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撫仙湖:高原明珠的生態治理實踐

雲南撫仙湖:高原明珠的生態治理實踐

駕車從澄江縣一路向南出發,不到30分鐘便抵達撫仙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極目遠眺,眼前的湖面煙波浩渺,兩岸青山環繞。陽光灑在晶瑩剔透的水面上,泛著點點金光,讓人不由想起蘇軾讚美西湖的名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但撫仙湖與西湖大有不同。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境內的撫仙湖是中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和珠江源頭第一大湖,206億立方米的蓄水量相當於15個滇池、7個洱海。

更難得的是,它是目前地球上同一緯度唯一保持Ⅰ類水質的湖泊,蓄水量佔國控重點湖泊Ⅰ類水的91.4%,相當於為全國13億人每人儲備了15.8噸優質淡水,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雲南省委書記陳豪親自掛帥撫仙湖河長,提出“要讓撫仙湖Ⅰ類水質世代留存下去”。

如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撫仙湖這顆高原明珠?作為撫仙湖的直接管理地,澄江縣交出了一份“山湖同保、水湖共治、產湖俱興、城湖相融、人湖和諧”的答卷。

控入口

條條河道有人管 生態調蓄樹屏障

澄江縣河湖密集,撫仙湖流域面積674.69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入湖河流103條,其中長流水河道22條。為確保每條入湖河道都有“主人”,撫仙湖徑流區內建立了省、市、縣、鎮、村5級河長責任體系,實現流域內河長制全覆蓋。

澄江縣水利局副局長張偉介紹,近年來,在信息化技術的助推下,撫仙湖河長制的管理愈加規範。通過引入“釘釘河長通APP”,掌上“治水”大大提高了巡河治河的效率,也為群眾參與治河提供了平臺。老百姓只要定位、上傳“隨手拍”照片,所反映的問題5個工作日就可得到解決。

“目前,調度中心共連接20個視頻監控點,對主要入湖河流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入湖口的水顏色不正常、水面有漂浮物或是人為汙染湖水的行為,調度中心第一時間把情況反饋給相關河道負責人。”張偉表示,未來將繼續增設監控攝像頭,加強對入湖水質的監測。

澄江縣縣城位於撫仙湖北岸,這裡人口集中,103條入湖河流光北岸就佔到近一半。為此,澄江縣在北岸建立了一條總長7.8公里,總調蓄庫容量為45.3萬立方米,集“截”“儲”“調”“回”“淨”於一體的生態調蓄帶。

澄江縣水利局局長張毅介紹,“截”即截斷北岸片區的各類汙水,攔截隨河道漂流入湖的垃圾;“儲”即儲存低汙染水、初期雨水,防止汙水直接入湖;“調”即統一調配平衡山衝河、撫澄河、東大河等河流水資源,有效調節補充到環湖路以下各塊溼地;“回”即低汙染水回用灌溉,低汙染水回中水廠處理回用;“淨”即淨化功能,通過沉澱、多塘系統、各類水生植物,使得汙染物在循環運動中被吸收、降解、淨化。

“北岸調蓄帶投入使用後,每年將減少約514萬立方米汙水入湖。直接入湖的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汙染負荷分別縮減7.84噸/年、94.58噸/年、158.78噸/年、14.04噸/年。”

張毅告訴記者,調蓄帶建設與健康步道同步進行,全部用生態混凝土施工,具有滲水、濾水功能,種植了草、地被和灌木,與北岸溼地連為一片。如今的生態調蓄帶內,蘆葦在風中搖曳,睡蓮在水中盛開,儼然成為周邊居民休閒娛樂的新場所。

騰空間

退人退田退企業 造林截汙還生態

22家中央和省市縣屬企事業單位、16戶私營企業已經全部退出撫仙湖一級保護區;完成撫仙湖徑流區1544家餐飲住宿專項整治,關停153戶;實施耕地休耕輪作,累計流轉土地8.6萬畝;關閉搬遷規模畜禽養殖1090戶138萬頭(只),退出水產養殖1275畝……

亮眼的成績單來自玉溪市持續開展的“保衛撫仙湖雷霆行動”。自2017年12月起,雷霆行動已經完成三個階段158項問題整改,正在推進第四階段17項問題整改。

與此同時,撫仙湖環湖三個“一次性”工程也在加快推進。三個“一次性”即撫仙湖環湖“一次性”生態移民搬遷、森林撫仙湖“一次性”建設、環湖截汙治汙“一次性”到位。

2018年11月,根據《雲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玉溪市對撫仙湖一級保護區內的未搬遷群眾實施“一次性”整體搬遷,共涉及3萬餘人。澄江縣在完成8274人生態移民搬遷工作的基礎上,於2019年初啟動餘下9個片區2.2萬餘人的生態移民搬遷工作,項目投資約110億元。

據瞭解,澄江縣已經完成了9個安置地塊的選址,爭取建設用地指標7600畝。民意調查支持率99.67%,《搬遷補償方案》經多層次、寬領域廣泛徵求意見後基本完善。

森林撫仙湖“一次性”建設項目工程總面積15.17萬畝。項目建成後,撫仙湖徑流區森林覆蓋率由43.78%提高到58.91%以上(不含水域面積),林木綠化率由54.17%提高到88.36%以上,將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現狀,進一步削減面源汙染,提高撫仙湖徑流區森林覆蓋率和生態承載力。

環湖截汙治汙“一次性”到位涉及撫仙湖流域6個鎮(街道)、45個村(社區)、418個村(居)民小組。全流域統籌考慮自來水、汙水、垃圾處理問題,杜絕向撫仙湖取水,提升汙水、垃圾處理率,努力實現清汙分流、截汙治汙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目前,縣城區68個網格截汙治汙工程正穩步推進,12月底前基本實現村落截汙全覆蓋。

“實施三個‘一次性’工程,是澄江推進以撫仙湖保護為重點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是確保澄江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澄江縣委書記孫金會說。

調結構

生態農業+民宿旅遊 百姓走上綠色致富路

“撫仙湖徑流區全年化肥施用量達2.7萬噸,農藥施用量達254.66噸,農業面源汙染佔入湖汙染負荷總量的70%!”在澄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錦紅看來,確保撫仙湖長期保持I類水質,實行休耕輪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勢在必行。

從2017年底開始至2018年6月,撫仙湖徑流區內的8.6萬畝耕種土地全部流轉,規模化種植荷藕、藍莓、景觀苗木等低汙染作物。部分耕地還進行了實施生態修復或休耕的措施。

劉錦紅算了一筆生態賬:調整產業結構以後,每年可削減純氮4500噸、減少78.9%,純磷700噸、減少63.63%。加上與生態調蓄帶等治理工程相配合,農業面源汙染基本杜絕。

但對於大規模流轉土地,一些老百姓心裡犯了嘀咕。

“農民沒有地,咋生活?”聽說政府要流轉自己家的兩畝土地,用來規模化種植荷藕,右所鎮馬房村村民張紹雲急了眼。

在撫仙湖畔生活了56年,張紹雲對這片湖水充滿感情。“咱不是不支持政府保護環境,但地不讓種了,收入哪來?”張紹雲的想法也是大多數失地農民的擔憂。

鼓勵農戶以村(社區)為單位組建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入農業龍頭企業促進流轉土地農戶向產業工人轉型……隨著一系列增收措施的出臺,失地農民有了“定心丸”。

如今,張紹雲在一家名為悅蓮莊園的休閒旅遊生態莊園工作。平時,他主要負責荷塘的田間管理,到了採蓮季還可以多掙一份計件工資。“既學到了技術,每個月還有3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轉每畝每年3600元的收入,比之前種韭菜掙得多得多。”張紹雲的喜悅溢於言表。據莊園副總經理王靜介紹,像張紹雲這樣在莊園務工的當地村民共有130多人。

撫仙湖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優美的自然風光引得遊客紛至沓來:2018年澄江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141.7萬人次,增長18.7%;實現旅遊總收入101.9億元,增長31%。

民宿旅遊產業應運而生。

簡約的地中海風格,典雅的摩洛哥式建築……位於湖東岸的小灣村搭乘民宿經濟的東風,從一個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遊客的旅行“打卡”聖地。

據悉,澄江縣採用“政府+社會投資+村民自主”的經營模式,在小灣村整體打造精品民宿,一次改造85幢房屋打造小灣特色民宿示範村。其中社會資本投資23幢,外來經營22幢,村民自主經營40幢。

小灣特色民俗示範村項目規劃面積315.56畝,涉及群眾766人,願意自己經營的村民,村裡協助村民貸款,並免費開展運營技能培訓。不願意經營的村民,村裡將以租用的形式統一交給企業打造管理。出租房子的村民每年每平方米可以收取租金180元,每棟房子按照300至400平方米計算,每棟房子年收入6萬元左右。

火起來的民宿旅遊還製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有三分之一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人均收入1.2萬元。

“撫仙湖好,澄江就好,老百姓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行走在撫仙湖兩岸,很多幹部群眾向記者道出了他們的心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座滇中小城得到生動的詮釋。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