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北伐和姜維的北伐,誰的影響更大?

用戶50035732909


諸葛亮的戰略意識是遠遠強於姜維的。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劉備病逝以後力排眾議與東吳重定盟約,失去荊州後兩路出兵的戰略規劃及時轉變為蠶食雍涼,北伐之前平定南蠻解決後顧之憂,並且依託南中之地為北伐提供物資和兵員,其精心打造的無當飛軍成為三國時期最精銳的部隊。

諸葛亮每次北伐的戰略意圖也很明確:

第一次北伐意在奪取魏國的隴西地區,若非馬謖違揹他的部署,街亭失守功虧一簣,諸葛亮還真能斷絕隴道。

第二次北伐意在側應東吳疲憊魏國,成功吸引已經走到伐吳前線的曹真主力回援,減輕了東吳的防守壓力又讓魏軍疲於奔命。第三次北伐則是第二次北伐的延續,意在鞏固漢中防線同時打出進攻涼州的新路線,打通蜀漢與魏國西北少數民族的聯繫,為自衛反擊戰中魏延深入羌中大破郭淮鑑定基礎(與諸葛亮北伐從漢中出兵不同的是,後期姜維北伐經常從陰平出兵)。

第四次北伐時,郭淮的隴西軍團已經被魏延擊潰,於是諸葛亮一直在尋找機會擊潰魏國中央軍,最終也基本上達到了目的,滷城之戰大破司馬懿。若非關鍵時期李嚴延誤運糧,隴西地區還真能夠劃入蜀漢版圖。

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意在通過在渭南屯田拖垮魏國經濟,據史書記載,當時魏國經濟瀕臨奔潰,軍心也因為司馬懿的“畏蜀如虎”動搖的厲害,在諸葛亮病逝幾個月以後魏國立即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若非天不予時,或許諸葛亮真能成功。

姜維在戰術上的能力的確不可輕視,姜維北伐兵力少則不到一萬人,多則四五萬,這點兵力還不到魏國總兵力的1/10,還不如魏國一個雍涼軍團的兵力,卻能夠迫使魏國戰略防守數十年,北伐在兵力、補給都不如魏國的情況下,整體上還是勝多敗少,損失上也是魏國損失大於蜀漢。

蜀漢只有一個姜維,魏國卻有鄧艾、司馬昭、司馬望、陳泰、郭淮等頂尖名將,姜維能夠獨自支撐漢軍與他們交戰不落下風,他的軍事才能還是可圈可點的。然而在戰略上,姜維完全可以說是不懂戰略了,北伐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沒有明確的戰略目的,完全是為了北伐而北伐,姜維之所以一直被詬病窮兵黷武,很大程度也是這個原因。

蜀漢朝廷發現姜維東打一下西打一下,也不知道姜維想幹嘛,沒有明確的戰略目的卻頻繁出兵,這不是窮兵黷武是什麼?當然其實姜維也有姜維的無奈,他不像諸葛亮一樣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可以集中全國的力量去支持北伐,實際上姜維北伐大多數朝臣是反對態度,他只是一介降將,他的大將軍位置也是靠軍功一步一步爬上來的,並非諸葛亮提拔。費禕死前,姜維能夠調動的只有不到1萬人,直到費禕死後,姜維才好歹能夠調動數萬大軍。兵力不足也制約了姜維的戰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麼點兵力夠他幹嘛?因此在費禕死後姜維對魏國的北伐只能算是騷擾性作戰,基本上掠奪一點人口物資,魏國主力一來就逃的那種。

但在費禕死前還能以兵力不足為姜維開拖,費禕死後姜維的操作就讓人懷疑他到底有沒有戰略意識了。費禕死的那一年恰好是諸葛恪發動北伐的那一年,於是姜維應諸葛恪所邀,出兵北伐,這一次沒有費禕的制約,又有東吳拖住魏國大部隊,想必姜維一定能夠大展宏圖了吧?然而結果卻讓人驚訝。魏國雍州刺史陳泰得知姜維進攻南安,急忙調兵遣將救援南安,但他剛剛走到洛門,姜維居然就糧盡而退,姜維第一次大規模北伐居然連一仗都沒打就糧盡而退。蜀漢不是已經有木牛流馬了麼?效仿諸葛亮屯田也可以呀?提前多準備電糧草也可以呀?怎麼打仗糧草都不帶夠?(PS:這裡有個誤解,就是諸葛亮北伐經常因為糧盡而退,但是歷史上諸葛亮真正因為糧草問題而撤退的只有第四次北伐)洮西之戰,殲滅魏軍數萬人,是姜維一生當中的最大戰績,這也是蜀漢立國以來的最大勝利,僅從這點看他的戰績是超過了諸葛亮的,但是戰略上呢?他不知道乘機傳檄附近郡縣,居然圍攻狄道,死磕王經,可見他的戰略意識是遠遠不如諸葛亮的,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意識。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亭殿閣


諸葛亮北伐與姜維北伐,誰的影響更大?對於這個問題,很明顯諸葛亮要遠比姜維大得多,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姜維軍事才能遠不及諸葛亮,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十一次北伐,雖然兩個人基本都是勝利或平手,但是在對戰過程中,姜維很多時候都處於被動狀態,而諸葛亮基本都處於主動狀態。所以這也是諸葛亮為何能入武廟十哲的原因。

第二,姜維的政治才能遠不及諸葛亮,諸葛亮北伐期間,蜀國國力基本沒有消耗,而魏國的國力卻嚴重倒置,發展收到很大影響,由於諸葛亮北伐,並沒有影響國內發展,所以百姓都支持諸葛亮北伐,敬仰諸葛亮的才華,而姜維後期北伐,由於政治才能不及諸葛亮,所以蜀國發展在倒退,百姓生活開始不穩定,所以後期出現了,對姜維北伐不滿的民心。

第三,姜維北伐只是普通的戰爭罷了,但是諸葛亮北伐不一樣,北伐是體現諸葛亮軍事才能的具體體現,諸葛亮在北伐過程當中來去自如,而姜維在北伐過程中,差點被魏國打得全軍覆沒,在魏蜀交戰中,姜維的北伐,沒有諸葛亮那麼自然。


汐水柔情


“諸葛亮的北伐和姜維的北伐,誰的影響更大?”當然是諸葛亮的北伐影響大;因為諸葛亮北伐,有成功的機會,也是最有利的時機。姜維的北伐,有點像被殺的雞,臨死前還要撐幾下腳爪子而已。就像廣州人說的:“死雞撐飯蓋!”;

很多人都說荊州丟了,就註定蜀漢沒有機會北伐了,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有人認為劉備夷陵之敗,敗光了蜀漢的家底。還有人認為;曹魏國力強大,蜀漢弱小,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等等等等。那麼這裡有幾個問題是極少有人去考慮的;

首先說兵力;根據《諸葛亮集》記載;建興五年諸葛亮遷往漢中準備北伐,所率軍馬20萬。《漢晉春秋》、《資治通鑑》也寫得明白;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自己說;無論在祁山、還是箕谷,漢軍都多於曹軍。這兩個記載都與《諸葛亮集》記載的契合,證明是可信的。也就是說;此時漢軍包括南中、吳蜀邊界、成都衛戍、各地駐守一起,至少有25萬以上的總兵力。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劉備“敗光了蜀漢家業”,那麼,這些軍隊哪裡來的?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東吳把夷陵之戰的戰果無限的誇大,牛皮吹上了天。劉備是敗了,但損失兵力撐死了就是一萬餘人,並未傷筋動骨。這個從劉備敗退白帝城不走了,孫權還嚇得趕快求和就可見一斑!讀者可以想一想;劉備東征,連著五溪蠻,一共就五萬餘人。五溪蠻在武陵一帶,並未與劉備會合。另外,黃權北上防曹魏,帶走了八千人。劉備剩的,僅三萬餘人。吳班。陳式率水軍駐在長江,算五千人好了。也就是說,劉備與陸遜對峙的,不到三萬人。還分開了七百餘里(約近三百公里),紮了四十個營寨。劉備設埋伏,陸遜雖然沒有中計。可伏兵出來了,才八千人。如果陸遜傾巢而出,六萬人的大軍,八千人的埋伏,能起多大的作用?這隻能證明一點,劉備也就那麼點人了,抽不出更多的人去埋伏。另外,此戰劉備陸軍將領損失較大,可水軍的吳班、陳式毫髮無傷得回去了。這就看得有點清晰了;陸遜火攻的,其實應該僅是劉備的大營。三百公里長的戰線,同時放火,還讓人逃不掉,誰有這個本事?除非原子彈!日本長崎的一個原子彈,才炸死數萬人呢!陸遜放的火,比美國佬的原子彈還厲害?

再說人口;姜維時代,由於姜維的窮兵黷武,軍民佔比是三國時期最大的;94萬人,10.2萬軍隊,軍民比接近11%。諸葛亮時期,軍隊算25萬,即使也按照這個比例算;此時的總人口也至少在230萬。經過30餘年的不停戰爭,到末年人口銳減至90餘萬,是很正常的現象。

其三說說荊州;即使荊州那兩郡半不丟掉,北伐一開始,就從荊州出兵,那是不可能的。最多可以奪下襄陽,要想渡河攻擊樊城,就會形成大決戰。為何會這樣說?看看樊城距宛城、皖城距許都的距離,就清清楚楚了;從樊城出發,步行也10天可以到達許都。樊城是宛城的屏障,宛城又是許都的門戶。宛城一破,三數日就可到達許都城下。所以,攻擊樊城,曹魏就會不斷的派出增援部隊來救;于禁、徐晃、張遼、曹操,你要是也有兵力不斷增援,那不是形成決戰又是什麼?你要是沒有增援,那即使你攻下樊城,守得住曹魏傾國援兵的攻擊嗎?如果守不住,那從荊州出兵幹什麼?伐誰?一開始發動戰爭就進行決戰,歷史上還沒有發生過先例。只有你有足夠壓倒優勢的兵力,才會去主動去進行決戰。否則就是去送死!所以,劉備最佳的戰略,還不如放棄荊州,把人口都遷往漢中,充實蜀漢的人力資源。把個空地讓給孫權,又可交好孫權,比什麼都強得多,皆大歡喜。從蜀漢的戰略上講,荊州是可以放棄的,但上庸卻是不可丟的。因為,上庸不但是漢中的屏障,還可以北出策應奪取關中,荊州卻策應不了關中的戰事。

再說人才;曹魏此時,第一代的名將已陸續去世,就生下個張郃了。新一代的將領還沒有接上班,正是曹魏人才處於青黃不接的斷代期間。在史書上有名字的,也就曹真(後期司馬懿)、張郃、郭淮、費耀、戴陵、孫禮、郝昭、王雙、賈栩、魏平這些人。可這時的蜀漢,諸葛亮、魏延、王平之外、姜維、吳懿、李嚴、馬忠、陳式、馬岱、廖化、高翔、吳班、鄧芝、李恢、張翼、張嶷等等,這些人裡面,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這還不包括初期的趙雲、陳到、向寵,及街亭敗將馬謖、張休、李盛、黃襲等。曹魏還有誰?曹魏能抽調到關中作戰的人才,不但遠遠不如蜀漢多,質量也不如蜀漢的。

再說兵力;曹魏此時經過漢中之敗、襄樊之損、濡須之退,兵力早已不是全盛時期,總兵力最多不過40餘萬。這點兵力要分為四份使用。而正面戰場在長江,漢水間的荊州、合肥。蜀漢、遼東,許都也要留兵。所以,曹魏能調到關中的兵力,最多也不會超出十五萬。

從上述情況就可以看出,蜀漢有足夠的軍隊北伐。在關中方向,諸葛亮的兵力是佔優的。此外,還有東吳對曹魏的襄陽、合肥方面的牽制。這也間接的支援了關中戰場。兵力佔優、人才佔優、有物產豐富的國土,還有外援。如果說,這樣的條件還弱,還沒有北伐的基礎。那麼,中國到現在還應該是夏朝,都不可能改朝換代了!李自成這個人一定是假的,只是神話!


傲視蒼穹39


諸葛亮前後出師北伐五次,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局部戰爭(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其中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

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並且勝多敗少。

姜維延續了諸葛亮的戰略,對曹魏採取攻勢,以使蜀漢政權內部保持穩定,外部延伸戰略緩衝。

蜀魏戰爭雙方互有損耗,即使曹魏的國力體量大,同樣面臨兵困民疲,一時無法積蓄力量恢復國力,這也是諸葛亮制定北伐戰略的目標之一。

蜀漢後期,國力難支,將領稀缺,姜維帶兵北伐面臨的困難更多,作戰更為艱難,即便如此,姜維仍能在戰術上多次取得勝利。




邁向頂峰的那一朵白雲


無論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還是姜維的十一次北伐,都無功而返,但從影響力而言,姜維十一次北伐的影響力更大。是哪方面的影響力呢?是加速蜀漢政權亡國的影響力!

姜維從238年至263年的二十五年間,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雖然取得了五勝四平二敗的戰績,但這都是在拉鋸消耗戰中取得的,總體意義上對北伐中原未獲寸土之功。姜維在二十五年間的十一次北伐,約平均兩年便大量消耗本就國力先天不如魏國,早已不堪重負的蜀國國力戰爭資源,加速造成了蜀漢政權由弱而衰的進程。直接動搖了蜀漢政權的固國之本。

這其中,雖然也存在蜀國內部矛盾的催化作用,使姜維採取了上述保蜀自存之道,但終究對蜀國的休養生息,國運生存而言,弊大於利,最終導致加速亡國的命運。

所以說,無論是諸葛亮或姜維不同時期的北伐,都是如蠅撞網,愈撞愈傷,徒損國力而不如堅壁高壘,以圖休養生息,繁榮國力,以待天時。

一家之見,不知當否?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都是勞民傷財,諸葛亮是知道蜀國沒有魏國強大的,為什麼還要北伐?為報知遇之恩,在者他心裡非常清楚不北伐也沒辦法,坐等曹魏強大以後蜀國更不行,倒不如折騰他幾下,不讓你有發展的機會,他應該很清楚折騰別人的同時也在消耗自己,想憑藉自己的能力興許有希望成功。姜伯約能力沒有諸葛亮高,但是視諸葛亮為標杆,加之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一直以諸葛亮的遺願為目標,真要能力可以的話諸葛亮應該不會事事親為,應該還是不放心他的能力,不過最後劉禪都投降了他還搞策反也是難得的,無奈,地貧民稀在有能力變不出人力和糧食。事實說明太聰明瞭不好,開始結局都能想明白,可就是沒辦法改變結局,想想每天會多痛苦。。。。。


耶律阿寶機


諸葛亮的北伐是“以攻為守”,打算通過連續的出兵干擾、延遲曹魏政權對蜀漢的戰略進攻。因為定位明確,他所進行的北伐沒有超出蜀漢國力承受範圍,且尚存一絲僥倖成功的希望。

諸葛亮去世後,後續的姜維也進行了多次的北伐嘗試。但是此時的北伐已經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可能。而姜維進行北伐的目的主要是以下幾點:1、繼承諸葛遺志,繼續“以攻為守”;2、通過北伐戰爭提升自己的威望,抓住蜀漢軍權。姜維沒有諸葛亮那種絕對的威望,作為曾經的降將,對於姜維的質疑從未中斷過;3、領軍在外避禍。蜀漢後期黃皓亂政,朝廷內部紛爭,姜維統軍在外不會輕易受到牽連。

但是由於蜀漢與曹魏的國力懸殊過大,不管姜維如何努力,舉蜀漢全國之力進行的北伐對於曹魏來說,只不過是一場僅僅涉及西北雍、涼二州的局部戰役而已。


傑輝的歷史


諸葛亮北伐中原,一次也未成功,朝中列劉禪搗亂,在說憑當時蜀國的實力,根本就沒有勝算,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其實北伐是最不明智的,蜀國沒有任何實力,諸葛亮明知不能取勝,是不得以而為之,姜維更沒有理由去完成諸葛亮的遺願,知已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更合怳劉禪不信任,後勤也跟不上,何苦呢。


盧教練6


歷史上,他倆北伐,我認為諸葛亮的影響大一些,錯就錯在諸葛亮不會用人,加上國力不支,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失敗。

姜維呢,輪到他的時候蜀國就徹底的一窮二白了,要兵沒兵要將沒將,某士都沒有幾個,他北伐也就當鬧著玩了。


後會無期o


姜維完美的繼承了大獨裁的志向。勇往直前的走向懸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