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78岁老太仍上山采药:人生就是一个熬字,熬的时间到了就成了


没想到昨天第一次发图集,居然这么多人回应。趁热打铁,继续介绍小城禹州的吃喝玩乐、特色文化。图中是禹州十三碗,属于老禹州待客的正式宴席,有十三碗,连菜带汤。

这个地方叫中华钧瓷园,仿故宫建筑。好像是私人盖的文化园,据说是当地钧瓷界的龙头企业。钧瓷是著名的瓷种之一,形状厚重,釉色华美。

各种钧瓷,看起来变化莫测。

禹州多山,因此盛产瓷土、矿石、中药。相对应的,钧瓷、煤炭、石子矿、中药加工贸易就成为了主导行业。这是上天赐予这一方人的财富。

你们感兴趣的陈阿婆。不吹不黑,我觉得70%以上的人不如这个78岁的老太太身体好,在山里挖药,动作既快捷又有效,像老太挖的这种地骨皮,是野生枸杞的根,根系很长,一般人没这个体力和经验。

备用的部分中~药~材。禹州的中~药~材市场虽然已经没落,但在国内还是重量级选手。

优质的小磨油是基础,需要先浸泡3—7天,再中火、小火熬煮。

小火闷熬时,要不停地搅拌,一是受热均匀,二是让中~药材充分被熬煮。锅上黄色部分都是长年累月留下的黄丹粉。

熬枯后,药~性和成分都被熬了出来,然后去渣。

经过一天的熬油,然后再缓慢地筛着黄丹,均匀下到药油里。这过程比较危险,因为油丹反应剧烈,尤其是膏方中~药~材太多时,变化太多,一不小心,要么着火,要么淤锅,几十年下来,哪个老手艺人身上没有被烧伤的疤痕?

很容易熬坏,图中煤炭状的就是熬老了,去完火毒后成了“砖头块”,敲碎后成了“煤炭块”。一百多种药、辛苦一个月,就这么完蛋了。

这是制成后,小锅摊制过程。锅下要用较大的盆装上热水,以热水软化膏~药。目的是防止膏~药中的细~药、芬香类药被高温分解化散。

这是另外一种膏~药,用醋加上各种名贵中~药~材,活生生熬成稠膏,需要两天两夜不离开火。对各种增生性~疤有奇~效。民间实践出真知啊,哪一个古方不是实践过几万、几十万人?才确定效果,流传了下来。

成品。黑如漆,是长时间的熬制熬出来的;明亮亮,是几万次以上的搅拌搅出来的。因为是全程手工,摊~膏也是手工,所以药显得有些不均匀,但是像这种摊制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得是老师傅才行。

陈阿婆家传承的就是这么老先生,叫吴师机。陈阿婆叫他祖师。是清代名医,在中~医界被称为“外~治之宗”。这称呼念着咬嘴,禹州的药~工们简称为“膏~药之神”。

阿婆家传下的古书,中文系毕业的笔者表示完全看不懂。

阿婆孙子辈的年轻人也受家传影响,喜欢看古籍,这是其中一个外孙家的书墙和书桌,有大量的家传古籍,儒、佛、道、医方面的典籍。

熬时,尤其在下丹过程中,会产生短暂剧烈浓烟与黄丹的刺鼻气味,因此需要在乡下僻静的地方。

陈阿婆信佛,这是药师佛。阿婆说人活着就要多做好事,不能做坏事。

黄昏是的禹州城。阿婆说话很直,跟正常人的曲折的心态完全不同。可能这就是:“直心是道场”吧。她不时地会冒出一些金句,比如我印象很深的这句话:熬膏药就一个熬字,熬的时间到了就成了。

这句话,让我想到冯仑的名言:伟大是熬出来的。

还有华为的老总。可能专注于一件事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相似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