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走红农村,农民收入高几倍,稻田养鱼为何没能全国推广?

对大部分农民而言,在农村除了老老实实的种地以外,养殖也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且这两者之间还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农民从地里收回来的粮食,很大一部分都做了家禽家畜的饲料。只不过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饲养一些简单的家禽家畜,而是从事起一些特色养殖来,小龙虾就是其中的一种。

稻虾共作走红农村,农民收入高几倍,稻田养鱼为何没能全国推广?

虽然今年上半年的小龙虾价格出现过大跳水,但是总体上来说,小龙虾近几年的市场行情还算不错,也有一大批人愿意花高价购买,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投身于小龙虾养殖的行列,并且发展出一种稻虾工作的新模式。河南潢川的稻虾工作模式,每年种一季水稻收两季虾,一亩水田的收入差不多能到3000块,农民的收入比单种地要高了好几倍,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效仿这种成功的种养模式。

稻虾共作走红农村,农民收入高几倍,稻田养鱼为何没能全国推广?

稻虾共作的方式在农村走红,不仅让人联想到另一种相似的生产模式,叫做稻田养鱼,同样是水稻价水产养殖的组合模式,稻田养鱼在农村其实已经坚持了1400多年,最早还是稻鱼鸭共存的形式,前些年稻田养鱼在农村也有很高的呼声。有相关方面的专家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田的稻谷产量按1000斤计算,同时还能产200斤的鱼,这种模式种出来的水稻和鱼都算是没有污染的生态农产品,市场价格应该更高,算下来一亩水田的年产值能达到4000元左右,看起来十分值得推广。只不过比起大获成功的稻虾共作,稻田养鱼的模式一直没能全国推广,这是什么原因呢?

稻虾共作走红农村,农民收入高几倍,稻田养鱼为何没能全国推广?

虽然稻田里养鱼的收益看起来十分可观,但是这种结果只存在于最理想的状态,用农民的话来说,在这一点上是不能全信专家的,因为稻田养鱼的方式实际上要面临很多难题。一方面,人人都知道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但是一年四季都能蓄水的稻田实际上并不多,光是换水就是个大问题,所以这种稻鱼共养的模式并非适用于有水田分布的所有农村地区。

稻虾共作走红农村,农民收入高几倍,稻田养鱼为何没能全国推广?

另一方面,稻田养鱼首先在田中间挖一个蓄水池,四周挖一圈沟,中间再挖一个十字沟。稻田里不能施化学肥料,不能打农药,要不然就会造成鱼大量死亡。而水稻在插完秧后二十几天要晒田,才能促进水稻分蘖。鱼儿不能没有水,可长时间蓄水却对水稻生长不利,这又让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矛盾。这种形式的稻田养鱼 ,虽然鱼能卖几个钱,可是水稻却会因为没有使用化肥农药和长势不好而大量减产,结果反而得不偿失。

稻虾共作走红农村,农民收入高几倍,稻田养鱼为何没能全国推广?

正是因为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才导致这种坚持了1400多年的稻田养鱼模式,如今反而不多见了。现在稻田养鱼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主要是黔东南、广西等地,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名气,一来,这些地区的水资源本来就很丰富,而且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种养模式,再加上还同时发展了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项目,让游客和消费者在收获的季节可以亲自下田去抓鱼,这些方式都有利于水稻鱼的持续发展,农民生产出来的水稻和鱼也不愁没有市场。可是在传统的水稻产区,这样的方式却没有什么优势和发展潜力,这也是稻田养鱼不能全国推广的原因。关于稻田养鱼,你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和我们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