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的武将的武功怎么不如前期?

彭林灵


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读《三国演义》就能发现,到了三分后期,武将们的战斗力大大下降,几乎就没几个能拿得出手的猛人了。

以蜀汉最后一名五虎将赵云去世为标志,进入后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各个战将的武力值就降了个档次。


魏军有个老将张郃,居然靠着熬劲儿,把所以武力值排在他前面的那些猛将都熬死了,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人,还在蜀军面前耀武扬威,冲锋陷阵,令诸葛亮甚为忌惮。

如果放到前头,那是根本不允许他如此咋刺的。以张郃那两下子,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人会立即扑上去灭掉他的嚣张气焰,诸葛亮哪里会有“忌惮”这两个字。

但到了后面,张郃确实成为天下第一猛将,所向披靡,横行无忌。


张郃木门道中伏身死,魏延又冒出来了。他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猛将,谁也磕不过他。诸葛亮死后,魏延作乱,以寡击众,率领弱势兵力阻截蜀军南归,姜维与张仪商议,说魏延勇猛,虽然兵少,但不可力敌,如何是好?

假如当时蜀汉有五虎将中任何一个在世,还能允许魏延在阵前抖威风?随便一个出来就拧熄了他。

在期间魏军曾经出来一个王双,能舞六十斤大刀,还会使流星锤,很是狂妄了一阵。但这种水平,放到三国前期,也就比纪灵略强点,若遇到关张赵马,很容易就能收拾掉他。


魏延死后,姜维成为天下第一猛将,屡次征伐曹魏,阵前厮杀,无人能是他的敌手,很是嚣张。直到邓艾父子出现,方可支撑。

文鸯的出世给后三国时代增添唯一一抹亮色,大闹司马军营,乐嘉桥独退追兵,但这样的武勇放到三国前期也不够看,赵子龙穰山突围,长坂坡七进七出,张飞独断当阳桥,都比文鸯要威风得多。而且,文鸯六十合拿不下邓艾,令人失望。

最后一个狠角是诸葛尚,独对邓忠、师纂两员魏将,仍将两人打跑,似乎蛮厉害的。但陷入包围后居然冲不出去,战斗耐力也太差劲了。

到了三国后期,像丁奉这种老家伙也敢雪中奋短兵,一逞威风,杀死曹将两名,要是许禇还在军中,像丁奉这水平,许禇早就扑过去一把将他摁倒了。

总的来说,后三国时代各个战将的表现确实令人失望。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来看看三国前期猛将的特点:

吕布,从小兵兵混起来的,历经多少搏杀才成为“人中吕布”,天下无敌;

张飞,以前应该是个山贼,打劫为生,金盆洗手开了黑店,为了洗白身份,与刘备结义,为朝廷效力;

关羽,好勇斗狠的杀人犯,通缉令上的人物,整天四处逃亡;

赵云,先投袁绍,后投公孙瓒,再归附刘备,也是苦孩子出身;

许禇,山贼一个,拉着一帮人占山为王;

典韦,杀人犯,当街捅人,还和老虎抢肉;

东吴最厉害的甘宁,江贼,劫掠客船,杀人越货。



在三国前期,许多猛将的出身比较低微,吃苦耐劳,敢于拼命。而到了后期,大多都是官二代,生活优裕,丧失了前辈艰苦战斗的精神。

在三国前期,烽火四起,但战斗规模都不算很大,战将们阵前厮杀恶斗的机会更多。到了后期,战斗形势改变,主要靠军阵群战,配合增多,打斗机会相应减少。

三国初期,装备不完善,武将冲锋陷阵往往能找到突破点,后期军阵严整,武器装备提高,再想靠个人英武,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国前期,打仗往往是长途作战,如曹操北征乌桓,刘备四方流离,战将们需要坚韧的耐力。到了后期大局已定,战线稳固,年轻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锐减。


馋嘴肥猫铲史官


是你的错觉,因为前期描写得太过于精彩,如三英战吕布,马超战张飞,故而给一种双方都很猛的感觉,而诸如此类的打斗场面描写前期简直是太多了,故而给人一种将星云集,神仙打架的感觉。

而后期,贯中先生颇有些烂尾的节奏,其实能打的将领也很多,只不过单打独斗的场面变少,如姜维,邓艾,羊祜,陆抗,文鸯等等,将才与帅才一点不输前期武将,而没有单打独斗的场面,读者自然觉得人家没有战绩,故而产生一种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错觉。




偷灵药的仙子


不是武将的武功不行了,是战争发展到后期,武将的个人勇武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三国前期,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手里有个千把人就敢割据一方,征战沙场,争夺“真命天子”的名号

1、战争初期

这时候,兵就是宝,有兵就有底气,兵越多,底气就越足。所以能不用就不用,死伤一个都觉得心痛。

打仗不舍得用兵那怎么办?那就就斗将呗。两军武将上前比拼,比不过就证明你不是“真命天子”,没有夺天下的资格,那就乖乖听我的。

这是猛将的时代

经过这样一轮的兼并战争,小股势力都被大军阀吞并,天下只剩下三股势力——魏、蜀、吴。

<strong>

2、战争进行到了中期

这时候三方势力比较均等

,你来我往的进行着拉锯战。这时候打的是“阵地战”战争只是在有限的几座城池之间经行

这时候,猛将和名将并存,猛将用来冲锋陷阵,名将用来设定计谋,运筹帷幄。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能发挥之间的作用。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strong>


3、战争后期

战争发展到后期有的国家被战争拖垮,经济、政治一片混乱,就像蜀汉有的国家勉强维持就像东吴。还有的国家,依靠强大的内政,依托有利的地理环境,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实力大涨,就像曹魏

这时候,发展起来的曹魏已经具备吞并其他势力的优势,有着充足的兵力和装备,统一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这时候是大集团军作战,作战人数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这样的大规模作战,武将的个人勇武几乎没有一点作用

所以,这是一个武将没落的年代

总之,三国发展到后期,不是武将的武功下降了,而是战争中不需要武将的勇武了。


九哥谈历史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这存粹属于臆想,在三国后期是出现了大量的猛将的,我们可以一一看一下。

魏末晋初的勇将文鸯,文鸯是文钦之子。曹魏末年,司马氏专权,有大量的忠心曹魏的势力反对司马氏。比如镇守淮南的毋丘俭和文钦,他们俩在淮南举兵反对司马氏专权的司马师,于是司马师带兵平叛。当时文钦和儿子文鸯前去攻打司马师,文钦和文鸯兵分两路,准备夜袭司马师,文鸯率先到达,于是就击鼓,导致司马师的军队夜惊,司马师本人的病痛的眼睛则是在惊慌之下迸出。天明之后,文钦军队没有来,文鸯只好撤退和文钦汇合,司马师派司马班领八千人骑兵前去追击文鸯,文鸯单枪匹马冲入数千骑兵中,杀伤一百多人才出来,一共冲击六七次,追兵不敢前去追击文鸯。三国历史这样的猛男可不多见,唯就是关羽斩杀颜良。


人者仁义也


通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已经差不多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细细品味三国时期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何前期三国武将武功如此了得,而后期的三国武将的武功大不如前了?

时代不同

我们通过三国演义也好,正史也罢,总之我们知道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群雄并起,最后到三分天下这段时间,出现了很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其中万人敌也不在少数。

当然三分天下之后也有很多能征善战的武将,但是武功和前期相比差距明显很大。

以张郃为例,前期虽然属于一流武将但不是像后期那样在武艺上那么出众,前期有些武将甚至直接可以秒杀张郃,而到三国后期张郃居然成了顶级武将,并且还不是前期壮年的巅峰时期,张郃以后期弱势之躯名列前茅,足以证明后期武将的武力值与前期相差很多,甚至不在一个级别上。

三分天下之前,各地诸侯都在互相争夺地盘以达到壮大实力的目的,古代冷兵器时代以占地为基础,人、粮草为契机才能在乱世屹立不倒。人分民众、兵士、谋士以及将领,此时各大诸侯相互征战,需要大量武将带兵冲锋陷阵,武将需要的数量多,战事频繁,在强者生存的法则之下,自然就会涌现出很多当世成名战将。

三分天下之后属于三足鼎立时代,势力相互制衡,互相乱战的局面变少,各自以修养生息为主。每个阵营互相牵制,战场从两军交战变成了发展国力的竞争,此时战事少自然不在需要过多的武将,自然很多拥有很好武艺的人才被埋没。

在加上当时的一流战将要么病逝,要么年纪太大不适合在长途跋涉的进行冲锋,要么前期在战场上战死。

时代不同让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三国后期武将不如前期,如果三国后期和前期情况相同,在强者生存的法则之下,各大阵营之中必定会涌现出比前期武功更高的战将。

局势不同

同样我们以三足鼎立在区分三国前后期,三国前期属于群雄乱战的时期,所谓时势造英雄,三国前期天下大乱,此时人人都想在乱世之中建立大业以求万世留名。

诸侯们乱战都需要兵,兵士从哪里来自然是征兵,这相当于给那些身怀绝技之人造就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

以关羽、张飞为例,倘若前期不是天下大乱而是国泰民安的局势,张飞可能一辈子只是一个屠夫,而关羽也只能以卖枣为生。张飞和关羽在天下大乱之际,才让他们这些身怀绝技之人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武艺,功成名就名扬天下。

三足鼎立之后,局势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此时魏蜀吴三国不在以战争为主,而是以修生生息为主,三国之间并没有频繁交锋,后期像关羽张飞这些身怀武艺的人才没有了展示自己实力的舞台,渐渐的自然会被埋没。

三国此时都有自己的班底,不想前期那么渴望人才,民众在修养生息的期间也不在那么渴望建功立业了。

在加上后期武将基本上成了世袭,民众中当然也不乏有超越前期武将武艺的人,只是局势让他们没有发展空间而已,只能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久而久之造成了后期武将没有前期武将武功高的现象。

人口少也是关键

三国前期虽然是天下大乱,前期太平年间繁衍的人口众多,所谓武艺高强的武将自然是万中无一,人口多万中无一的武将相对来说数量也会多一点。

三国后期经过大乱之后人口相对来说少了很多,人口减少的同时那些万中无一的武将自然也会随之减少。

倘若以万或者十万为单位,三国前期比如有四千万人,武艺高强的战将少说也有千人,而后期人口直接下降三分之一或者一半,那么武艺高强的武将也随着人口的减少而减少。强者自有强中手不假,当强者少了自然更强的人也会减少,三国前期是千个万中无一的人中出现几位更强之人,而后期只是在几百强者里面出现几个强者,强者中强者相比自然会出现差距。

时代、环境、人口让后期武将数量不如前期,自然顶级武将也随之减少,后期武将武功不如前期武将的武功也是必然。


豫北老崔


首先三国前期群雄争霸,战斗很多,大浪淘沙,能够最后活下来的都是身经百战的高手。三国前期也有很多的武将,被一枪刺于马下,或者战不三合,被一刀劈下马。最后活下来的,都是斩杀了很多武将后活下来的,在练级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不断的战斗积累经验,最后才能成为知名武将。而到了三国后期,三足鼎立,很多武将并不是依靠军功升上来的,有很多是通过祖荫,也就是自己的先辈们浴血奋战之后自己承袭爵位而成为将领的。这些将领一方面从小锦衣玉食,另一方面没有经历战争的历练,所以武力值不敢恭维。同时,三国后期较前期相对太平,没有那么多给你升级练级的机会,所以后期的武将能力值比前期低。

其次就是战斗方式的改变,前期诸侯混战,各个诸侯也不过是州牧或者刺史,所管辖的地方有限,所率领的部队也不多,每个将领领兵交战时,对于武将的武力值要求就很高,如果能够在两军交战时力挫敌方主将,对于士气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都是一方霸主了,战争从局部战斗变成了大兵团作战,一次单挑的得失对于整个战局的影响不大,而且不需要统帅去冲锋陷阵,而是需要能够协调各方进行战斗,更加讲究的是谋略,阵法等能力,故显得后期的武将战力不足。

最后,也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描写,可以认为作者在塑造任务方面,主要塑造了三国前期和后期的任务,到了后期,人物仅仅塑造了几个代表性人物,而故事的节奏,也比中前期加快了许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