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在當代亞洲藝術市場中,或許沒有誰比teamLab更不走尋常路。他們的身份與行為並不完全符合傳統意義上“藝術家”的標籤:這是一個由藝術家、數字化專家、數學家等共同組成的創造團隊。

而2019年11月5日,他們在上海黃浦濱江建立的中國第一家數字美術館——EPSON teamLab無界美術館:teamLab Borderless Shanghai,將正式面對公眾開放。該館進一步擴展了teamLab Borderless的概念,並進一步發展了無邊界作品群,在那裡開闢了一個巧妙、複雜的立體空間。

去年,東京的森大廈數字藝術博物館teamLab無界接待了來自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30萬名訪客,作為單一藝術家美術館,參觀人數超過了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術館(約216萬人次),創造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單年度參觀人數的記錄。而現在中國的觀眾也將有機會體驗這場奇妙的虛擬之旅。雖然teamLab在全球大受公眾歡迎,但學術界對“藝術”的定義仍然為teamLab所呈現的“數字藝術”惹來不少爭議。

昨天,teamLab創始人豬子壽之就這些爭議,以及teamLab團隊發展至今的各種課題,如“藝術理念的演變”、“數字藝術”的誕生和teamLab的“造血模式”等與我們進行了一番探討。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teamLab創始人豬子壽之先生

©藝術市場通訊

拍攝:Tina Xu

豬子壽之談到,建立teamLab的靈感來源於生活中的照片、電視和電影屏幕:當人們通過這些媒介看世界的時候,生活裡真實的、立體的東西都被平面化了。於是他萌生了將平面化的世界進行解構和重塑變成一個更多維的空間的想法,讓大眾能夠更“立體”地體驗到屏幕背後的這個世界。

“我們最初的理念叫‘超主觀空間’,就是把一些藝術品從平面視角擴展到三維立體空間,讓體驗者切實地體會到他們和作品之間是沒有邊界的。”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teamLab創始人豬子壽之先生在作品Moving Lights前

EPSON teamLab無界美術館

©藝術市場通訊

拍攝:Tina Xu

基於這些初步嘗試和反饋,teamLab開始積累起技術和人才資源,也衍生出愈發豐富的創作靈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超主觀空間”是teamLab團隊的基礎,而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打造出來的一個進化的版本。

其實當下頗為流行的“數字藝術”這個名詞,最早是由teamLab團隊提出的。在早期的調查中,豬子壽之發現只有photoshop軟件的一種剪切技術提到了“數字藝術”這個名詞,但其概念類似於編輯。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走,走,走:自由無礙

Walk, Walk, Walk: Free Infinity

teamLab, 2018, Interactive Digital Installation, Endless, Sound: Hideaki Takahashi, Voices: Yutaka Fukuoka, Yumiko Tanaka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世界從黑暗裡誕生,仍然如此可愛而又美麗

Born From the Darkness a Loving, and Beautiful World

Sisyu + teamLab, 2018, Interactive Digital Installation, Endless, Calligraphy: Sisyu, Sound: Hideaki Takahashi

當時“新媒體藝術”已經是一種獲得承認的藝術種類,但teamLab團隊認為,它的定義依然無法確切體現自己想要表達的概念。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它不能夠強調作品與最先進的數字技術之間的密切關聯。teamLab作品最核心的特徵在於,它是在數字技術支持下,由光與影構築出的虛擬現實空間。所以“數字藝術”這個新詞對於teamLab來說更吻合,也可以給他們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光群落作品現場圖

EPSON teamLab無界美術館

©藝術市場通訊

拍攝:Tina Xu

“現在來看,雖然‘數字藝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欣賞,但也有一些人並沒有真正理解其含義就去進行模仿。所以悲觀地看,以‘數字藝術’為概念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豬子壽之先生補充道。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作品Moving Lights現場圖

EPSON teamLab無界美術館

©藝術市場通訊

拍攝:Tina Xu

沉浸式展覽或者說互動型展覽的“社交媒體化”,已經成為藝術批評領域的老話題。但豬子壽之並不完全認同這種說法。他覺得“社交媒體化”並非僅僅是某類藝術的發展趨勢。當其他藝術讓觀眾產生共鳴時,他們也會拍照留影,並且發佈到網絡上去。“很多藝術展門口都排著長長的隊伍,例如我近期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看到的中國藝術家蔡國強的展覽‘蔡國強:瞬間的山水’就有不少人在拍照,在當地非常受歡迎。其實,美的東西大家都喜歡傳播。”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teamLab創始人豬子壽之先生在作品“在人們聚集的巖丘上,注入水粒子的世界”前

EPSON teamLab無界美術館

©藝術市場通訊

拍攝:Tina Xu

與多數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相似,在teamLab早期發展過程中,除了創作靈感等這些根本問題之外,遭遇的大挑戰就是資金緊缺。

豬子壽之與teamLab的中國成員仲巧榮笑談,團隊剛成立的時候資金有限。為了在“非常時期”進行創作,大家一起湊錢買了6臺(當時)最大的電視機,組成一個大屏幕。雖然作品的視覺效果比較平面化,無法做到大家期望的、人與作品之間沒有邊界的效果,但這其實已經近乎耗盡了他們的全部財力。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teamLab Borderless Shanghai現場圖

EPSON teamLab無界美術館

©藝術市場通訊

拍攝:Tina Xu

公司為了維持下去便開始為客戶提供技術服務。他回憶道:“我和3、4個發小以及大學好友一起建立了teamLab,那時候我們白天為商業項目提供技術服務,晚上才有時間靜下來進行創作……其實,直到現在還有兩個人在做‘白天的工作’。”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海洋之流動,浮游的網巢

The Way of the Sea, Floating Nest

teamLab, 2018, Digital Installation, Endless, Sound: Hideaki Takahashi

在這個艱難的創業過程中,teamLab獲得了更豐富的經驗,增強了團隊的技術。直到2011年,其作品才開始在國外的一些展會上嶄露頭角,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進而讓日本國內的一些企業把目光投向他們。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超越邊界的群蝶, 浮游的網巢

Flutter of Butterflies Beyond Borders, Floating Nest

teamLab, 2019, Digital Installation, Endless, Sound: Hideaki Takahashi

豬子壽之先生表示,teamLab創作的藝術和傳統藝術另一個不同點在於,傳統的藝術往往希望通過知名度和收藏行為獲得藝術價值。而teamLab一開始並沒有太多人欣賞過,也無法出售,所以從始至終就沒有在思考他們的藝術是否需要被收藏。觀眾能夠走進美術館並且擁有一個不錯的體驗,這樣就很值得。

豬子壽之:teamLab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