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从1989到2019,从安徽到晋江。

阿龙和他的扁食跨过一千多公里的土地,和袅袅升起的炊烟一起,见证了青阳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

他的扁食里,除了家常味,好像还藏了一份经年奔波沉淀下来的厚重感。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1989年,十八岁的阿龙跟着舅舅从安徽南下,第一次来到晋江。

这是一座举目无亲的城市,四周全是陌生的街道和人流,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看地图,来到了陈埭。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那时候陈埭还没有房子的,这里都是晒稻子的空地。”

阿龙还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的陈埭远不及现在繁华,没有高楼大厦、霓虹商城,只是沿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镇。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想在这里讨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和舅舅学了做扁食的手艺,挑着扁担沿街叫卖,那个时候,扁食一碗只能卖五毛钱。

“那时候只卖扁食,89年的时候,没有其他人。”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后来,陈埭逐渐发展起来,有了繁荣的景象,阿龙的扁食也从街头搬到店内,不再需要四处漂泊。

过去三十年里,阿龙扁食在陈埭这座沿海小城生根发芽,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新生的一代来说,“辈分”已经很大了。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店里的墙面斑斑驳驳贴满花里胡哨的广告,门口的推车经过数年风雨吹打,也锈出了岁月的沧桑。

但味道啊,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令人怀念。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写在招牌上的扁食汤,有小、中、大三种规格,一碗的分量还算足。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扁食每颗个头都很大,皮薄得能看到内陷,包的肉很饱满剁得很细,一口一个满嘴都是肉香。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汤加了葱头油和芹菜,清清淡淡,很合咱厝人的口味!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拌面算是扁食的标配了,一份拌面一份扁食囫囵下肚就能对付挑剔的胃。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上桌趁热气还在赶紧开拌,得让每根面条都蘸满酱才行!花生酱的味道随着热气升腾飘散,香得人直咽口水…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小时候吃拌面最喜欢把面卷成一卷儿一口气吃完,那个时候快乐真的很容易满足~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小笼包一笼十个现包现蒸,要是两人同行点一笼正好能吃饱。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手工擀制的面皮劲道却不失松软,薄薄一层包裹着鲜香的内馅,细细品尝肉馅的细软和葱花的香浑然一体,清爽不油腻。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麻球也是童年的零嘴之一,阿龙扁食的麻球大而圆,一点也不松垮,皮薄酥脆,内里软韧,油炸过的芝麻能飘香半条街。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阿龙今年48岁,已经有了疲态,鬓生华发,眼睛也看得不是很清楚。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我们问他,有没有想过要做到什么时候?

他好像有点困惑,愣了一会儿才告诉我们,没想过这个问题。

“只要人够多,就会一直做。”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如今,儿子正在一步一步接过父亲的担子,在方寸之地打拼自己的生活,像他的父辈一样,在这座老城里扎根、生长。

但是,谁也说不清这份坚持能走到什么时候。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间的流逝,坚持古早味的手工小店越来越少,北北时常担心某一天老字号的味道会被时代彻底淘汰、消失不见。

在这之前,能多吃一次,就觉得多赚了一次。

泉州舌尖美食老字号 | 第89家

阿龙扁食店

30年,1000多公里,这碗扁食见证了青阳的历史变迁

【阿龙扁食店】

时间:6:30-24:00

地址:晋江陈埭镇西坂村锦新路30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