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因为电影的关系所以再重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说实话感触特别大。

翻开前言的同时,我忽然想到了那三张经典照片!瞬间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慢慢浮现出来,原来是那样啊,关于身为一个人的资格,我那时满脑子关心的是:要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或是艺术家,是否真的都要这样反覆诘问、怀疑,挖掘内心腐朽不堪的真实?

此时,外在世界逐渐将你风化、侵蚀,最后人成为了三张凝结的照片,还有一些琐碎,不足以挂齿的文字,流传到更远更远的地方。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其实与电影比较,小说中用两部分来呈现更加细腻。

小说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描写与电影真实呈现的画面,两者间气氛与节奏的掌控,还有带给读者和观众有什么样不同刺激。

第二部分我想探讨小说里不断出现的「自我意识」。当事情发生,小说后设地反覆检讨或是真实披露;相较电影所呈现出来的视角及秉持的态度,影片较接近传统叙事线的手法,而这两者有什么实际差异?又有什么互相呼应?

而文字与电影的交互碰撞,在《人间失格》上又有着哪些魅力?这是着重要探讨的。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活着且绝望是小说的表达中心

“小说的重要性,并非在于他们以富有启发性的方式让读者看到故事人物的命运,而是故事人物的命运在经过火焰燃烧后,会释放给读者一股他们无法从自身命运里获得的热能......可以使自己那个冷地直打寒颤的生命获得温暖。”

这段话出自班雅明《讲故事的人》其中一小章,虽然谈论的是俄国作家尼古拉.列斯克夫,不过或许这段对小说的注解,更适合拿来谈太宰治的文学作品。

特别是他《人间失格》中那几近绝望、放弃存活的独白,让人阅读后,反而让人能更坚毅地面对未来的不安和孤独。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人间失格》这部作品在太宰治营造的灰色气氛之下,带了阴郁的味道,表面上似乎显得沉闷。仔细阅读,会发觉它把「人性」描写无比精彩。

与同是太宰治作品《斜阳》来比,相同的色彩氛围之下,不同的是,《斜阳》是以书信和邮寄来呈现。但两者都是太宰治将自己化为身故事角色。强而有力的字字句句,仿佛正对着人们倾诉着,告诉这个世界他曾如流星般的存在过。

虽然作者在完成人间失格之后便投水自尽。但故事主角大庭叶藏却未然,太宰治就仿佛在书中得到永生般的,活在人间失格与大庭叶藏里。

这本书的中心——大庭叶藏,故事全是以他的三篇手札来描述,因此我们感受的都是主角的视角和主角的立场,来看着他生存的世界,仿佛读了一本活生生的「人类」那般,赤裸裸把人生的种种现实,批评的体无完肤。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惧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也会被幸福所伤。趁着还没有受伤,我想就这样赶快分道扬镳。我又放出了惯用的逗笑烟幕弹。”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不过看起来,《人间失格》更像是太宰死前留下的告白式的遗书,在这里面,写尽所有他一生对人世的疑惑,以及对活下去的绝望。

对活着的绝望、无奈而又似乎是太宰的小说中常见的主题。

然而,人为什么会对活着感到绝望呢?

太宰治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主要是归咎于感到空虚感。尽管太宰治、坂口安吾等人常因书写的主题和人性的堕落有关,所以被归类为日本所谓的“无赖派”作家。但我认为,如果要进入这些作家的小说世界,或许不要以人性堕落的主题为焦点,而是改从活着的空虚、寂寥,来认识无赖派的作品们会更有亲近感一些。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不想说大道理,而是直接直白、露骨地剖开心思的书写方式,我想,是太宰治的小说会令人感动的一个原因。

《人间失格》的结构虽然并不缜密,思维的叙述常常讲了一半,便以一则轻浮的玩笑带过,让人有时觉得像是在读某个呓言呓语的文章。

可是这样的风格正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灵写照,且可以让人感受到那些被刻意隐藏、没脸直接表达的痛苦。

也或许每个懦弱、自暴自弃者的背后,都曾拥有过一个想要认真过活的心愿。只愿能以同理的方式,给予支持,或至少不要增加伤害。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大庭叶藏:我到底幸福吗?

「人间失格」的字面意思即「失去做为人的资格」,然而最后比起失去资格,他们更像是放弃活着,不论是和情妇投水自杀身亡的太宰治本人,或是成为废人的故事主角大庭叶藏。

无法做为一个普通的人,可能是太宰治和他笔下叶藏的共同困境,有很多文章都在分析这样的人格障碍,从精神科的评论,到字里行间的人性探讨。

什么是「做为人的资格」?我想你看完这本书都不会知道答案。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他人的眼光就是自己的地狱」这句话出自存在主义的法国哲学家沙特。同时这也十分呼应《人间失格》中的剧情。

正如太宰治在里面写道:

「我到底幸福吗?从小很多人都说我很幸福,可是我却总觉得自己活在地狱里,反倒那些觉得我很幸福的人好像都没有什么痛苦,生活地很安乐。」

有时因相信一个人而欣喜,有时被自己的相信所伤而悲痛。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谁也不能保证下一步会走到什么地步。因为太害怕受伤而避开幸福,或许爬得越高真的会跌得越疼。

从小看尽了一切的丑恶的叶藏,一个强颜欢笑的少爷,如同行尸走肉的一生。为了不被接踵而来的残酷所伤,一生扮演着小丑般的角色。

对太宰治来说也是这样吧,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带走一分负担,即便是幸福。因为他终究发现了,人类这个物种太脆弱,连他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因此所伤害。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幸福,或许可以让人自在地生活,去追求自己向往的人生。

但是,「幸福」的形象,从某种角度来说,使人无法成为自己。

因为形象,是透过视觉与想像所形成的重担,一旦人无力回应画面的要求,便会导致认同感的匮乏。加上叶藏又很害怕信任他人,遂使他时常陷入生不如死的人生。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对人类的行为无法理解,和世人的幸福观似乎大相径庭,这是叶藏对自己的描述。

从小,就算是自己的家人,也猜不出他们有多痛苦、脑子里想些什么,只觉得害怕,无法忍受尴尬的气氛。

然而叶藏逐渐发现,要暂时消除对人类的恐惧,烟、酒、娼妓都是好方法。他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挥霍掉自己念书天分、家境优渥的本钱。

因为害怕而总是蒙混掩饰,一直不断逃避人类的生活,最后孤立无援。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其实许多人就像叶藏一样,带着相同的面具,被相同的人看穿,之后崩溃。自己曾经不可触及的过去,连自己也不想为疮疤上药,因为惧怕再次想起,宁可假装它的不存在。

欺骗自己的内心,一切没事。谎言说久了也会变真的。

但那只是表面上。心中的结不会因此就消失,只是自己用谎言把伤口覆盖着,时而隐隐作痛,那种压抑,只有自己知道。谎言成了盲点,不自觉得悲从中来,不解着为何他人看来都如此可怕。甚至,遗忘了何为单纯,何为善良。

觉得每一个人都要伤害自己,但其实捅自己一刀的人,一开始就是自己!表面的美丽,内心其实已经腐烂,让旁人不解到最后走上悲剧的人为何发生在你身边。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电影含蓄深刻的“死亡”之吻

(1)、

电影的前后场景都在咖啡厅,似乎呼应书里的前言与后记,做了另一个乍看之下是现实,隔离出故事本身之外的时空。

导演荒户源次郎并没有强调书里本来藉由第三人捡到手记来阐述故事,而是用线性的时间轴,从脚色的童年开始,小孩皮笑肉不笑的模样埋下阴郁的基调,也在一开始看出主角出身家境富裕的大户人家,悠游在女人堆里怡然自得,到了中学时期,竹一是第一个识破他的人,不改日本志怪色彩,竹一的出现突兀并令人发噱,后来大喊妖怪那一段也令人莞尔。

就拿前半部分来说,小说里平淡如实地描写,在电影里的画面与节奏掌控都还满恰当并引人入胜。让人忽然想到村上的《挪威的森林》。

《人间失格》的电影版让我觉得整体风格是一致的。

画面很舒服,虽然还是免不了有些片段的剪辑太过跳跃或是直接,反而少了书里每一手记那种繁琐、心情记事的触感,太过蒙太奇且隔离,演员也很难表现出原本角色那些挣扎或是内心的情绪反应,不过就整体来说,这部电影还算能让我沉浸在太宰治所创作的世界里。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大概是因为影像比文字来得令人有记忆点的缘故,我觉得影片似乎比较着重主角「我」与不同女人周旋的画面,当然书里的绝大篇幅也几乎在写这一部分。

就像竹一所说:“你绝对是个会让女人迷恋的人!”

这样一句庸俗不堪的话语,却像预言一般缠着主角叶藏的一生。

但是电影里大量进出茶室与银川酒楼的桥段,让我感觉情节有点直白不经修饰,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药店老板娘那一段情愫,带着一点病态、互相需要的爱,其他部分让我没那么有共鸣。

另外,述说拥有处女之心的妻子被人侵犯,也让我觉得有点隔靴搔痒。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文字的朴实与简略可以让我们去思考,然而电影或者舞台剧就会让我们更期待他的戏剧手法,倒也不是多夸张化或是改编,而是期待导演的独特手法是否会带给我更多样的感受。

有学者曾说过:

“被搬演过那么多次的经典文本,为什么从古到今还是会有人想一看再看,那就是因为观众期待导演有新的刺激,任何一个艺术创作一定都包含着创作者有想说「什么」的冲动,而那个「什么」被着重放大,或是以另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来传达他在作品里所感受的。”

对我而言,《人间失格》让我有种恰到好处的观后感,不多也不少,恰如其分,空间、气氛的掌握都很不错,重点提要,最后以一张主角从年轻到苍白了头的憔悴照片来呼应原著所提及——怪诞的死相,沉静的结局画下句点。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日本的民族性造就了他们的书写或是电影总是有着含蓄、蕴藉的情感,看似平淡,如小说中将「死亡」轻如鸿毛地被提及,然而文字可以这样地描写。

也正是因为在一本书里作者建立了那样的世界观,所以读者可以去相信里面的不写实。但电影以写实画面呈现,尤其又面对文本本身剧情线并不起伏有致,相比我更期待导演能更风格化。

或许可以用人物特写的定格,像照片的形式留下角色心内音的拍子;与电影《挪威的森林》相比,我不太确定由主角的旁白持续交代着前情提要,是不是让人有一边听小说原生的错觉。该怎么处理异国这个背景,如何抓住精随与整体氛围,是值得探讨的点。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2)、

其实任何一个艺术创作一定都包含着创作者有想说“不知所云”的那种冲动。

在《人间失格》里,即是太宰治不断现身述说的自我检视。

虽然小说本身出现前言跟后记,特别制造出并不是作者本人的错觉,但是「手记」的形式本来就是繁琐而口语,读者容易认同,且又跟太宰治的生命经验几乎不谋而合,因此我理所当然将之视为太宰治自己反覆检视人生的自传性小说。

跟电影最不同的地方,导演荒户源次郎的拍摄视角,站在第三人称的观点,小说的「我」的想法不见了,抽离出来与观众一起观察,然而细节不够细致,导致很多「我」在小说中提到有趣的点反而可惜了。

像是文中不断出现「搞笑」的因素,可以推论主角外显的人格特质反而是常出糗、讨人欢心的模样,那种故作姿态的笑即假装使得他这样的人形成矛盾的形容词,时而被看穿的锐利眼神会刺痛他,让他战战兢兢,

但是世人却总是喜欢他这样的面貌,尔后「世人」的概念又被他摒弃,反覆后设地挞伐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在电影里主角完全只能「演出」他内在的心理状态,就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忧郁少年,这是有点可惜了,让角色少了层次,似乎也不那么像「人」,手记有趣的形式即是在于我们可以从文字看出其思考脉络,又如他与崛木交往,明明心目中是那么样藐视且不以为然,将之视为凡人一般没有挂在心上

然而最后却成了他的手下败将,像这样有趣的「人的自我价值崩解」也是很难在电影里所看到的。

台湾编剧纪蔚然曾提过:“现在的你们要抑制住在剧本中后设的冲动,因为你们还不够格,真正的后设是彻底了解后,反覆检讨并提出反击,不是打了就跑。”

太宰治在作品中不断提到人之所以为人,所谓世上做人的真理等等,藉由这样反覆论证、思辩的过程,他想理出生命的意义,自己存在的理由,却更暴露自己的脆弱,面对那些地狱般的人间无可奈何。冷静分析的做每件事的理由。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我和一个年长于我的有夫之妇相约殉情,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开始从远因拓展到近因,极有意识地自我检视,面对自身不堪毫不隐藏,似乎就差快要跳出来说:“看哪!我多么丧失作为人的资格!”而这样哗众取宠的叫嚣,显露了他所说:所谓「废人」是个喜剧名词,他的一生都在取悦别人,当然包括了这本书的读者。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或者进一步说,意识到了空泛,其实也是对生命的后设。

但是远离了当下,人处在没有奋不顾身的状态下就会不安,我们无法后设,因为人都需要苟且偷生的一个意义。这么想或许很悲观,就像太宰治总是调侃自己身处地狱,然而当我们这么想的同时,或许会发现所谓语言、文字也是我们对于当下的模拟与诘问,那些也是不可靠的信仰,顿时你发现没有什么是值得相信的了

于是我们重新说服自己,这一切的模拟是有意义的,或许我们依靠的工具不可靠,但是相信自己正在奋不顾身投入什么,然后我们的确正在投入;相信着某种空泛,然后保持着这样的空泛继续行走下去。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悲剧从何而来?

“相互欺骗,却又神奇地不受到任何伤害,就好像没察觉到彼此在欺骗似地。这种明显的、问心无愧而又豁达地互不信任的例子,在人类生活中比比皆是。”

太宰治在此想问的便是:为何人总是不能坦然地作为自己呢?

当然,这也是读者和观众想问的。

叶藏的悲剧在于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社会、人心潜藏着陈腐、虚伪的一面。

而这种状况,即便他很会逗人笑,也无法改变。

成人后,当他需要帮助而去求助朋友时,他才发现常常找自己出去游玩的朋友,原来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只是想借机利用自己的钱财请他花天酒地。

但即便朋友被他看穿了,他也没勇气责骂,因为叶藏很丧气地认为就算自己戳穿朋友的真面目,朋友大概也只会毫不愧疚地表示他对自己的轻蔑。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人间失格》最悲恸的地方在于,太宰治从来不直接描写主角的绝望。

他只是不停地描写叶藏天真单纯的疑问还有一直不段否定自己的想法、想办法讨好人与逃避人的行为,最后是他对人们行为的想法(通常十分负面),并承认他人对自己负面的评价。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看着一个人在你面前拿着刀不停地自残自己,血流了满地,他却一直笑,嘴上叨念着自己各种匪夷所思、连恶作剧都称不上的罪行,然后说上一句“这没什么!”而眼角不时淌下一滴滴不容易被见到的泪水。

我也时常这样想,这个人真的是一个神经病。就像很多人对《人间失格》中主角的想法一样。

然后抛下这本小说,去寻找更有益的书籍。但也可以往另外一个方向想,究竟是被自己的绝望折磨到多惨的地步,一个人才会有这样的行为?由此,会更能体会何谓《人间失格》的状态吧!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在故事结尾的后记,曾经认识叶藏、喜欢叶藏的人在看过这些手稿之后说:

“我并不认识写下这份手札的疯子”、“人要是变成那样就没救了。”

其实很耐人寻味的是,太宰治的另一部小说《​​小丑之花》在某种程度上和《人间失格》大相庭径。

两部著作主角同名,都叫做大庭叶藏。也因此有人说这本小说是《人间失格》的雏形或是写作原点。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小丑之花》并不像《人间失格》有着那么沉重、负面的氛围,反而整篇小说常常流露轻松、自然快活的气息。

但是在这些流畅、自然甚至让人好笑的描述里,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各种隐密、潜藏的阴影,转徊在这些人物的内心与动作的细节里。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殉情在太宰治的文学里一直具有一种特别的地位。

在这里,小说透过对爱意的暗示、犹豫,表现了一种至深的寂寞,还有人们想要透过殉情获得救赎的渴望。

米兰·昆德拉曾说:

“认识是小说唯一的道德...而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在对他的读者说——事情远比你想像得还要复杂。”

换言之,小说的精神是为了让人认识一种复杂。太宰的文字虽然十分直白,甚至俗气,却充满细腻的心思。《人间失格》与其说是在描写一场悲剧的萌芽,但他更像是在带领我们认识一种想要抛弃世俗,凤凰涅槃的重生之感。

从小说到电影的交互碰撞,从《人间失格》看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人间失格》真的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强烈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