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有七大方言,你的家乡话属于哪一种方言?有必要保留方言吗?

人生需要坚持3


潮汕话是广东潮汕人(潮州府潮州八邑籍)的母语,今潮汕话流行于潮汕地区及海外东南亚、西欧、澳洲为主的潮汕人聚集地。潮汕话以旧潮州府城话为代表。语言学系谱:汉藏语系——汉语族——河洛语支——潮州片。流行于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等所属各县区,陆丰市的三甲地区,也包括梅州市的丰顺县;一般称之为“潮汕话”。[1]

广东潮汕地区历代名称潮州府,名号潮州八邑,当代原称汕头市,1991年汕头市分治为今潮汕三市(汕头、潮州、揭阳)。明清潮州府九县邑,均是从宋元潮州三阳析置,均有〖阳〗之称,由于大埔县(别称茶阳)居民是客家人,故潮州府下辖的海阳县(今潮安区、湘桥区、枫溪区)、潮阳县(今濠江区、潮阳区和潮南区)、揭阳县(今榕城区、揭东区和揭西县大部)、惠来县(别称葵阳,今惠来县、普宁市西部和南部)、普宁县(别称洪阳,今普宁市中东部和揭西县棉湖镇部分)、澄海县(别称莲阳,今金平区、龙湖区和澄海区)、饶平县(别称饶阳,今饶平县、南澳县、潮安区及澄海区部分)、丰顺县(别称新阳,今梅州丰顺县)潮汕民系8县合称“潮州八邑”,也称潮州八阳。注:汕头设置之前隶属潮州府澄海县,揭西县1965年置县之前隶属揭阳县。





洪门黄泽钦


我的家乡是有着三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浓厚的无锡,我们说的无锡话,属于吴方言,吴侬软语是也。我录几段无锡方言的童谣给大家读一读,你就会说,无锡方言值得保留。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对我笑,夸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吃落大饼还有糕。

稀奇稀奇真稀奇,

蚂蚁踏煞大公鸡,

爸爸睏勒摇篮里,

宝宝唱着摇篮曲。

今天礼拜三,上海来个小瘪三。

爬锡山爬惠山,爬到屁股粉粉碎。

打个电话303,请个医生猪头三。

医生看看不来三,噼里啪啦送惠山,买只棺材三千三百三十三块三!

冬瓜皮,西瓜皮,毛丫头赤骨碌嫑面皮!

从前头,有个老伯伯,走到八士桥,买着一碗八宝饭,用落八千八百八十八块八角八分八厘八。

河里河里汰汰脚,

眼线眼线戳戳脚。

从前头,有个老老头,专门爬墙头,爬到隔壁头,跌着个死跟头,拾着只大馒头,一扒开来三十六堆屎粒头。

牵磨拉磨,做饼俾了舅婆,舅婆呒牙齿,吃堆烂薄屎。

大婶婶,一坨胭脂一坨粉;二婶婶糟扒头牙齿裹嘴唇;三婶婶,蓬头屑洒倒尿盆;四婶婶,吱里吱里做豆腐;五婶婶,呜里呜里说不清;六婶婶,懦里懦惰吓撒拧,七婶婶,七里撮落会讲人。


大李161966995


我从小在南京长大,父母苏州人,还有外婆,同样苏州人。

在家听父母外婆聊天都是用吴语,而我小时候比较害羞(依然@.@),加上“大人讲话小孩儿别插嘴”,所以我基本不怎么说话。

但听得多了,我基本能听得懂在说什么。

所以我的吴语水平大概是听得懂,说读写都不行。

我的第一语言是普通话,长大后,家里人一起聊天,有时候父母用吴语问我话,我用普通话接。外婆话不多,普通话很标准,但不算流利,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也是普通话吴语交织。

再长大一点以后,我就开始寻找乡土认知。

生在南京长在南京,我始终视自己为南京人。

还在中二时期的时候,我也喜欢在城里乱晃。

去找南京的老城墙,老澡堂,老弄堂,但是我基本没法和老大爷聊起来天,听不懂他们说什么。

南京像国内大部分的城市一样,移居人口多,所以我的同学中真正说得一口南京话的也不多。大家不过是听一听本地说唱,骂两句脏话就以为自己会说南京话了。

但有一次我真的听一个本地长大的同学和父母聊天,不由得感觉到了距离感。如果他们是南京人,那我算什么呢?

事实上因为不会说,我也很难称得上苏州人。而苏州人眼里我也的确只是南京来的。对于南京来说,我的确在这里长大,但我长大的文化环境,几乎在21世纪所有中国一线城市里都可寻踪迹。

我找不到我的文化标签。

如果我说一口南京话,很容易被认为是个南京人。

如果我说一口苏州话,很容易被认为是个苏州人。

如果我能说一口普通话,我哪里人也不是。

普通话普及广,易交流,但同样失去了个人特质。

这个特质不是书上教出来的

是和司机大叔侃大山

是和父母聊柴米油盐

是和街坊邻居打招呼

是和早餐师傅要上一碗粥几根油条

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汇聚成了文化特质。

方言则是集中体现。

南京话里没有煎饼果子,

我相信天津话里也没有大萝卜,

上海话里没有小杆子,

四川话里也不会有go子(硬币)。

语言是文化最原始的载体,

反而言之,最地道的文化都用语言继承。

方言于是就代表了本地文化。

方言消失,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消亡。


邓小乐


我是山东的,作为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感觉山东话还是比较普通易懂的,基本上大家都能听的懂,

10年的时候当兵去了浙江,在部队里那可真是五湖四海的战友,哪里的都有,印象里比较深刻的几个地方,比如江西南昌的战友那说的话真是一个字都听不懂啊,和听天书一样,吃饭不叫吃饭叫洽饭😄。

还有温州的战友,我的乖乖,认识了温州的战友才知道我们中国方言的博大精深,说个数字🔢我都是听不懂的!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方言也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必须得传承下去,不知道有没有当过兵的战友也有这种感觉的



六一他爹6


我的祖籍是山东曲阜,可我出生在济南,算是济南人,小时候一口的济南话。读师范时必须是普通话达标的,工作后给学生上课讲普通话。回到宿舍大院里还说普通话,街坊长辈们说:“这孩子怎么说话撇腔拉调的,不大怎么滴。”我觉得要改,结果成了普通话和济南话的混合体,戏称“济普”话,至今是一口的济普话。

济南话应该属于北方方言范畴,和山东话还不一样,比较接近于河北东南、山东西北那一片方言,而大家头脑里的山东话主要指胶东半岛那一地块的方言。说济南话,一般来说都能听懂。就是听起来腔调有些硬,有些直,不那么优美动听。这是由于济南人豪爽快直的性格决定的,与人交谈起来坦诚相见、不拐弯抹角,也无戒备之心,唯恐别人听不明白,每个音节都发成重音,造成济南话听起来有些“哏”。

有些济南独特方言,如果不“翻译”还真弄不明白。比如,这馒头丝孬了(蒸馍变质);你别跟我哩哏儿棱(你别装糊涂敷衍我);这条道泥浓铺嚓的,烦死人啦(道路泥泞不好走)还有:截就(凑合);崩没哏(吹牛);将将的(刚刚的);点划儿人(欺骗人);推孬(太坏);没徐顾(没在意)等等,很多很多。仅拿“秫米”一词就有办事不利索;好事办瞎了;不懂事;说话不当;运气不好;办事不顺利等多种意思,依据当时的语境来确定。

要说是否保留方言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不成为“问题”,因为方言不是说谁想要保留就能保留,想要废弃就能废弃了的。方言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漫长的求生存图发展使用语言过程中,潜移默化,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发展形成的,与民族、文化、传统、地域等因素密切相关。使用方言使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使人们性格丰富,有棱有角;使神州五彩缤纷,有模有样。要说到方言不便于交流、容易造成误解的缺陷,这更不是问题。普通话就是世界语,你我他都是翻译家,全中国全世界数不胜数。

最后,让大家欣赏一段济南话,是否听(看)明白。(三个人在聊家长里短)“你听说了嘛,他家孩子好点化儿人来,可别上他当啊!”,”这孩子真次毛,正天点化儿道儿化的,还没个正形!”,”真事这孩子也没什么的,就是太梭揖俩”,”这叫瞎包!你看他小了嘛,夜来见他一边走还一边趋拉石头!”。听(看)完后,是不是觉得济南方言挺有滋有味的。





枫凡君


我是河南洛阳的,我觉得我们这里的语言说起来,有一个名人说我以前在在古时候很多朝代,都是洛阳话是官话。我觉得在语言演变中,河南的话在不断中原话,在不断的演变着,最终演变成我们现在的不能说大部分的普通话吧,应该是说,最基本语言组成部分,肯定是河南发音占的最多。

像南方或者什么地方啊,台湾啊,福建这些,他们的语言没有变化,我一直都传颂着,古时候的语言,那种说话的方式跟语调,基本上没怎么改变,古时候说话谁也不知道,但是大概我觉得就是那样。但是官方语言一直在演变,也没有今天的普通话,基础语言还是在河南中原这一带。中原文化不可缺少啊,这是发祥地呀,作为河南人我也想低调呀,这实力不允许呀。那些有地域歧视的人,你们就不要发言了,真的。河南郑州的机组文化,这些都是国外的都来这里记住了,你想想别说国内了对吧,经过这么长的演化,我们还保留了这么长的中原文化,你想想那事,非常的不容易。

嗯,下面我就给大家带来几句,河南洛阳的话的基本说法和意思吧。

先从身体部位开始说吧。

哎老头儿就是额头的意思。

低脑就是头脑袋。

将莫特儿就是肩膀的意思。

欧塞就是男性的乳头。

度莫气儿不是肚脐眼。

腿黑啦就是腿中间。

不老盖儿就是膝盖。

根儿老只就是腋窝的意思。

再说说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吧。

保吭气儿就是别说话的意思。

掰怀就是指导教导的意思。

弄啥类这个大家应该知道吧。

解释一下木和秒的用法

就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碰了一下另一个人。有事木有。有秒事,都是有没有事的意思。吃饭了没有?你也可以回答。木有 ,秒啊,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就是数字,最简单的给大家说说吧。

约儿,俩,撒,所,窝,罗,确儿,八,九,烁儿

1 2 3 4 5 6 7 8 9 10是河南的,我觉得都能看懂吧。

全中国包括很多地方,不光说河南,很多地方的方言我们都要保存下来,不能让他失去,不能让他消失,方言需要保护,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因为我们不能忘祖。希望全国各地的观众们知道知道河南表哥表姐们都指导一下。洛阳的老乡们都可以表达一下自己的洛阳话,自己所知道的,都可以评论留言。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须删。











小霍畅谈


中国七大方言: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

4.福建话(简称:闽语)

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属于北方话。我觉得有必要保留方言。

中国拥有着5000年的文化,每一笔都是巨大的财富。特别是方言,是每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具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息!

他乡遇故知时,一席家乡方言瞬间拉近了两人距离。例如:

甲:你咋搁这儿嘞

乙:咦,你咋也搁这儿嘞

甲:木想到在这孩儿能碰到你

乙:我也木想到啊,你来这儿弄啥嘞

甲:我来这边找活呗,你嘞

乙:我都在这边干活,你想整个啥得

劲儿活,我给你合计合计

甲:中,走去找个得劲儿地儿,吃住

说住

…………

汪涵的语言天赋极高,他精通多种方言。有人统计过,汪涵在节目里秀过不下20种方言。这种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风格,让汪涵成为无数人的“老乡”。他曾自掏腰包500万保护方言,他认为孩子们不能只会普通话英语,还要会方言!

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文化体系,消亡一种方言就消亡一个文化体系!

方言不只是一种语言,它也是某个地方特有的名片!

所以方言很有必要保留!

我是筱然,欢迎朋友们互相讨论学习!



筱然1987


我的家乡在东北的吉林市,那里的口音可是地道的东北大碴子味儿!

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没觉得自己的口音有什么问题,而且从上学到工作一直也都在这个这个地方,一切自然而又朴实!

直到2008年,因为下岗了,要四处奔波去讨生活,就去了福建的福州市,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坐上了火车以后,一番离情别绪,背井离乡的感叹之后,随着火车的渐行渐远,不觉间我便来到长江以南,逐渐的就觉得上火车的人,他们的语言我怎么听不懂呢?好像到了外国,从江西,浙江再到福建,感觉自己什么都听不懂,看着人家上了车以后见面寒暄,谈笑风生,自己就觉得哎呦,这是什么地方啊,我怎么怎么感觉自己像傻了一般?对于背井离乡的恐惧,对陌生地方的畏惧,再此时油然而生!

到了福建那里的语言更是离奇的难懂,办公室的两个同事,他们都是福建同一个乡镇的,只是隔了一条河一座山,他们说的话,在我听来都是唧唧呱呱的外语,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两个人竟然也互相听不懂对方的方言!奇怪不?

偶尔在街上或者在商场或者饭店听见几声东北老乡你家是哪旮瘩的啊?你咋的啊?

哎呀,就觉得心么好呢,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微疯百禾


我是黑龙江人,家乡方言属于官话方言中的东北官话。关于是否有必要保留方言的问题,回答之前我想先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是否要保留方言的疑问。1.方言会增加跨地域沟通的难度。2.无论是在校教育还是工作,更常用的普通话。3.如果想特地了解一种方言还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4.不否认还会存在当大家都讲普通话时,自己只会讲方言的羞愧感的现象。思考许多最后我认为有必要保留方言。1.关于跨域沟通问题的确会有一点沟通难度,但方言同时给予了同域沟通的便利性。2.虽然普通话很常用,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方言就不需要保护的理由,语言的多样性同样是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3.不光是方言,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会有学习成本,这也是方言成为方言的原因之一,也是它吸引其他不动当地话之人的魅力所在。4.方言也好普通话也好,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哪怕是多数人都说普通话,说家乡话的人也不必害羞,反而要有自信。综上,我认为有必要保留方言。



染毫


首先,我觉得方言还是要保持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代传一代传下来的方言,我觉得听到本地的方言特别有亲切感,特别是在外地打工的时候,能遇见一个老乡就高兴的不得了,特别亲切。

我是湖南人,但是湖南这边有好多方言,其实我自己都有好多方言听不懂,先不说远的,就我们隔壁村子的一些方言我们可能也听不太懂,因为讲的都是不一样的吐话。

记得那一年我去福建打工的时候,然后听到福建那边说的话,我几乎是一句都听不懂,然后他们当地的就是有很多人都会讲那个方言,没有讲普通话,但是后来听多了也就懂了一点,现在回来后,看见本地也有很多福建人,听她们讲那边的方言也会觉得特别怀念那段时光。

方言举例:

1.我们这边吃饭叫恰饭。 2.青蛙叫麻拐。

3.上厕所叫上矛斯。 4.睡觉叫睡告。

4.上街叫赶社。 5.鸡腿叫霸腿

5.说话叫港话。 6.石头叫马拉古

还有太多了,暂时举例这6点。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你们家乡的方言

我是生活领域创作者,原创不易,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