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關於儒學,稱讚的和批判的人基本上一樣多。

有一個人,是儒家的知名人物,但是卻幾乎沒有爭議,就算是黑儒學的人眼裡,評價也非常高。

這種待遇,是儒家的祖師爺孔子都沒曾享受過的。

他就是王陽明,他的思想不僅在中國很受歡迎,甚至名揚海外,日本的東鄉平八郎大將就說自己“一生伏首拜陽明。”


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王陽明

很多人說了,21世紀是王陽明的時代,好像他的思想是為人處事的萬能鑰匙。總之,“信陽明,不坎坷,前面一路小平坡。”

可是這樣的一個牛人,從祀孔廟的過程十分波折,倒是一路被黑的朱熹,得享此殊榮很順利。


朱熹的黑料

朱熹作為一個思想家,名聲大噪,不過讓他出名的卻是他的個人生活作風問題

作為儒學大師,道德模範,朱熹被沈繼祖指責說他不孝順母親,虐待自己的老孃,不給她吃好米。

儒家普遍認為人和禽獸的區別就是懂不懂得孝順父母,朱熹虐待母親,有人就說了:大儒的名頭真是名不副實。


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朱熹像

後來,又傳出了朱熹的一條緋聞:在臺州為官的時候,因為妓女嚴蕊,跟唐仲友爭風吃醋。

朱熹打翻了醋罈子,連著打了六份報告,說唐仲友跟三陪女嚴蕊有不正當男女關係,行為不檢,傷風敗俗。

據說朱熹還把嚴蕊抓起來,逼她承認跟唐仲友有姦情,但嚴蕊誓死不從,最後連宋孝宗都看不下去了,派岳飛的兒子嶽霖調查,出面放了兩人,還斥責了朱熹。

不過,對朱熹形象造成負面效應最大的應該是他的“扒灰”傳聞,他兒子死後,兒媳婦居然不明不白地大了肚子。

這條在現代都能稱為驚天大爆款的猛料,將朱熹的形象徹底黑到嶽不群的地步。

俗話說得好,三人成虎,傳聞傳得多了,大家就公認為“事實”了。

於是,朱熹從道德模範、儒學大師成了眾人眼中滿口仁義道德、背地齷齪不堪的偽君子。


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影視劇中的宋朝官員形象

但是,同時期形象很正面的辛棄疾不相信,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甚至主動想給朱熹做孫子。

康熙皇帝甚至評價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

這句評語可謂霸氣,直接將朱熹奉在了‘神’的位置上!”

莫非,這些人都沒有人民群眾的眼睛雪亮?


朱熹為什麼招黑?

如果上述黑料是真的,那麼朱熹再被封為聖人,豈不是太諷刺了。

所以,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當時浙東發生大饑荒,朱熹被朝廷委派去賑災,有人向朱熹舉報臺州知府唐仲友貪汙受賄,朱熹便蒐集罪證準備上奏。

但唐仲友仗著有宰相王淮撐腰,根本不把朱熹放在眼裡,反而當著他的面狎妓,嘲笑他的理學。


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因王淮從中作梗,朱熹多次彈劾唐仲友,京中卻一直未有音訊,唐仲友反而指使一幫流氓闖進司理院鬧事,並打傷了朱熹的手下。

朱熹氣得將王淮一併彈劾,宋孝宗查問,王淮說朱熹素與朝臣不睦,實屬公報私仇。

結果,唐仲友不但沒有被停職查辦,反而還升遷為江西提刑。

表面看,這是一次純屬貪汙與反貪的案件,但背後卻值得玩味。

宋朝自王安石與司馬光開啟了黨爭之後,朝廷的治國理念也在實用主義與復古主義間搖擺。

實用主義主張增加稅收,實現富國強兵;復古主義認為儘量不要擾民,關心百姓福祉才是最重要。

實用主義的老大是當時把持朝政的外戚韓侂冑,復古主義則以宰相趙汝愚為代表,而朱熹與趙汝愚的關係一向交好。

唐仲友等人,屬於浙東的“永康學派”,主張經世致用,甚至重商主義,這片土地日後產生了溫州商人,他們是屬於實用主義無疑。


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影視劇中的宋朝官員形象

趙汝愚是朱熹學術的支持者,也是他政治上的同盟軍,正是由於趙汝愚的舉薦,朱熹得以帝王師的身份立於朝廷,開啟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輝煌的46天。

韓侂冑策劃了一場打擊趙汝愚的活動,但因為趙汝愚位高權重不好動手,於是他們決定拿朱熹開刀。

公元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細數了朱熹的十大罪狀,還附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種種黑料。

雖然這些指控都非常荒謬,但是寧宗皇帝卻相信了,其實真的假的他並不關心,他早就看朱熹不順眼,乾脆趁這個機會,讓朱熹遠離自己。

在政敵的打擊、皇帝的順勢而為下,朱熹又清者自清,一句“諒皆考覆以非誣”,就是說這些處心積慮、有模有樣的證據,應該不是假的。

這雖然是諷刺,但反而像是認罪一樣,“坐實”了自己的黑料。

最後,宰相趙汝愚被貶謫到永州,朱熹被彈劾告老還鄉。

有趣的是,之後韓侂冑牽頭的北伐失敗,讓南宋皇室開始意識到實用主義的麻煩。


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這客觀上讓理學興盛了起來。

這是南宋不得已的選擇,但也不是朱熹想要的結果。

因為朱熹寫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是希望各種學說碰撞辯論的,可是南宋官方將理學定為主基調,卻又扼殺了這種希望。

再後來,明朝把理學奉為官方學術,朱熹地位雖然一再被拔高,但理學的本質卻發生了扭曲。


被誤讀的朱熹

朱熹思想中最具爭議的是“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

咦,消滅人慾?難道是典型的禁慾主義?從字面意義上來看,朱熹強調天理的重要性,而提倡消滅人的慾望,儼然是一副將要得道成仙的標準!


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人的七情六慾是本性,是生物本能,怎能說抹滅就抹滅呢?

更何況,有些慾望,比如我想賺錢、我想青史留名、我想為國為民做大官,這還是促進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

其實,一直以來大家都對“存天理,滅人慾”存在著錯誤的認知,而且它也不是朱熹提出來的,而是朱熹發揚光大的。

這一概念最先記載於《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

正確解讀方式:不能泯滅天性而做出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慾望的事。即人的慾望必須要有一個限度,所以朱熹消滅的是過度的慾望,是為所欲為,而不是正常的欲!

《朱子語類》中記載朱熹的話:“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吃飯,是天理,而想要吃山珍海味就是人慾;一夫一妻,是天理,而想要妻妾成群的就是人慾了。

從這個層面解讀,朱熹的人慾說的是過度的慾望。

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另外,關於朱熹反對女子改嫁,後人也誤讀了。

這其實要結合當時的背景,因為宋代經濟雖然發達,但沒有社會保障體系,女子改嫁後,留下公婆和孩子沒人撫養,整個家庭就會陷入困境,造成社會問題。

所以,朱子在做地方官的時候明確規定,寡婦可以改嫁,但絕不可以帶走夫家的財產。

這個思想從理學代表人物程顥和程頤而來,但理學從沒有強迫人不能改嫁,宋代也並不歧視再嫁婦,李清照改嫁張汝舟唐婉再嫁趙士誠,程頤自己的妹妹也改嫁。

但到明朝,理學卻鼓勵“三從四德”“貞潔烈婦”,完全變了味道。


理學與心學,孰優孰劣?

王陽明主張“存天理,去人慾”,他的天理就是自己的“良知”,只要是按照良知做事,就是存天理,良知不允許做的不去做,就是去人慾。


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影視劇中的明朝官員形象

也就說,王陽明並不是“心外無物”,而是用心去發現“天理”。

但是就如同理學傳播到一定程度,僵化了人的思維一樣,心學到後來,人們也只注重心的解放,而沒有去探求天理。

在心學沒有產生的正德年間,理學是主流,《水滸傳》就產生在這個時代,武松在這本書中濃墨重彩的個人情節很多,也奠定了自己英雄的形象。


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被統治者捧上天,但黑料多的堪比娛樂圈

影視劇中的武松形象

到了在心學大行其道的萬曆年間,借樹開花的《金瓶梅》出現了,武松不僅是個憨貨,主人公還變成了西門慶。

兩相比較,《水滸傳》的價值觀還是比《金瓶梅》更容易讓我們接受。

理學雖然道德枷鎖多,卻有助於社會的穩定;心學倡導個性解放,更容易成功,但是一旦氾濫,沒有道德約束,卻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解體。

所以,沒必要評判心學理學孰優孰劣,最好的方式是二者結合,理學用來在社會上推廣,心學用來自我完善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