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复杂的“海外关系”: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海盗头目……

郑成功复杂的“海外关系”: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海盗头目……

厦门博物馆郑成功像

中华古代的民族英雄,谁也没有郑成功这样复杂的“海外关系”:

郑成功的父亲,有一个名字叫“尼古拉斯•加斯巴德”,这是他的天主教教名。

他会三门外语,精通葡萄牙语、荷兰语和日语。

他把一个女儿嫁给了生活在澳门的外国人,因此,郑成功有一个葡萄牙姐夫。

混迹日本期间,他娶了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郑成功因此成为中日混血儿。

因此郑氏家族是蒋介石家族出现前最为西化的中国政治家家族。郑芝龙和郑成功两代,都和天主教神父来往密切。在荷兰海牙的博物馆中,保留着一封郑成功写给荷兰人的信,信的内容是请荷兰医生菲力普•海尔曼斯去为他看病。因为这个大夫十年前就曾给他的父亲郑芝龙看过病,深得郑氏家族的信任。

郑成功复杂的“海外关系”: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海盗头目……

泉州郑成功公园

郑氏家族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国际背景,起因于郑芝龙是东亚海洋上最有名的“海盗”。

偷渡和走私,在福建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起码从明朝初年起,福建沿海就活动着为数众多的海盗。

元代海外贸易非常发达,福建泉州是一个重要的港口。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禁绝了海外贸易,甚至禁止渔民下海捕鱼,把海岛上的居民悉数内迁,“以三日为限,后者死”。

宋元以来,东南沿海人民久已习惯以经营海外贸易为生,禁海令一下,生机勃勃的沿海经济遭遇到毁灭性打击。于是,福建人不甘坐以待毙,或者偷渡异国,或者持械为盗,或者进行走私。

“向外自谋发展的动力于焉形成,越到后来越成为滚滚洪流,并结成足以与朝廷相抗衡的庞大的民间武装势力。”(汤锦台著《大航海时代的台湾》)

那个时代,“海盗”和“商人”实际上经常合二为一,他们“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盗”。([明]谢杰著《虔台倭纂》)一旦有通商的可能,海盗们就会卷起骷髅旗,把刀枪藏到甲板下面,堆起满面笑容,和和气气地赚钱。只有实在走投无路时,才靠抢劫度日。而一个规规矩矩的商人想要经营远洋贸易,他会发现他必须得武装成半个海盗。因为远洋通商实际上就是武装走私,东亚的这片海上,危机重重,没有武力做后盾,他的船队随时可能葬身大海。

郑成功复杂的“海外关系”: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海盗头目……

厦门鼓浪屿郑成功雕像

海上的竞争如此激烈,是因为当日的海上贸易,利润实在惊人。以当时贸易的大宗生丝为例,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城日志》天启五年(1625)四月六日条载:“生丝(从前一担卖八十两,其后卖至八十五或九十至九十五两,是很高的价格)现在中国跃至一百十五两,日本人去年以二百六十两买进。”

一般估计,当日海上大宗输日商品——生丝,其利润率为百分之一百四十,牛尾药的利润率最高,达百分之四百五十以上,锦缎获利最低,也有百分之九十。据此分析,当时海上贸易,利润率约为百分之一百五十。所以,如果有机会正常贸易,做商人远比做海盗收益更丰。

所以当海盗,或者说远洋贸易商,几乎是福建省内很多男性非常羡慕的职业。

郑芝龙是福建南安人。出身小官吏家庭。他从小“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生就一副江湖性格。受这个地区闯荡海外传统的影响,年仅十八岁时,郑芝龙即离家出走,浪迹于澳门、日本、菲律宾。

那时候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了,西方殖民者已经来到了东亚。来到菲律宾的马尼拉,那是葡萄牙语的殖民地,他在那做过鞋匠,当过厨子,成了天主教徒。学会了葡萄牙语和荷兰语。

后来他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资本,成了海盗。因为狡猾豪雄,郑芝龙混迹海上十余年,成为东南海面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头目,兼东南沿海最大的国际贸易商。他拥有上百只大商船,还拥有数万人的私人武装,其他经营海外贸易的中国人都得向他交保护费。

作者简介:张宏杰,男,蒙古族,1972年4月出生于辽宁,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师从葛剑雄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秦晖教授。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出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专著近20部,并有多部作品在港台及海外出版。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辽宁文学奖”等,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奖”提名。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CCTV1、9及湖北卫视2013年3月同步播出)总撰稿。2013年6月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系列节目,收视率创年度最高。

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地做过多场学术讲座。

2018年4月,张宏杰应邀出席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并发表以“贵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