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率已5連降,離婚人數猛漲14倍,女人掌握婚姻主動權,為啥?

在農村60後和很多70後的印象當中,離婚可能算是個貶義詞,在他們那個年代,村子裡邊如果有同齡人離婚的話,絕對算是個異類了,被長輩和同齡人在背後說三道四很正常,有些那時候離婚的農民甚至都不好意思出門。不過到了近年來,離婚這個詞在農村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別說是整個村子裡,就是農民所在的小組可能就有好幾個人離婚。這事兒說起來也不足為奇,因為在過去的5年時間裡(2013年到2018年),全社會的結婚率已經保持了5年連降的趨勢,伴隨而來的是結婚的年齡同步太高,28歲以上結婚的人數佔了結婚總人數的三成以上,就連農村也是如此。和結婚率下降對應的是離婚人數的猛漲,說出來可能有些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從90年代到現在,全社會的離婚人數年均漲了14倍,現在每年離婚的夫妻高達800萬對左右。

結婚率已5連降,離婚人數猛漲14倍,女人掌握婚姻主動權,為啥?

我國本來農村人口就多,加之現在農村大齡未婚男滿村都是,對應的未婚女卻不願或者看不上農村的男人,這就導致了需求的失衡,成為農村多光棍,城市多剩女的直接誘因。透過每年數量龐大的離婚人群,不管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可能現在大家都發現了,就目前的狀況來說,女人掌握了婚姻的主動權,這就意味著最終選擇結束婚姻生活的很多時候都是女人,這就耐人尋味了,為啥是這樣呢?我覺得原因一般有這麼幾點。

結婚率已5連降,離婚人數猛漲14倍,女人掌握婚姻主動權,為啥?

第一、女人婚姻地位空前提高,變被動為主動

可能這點在城市地區還不明顯,但是在農村地區就很明顯了,尤其是在70後結婚那時候,女人結婚後在家中往往還扮演著相夫教子的角色。由於沒有工作,沒有直接的收入來源,加上農村上千年的傳統當中,默認的是女人就要依附男人才能夠生存,所以在農村家庭當中,女人相當於一家人的保姆,大事兒上沒有什麼說話的機會。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很多女人通過打工都實現了金錢上的自給自足,她們再也不用依附於男人生活,而且農村女孩嚴重短缺,所以農民結婚後都會把小媳婦當“少奶奶”給養著,根本不敢違揹她們的意願,這些都說明女人的婚姻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這也讓女人在婚姻中實現了逆轉,變被動為主動,所以離婚往往是女人提出來。

結婚率已5連降,離婚人數猛漲14倍,女人掌握婚姻主動權,為啥?

第二、女人不再是受氣包,不願再受委屈

農村老話說“多年媳婦熬成婆”,通過這句話就能想象出來,新嫁過來的小媳婦有多難了,說是家裡的受氣包一點也不為過。不過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現在很多女人的思想觀念都扭轉過來了,都開始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女人不是受氣包,如果是在家庭當中受​了委屈,並且一再溝通都沒什麼改進的話,就沒過下去的必要了。尤其是對農村的90後小媳婦來說,從小就是在家嬌生慣養長大的,到了婆家基本上廚房不進,地板不拖,家務不幹,更別說幹農活了,就這有時候還會覺得婆婆難相處,太委屈了,如果老公再哄不好的話,說離婚就離婚了。

結婚率已5連降,離婚人數猛漲14倍,女人掌握婚姻主動權,為啥?

第三、婚姻觀受到經濟觀的衝擊,變得脆弱

除了個人情感和家庭方面的因素外,離婚人數增加還和婚姻觀念受到經濟觀念的衝擊有關,在金錢的衝擊下,人們的婚姻觀念變得很脆弱。就以農村為例吧,即便是女孩相親遇到了一個合適的農村男孩,但假如對方家境不夠殷實,沒辦法付首付買房,沒辦法買車,很多女孩還是選擇不嫁。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嫁過去,但如果男方的家庭狀況一直沒什麼大的改善而女孩打工有遇到了條件比較好的城市小夥的話,很可能會摩擦出愛情的火花,那這段婚姻就變成了空中樓閣,自然不能太長久。說到底經濟觀念對人們婚姻觀念的衝擊是巨大的,在經濟的衝擊下,婚姻穩固度明顯降低。

結婚率已5連降,離婚人數猛漲14倍,女人掌握婚姻主動權,為啥?

以上3點就是為什麼女人在婚姻當中,越來越掌握主動權的原因了。我想說的是不管城市還是農村,婚姻的本質是生活,生活的真諦是平凡是福,所以不管是農民還是市民,都不要過度的追求精彩的生活,更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努力的經營好自己的婚姻才是福氣。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