後槽村黨支部書記黃大宏介紹,轉折源於2014年。當年全縣啟動“一打三整治”工作。後槽村26戶漁民的26艘無船名船號、無漁船證書、無船籍港的“三無漁船”被政府依法取締。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不能打魚了,漁民出路在哪裡?2015年初,村裡連續三天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這個問題。“其實我們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海景資源就是一個金飯碗。”黃大宏說,因此村“兩委”動議大家籌錢一起開發濱海旅遊度假區。

這個大膽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上岸”漁民每戶認股投資30萬元,首期就籌集資金800多萬元。於是,海螺度假村應運而生,開啟了後槽轉型的序幕。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度假村建成後吸引著許多遊客慕名而來。2017年後槽村遊客量7萬人次,比上年增加了2萬人次。“人氣旺盛之後,度假村住宿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去年我們又動員11戶村民,以村裡統一規劃、村民自籌資金建設的形式,將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後槽村旅遊住宿從度假村拓展到民宿,床位也從最初的22個增加到了100多個。

旅遊開發給後槽村民帶來了不小的收益。度假村近兩年的營業額為每年360萬元至400萬元,每年純利潤有100多萬元,股東戶均累計獲得5萬元分紅。村民自營的民宿一年也能獲得5萬至10萬元的收入。短短3年多時間,後槽村從第一產業跨上了第三產業。

後槽轉型,是蒼南濱海旅遊產業崛起的一個側影。

蒼南海域面積3783平方千米,佔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大陸海岸線長達227.4千米,佔全市一半以上,擁有豐富的灘塗、生物、旅遊、港口等海洋資源。

“海洋是蒼南的最大優勢,海洋經濟興則蒼南興。”蒼南縣委書記黃榮定如是說。近年來蒼南把打造“浙江山海生態旅遊目的地”作為具體目標之一,全力發展濱海旅遊。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蒼南海洋經濟總產值234.88億元,同比增長18.28%,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512.67億元的45.8%。其中,濱海旅遊業總產出102.65億元,佔海洋經濟總產值的43.7%。

馬站鎮是蒼南發展濱海旅遊業的核心區。在鎮幹部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霧城村月亮灣沙灘。只見遊人絡繹不絕,自駕遊小汽車停滿沙灘邊大大小小的停車場。駕駛“浙G”牌照小汽車的遊客胡峰亭說,他們一家人從金華東陽驅車4個多小時趕到這裡玩海,“聽說這裡沙灘多、海水藍,我們就來了。”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月亮灣沙灘是近10年興起的景點。依託這個自然資源,全村460戶居民中有一半從事旅遊服務業,提供漁家樂、賓館民宿、休閒漁船、沙灘傘、海上三輪車、摩托艇等旅遊服務,一年淨利潤1000萬元左右。霧城因此成為令周邊山區鄉村羨慕的富裕村。

馬站鎮鎮長朱禮裕告訴記者,2017年該鎮接待遊客人數達13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7億元,佔全鎮生產總值的比例高達70%左右。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伴隨蒼南濱海旅遊翻滾的潮水,甬臺溫高速公路複線蒼南段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這條交通大動脈長約44公里,縱貫蒼南沿海多個鄉鎮,計劃2019年底前建成通車。它一旦通車,可以打通蒼南沿海交通“任督二脈”,為蒼南濱海旅遊帶來黃金髮展期。

為趕在遊客大潮來臨前打好基礎,蒼南掀起了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近兩年蒼南全面加快推進旅遊景區提升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將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產品優勢,力爭實現蒼南旅遊經濟彎道超車。”蒼南縣風景旅遊管理局局長林曉波說。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當前蒼南全域旅遊規劃和在建重點項目共51個,總投資達163.95億元,2018至2020年3年間將完成投資91.25億元。濱海旅遊項目建設是其中的重頭戲,像霧城旅遊綜合體、漁寮景區景觀提升工程一期、馬站(濱海)旅遊集散中心、炎亭景區景觀提升工程、兩灣(棕櫚灣-鳳凰灣)度假區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蒼南還將啟動建設“168黃金海岸線”工程,線路全長167.9公里,貫穿沿海9個鄉鎮,串聯沙灘、港灣、島嶼、人文景觀、美麗漁村等景觀,形成一條美麗的旅遊經濟風景線。

岸上吹響旅遊發展集結號,海里的養殖業也在醞釀一場蝶變。

蒼南大漁灣沿岸,很多漁民與往年一樣,正為即將到來的紫菜養殖季備料。養殖戶陳素琴說,今年計劃養殖20排紫菜(一排相當於1.6畝面積),如果行情不錯的話,將有二三十萬元收入。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這邊忙於備耕,那邊忙於向高端市場推廣蒼南紫菜。

與陳素琴相隔千里的上海,7家蒼南紫菜養殖企業剛參展完上海漁業國際博覽會。蒼南縣海洋與漁業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趙崇凱介紹,今年蒼南首次組織養殖企業參加這個國際性展會,並專門製作了一個時長10分鐘的紫菜宣傳片在展會上播放。

蒼南紫菜養殖面積達6.2萬畝,年產幹紫菜6600噸。大漁灣是蒼南乃至全國的紫菜主產區之一。在行情好的年份,大漁灣紫菜養殖業總產值可達10億元。

以前大漁灣漁民時常出現因爭搶養殖“地盤”而大打出手的現象。前年,蒼南縣海洋與漁業局聯動赤溪、大漁兩鎮,率全國之先創新實施大漁灣養殖用海二級承包工作,將國有養殖海域發包至村集體組織,再由村集體組織發包至養殖戶。縣海洋與漁業局為養殖戶發放養民證,確定每戶養殖區的經緯度座標,化解了養殖戶爭奪養殖用海的歷史性頑疾。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前兩年我們重點在解決海洋養殖管理的體制機制、養殖融資、養殖保險等問題,為養殖業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今年我們要著重推進育苗基地建設、產業鏈拓展、龍頭企業培育、區域品牌建設等工作,加快蒼南養殖業提質提效。”趙崇凱說。

多年分管農業工作的赤溪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廖詩超告訴記者,大漁灣紫菜品質深受國內外商家認可,但苦於缺乏深加工和品牌化經營,遭遇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尷尬。今年,他們聯合縣海洋與漁業局,以大漁灣標誌性島嶼命名,註冊了“官山島”商標,作為區域海洋養殖業公共品牌,以此打響大漁灣紫菜品牌知名度,樹立產品地理標誌。

蒼南海產品亮相上海國際漁業博覽會 。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記者瞭解到,蒼南正在實施漁業品質品牌三年提升行動計劃,推廣循環水養殖、深水網箱、淺海貝藻立體養殖等新技術、新模式,創建現代漁業園區、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實現漁業高質量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蒼南全縣水產品總產量21.8萬噸,產值29.32億元。漁民因漁業發展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人均收入從2014年的17658元增加到2017年的22486元,同比增長了127.3%。

(原標題《從蒼南後槽轉型看產業發展——“兩山”轉化的海洋樣本》,原作者 林乃鵬 楊國俊 林思思。實習編輯 吳昱燊)

从苍南后槽转型看产业发展——“两山”转化的海洋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