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菜”我“接单”旌阳协作越西如期脱贫摘帽

2016年8月,四川省公布了《四川省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方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7+20”对口援藏总体不变的基础上,确定一批经济基础较好、财政实力较强的市、县(市、区),开展省内对口支援藏区贫困县、扶贫协作彝区贫困县工作。

《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口帮扶双方共同努力,到2020年稳定实现藏区彝区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为此,德阳市市委、市政府安排了旌阳区帮扶越西县、绵竹市帮扶甘洛县、什邡市帮扶喜德县和广汉市帮扶金阳县。

近日,人民网记者跟随德阳宣传部组织的采访团赴大凉山深处,再次了解对口帮扶的进展情况。

越西县,古称越嶲,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200多名来自德阳市旌阳区的干部人才先后坚守在大凉山深处,与越西县干部群众一起携手吹响了“如期脱贫摘帽”的集结号。

“2016年9月以来,旌阳区将省内对口帮扶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头等大事来抓。”德阳旌阳区援彝前方指挥部指挥长、越西县委常委、副县长江小军接受采访时说。

数据显示:三年来,旌阳区始终秉持“越西所需、旌阳所能”原则,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803.14万元,实施完成项目56个,派驻干部人才200余人次,助力越西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1%降低至2018年的7.89%。

旌阳区派出的干部辛勤付出,所做出的成绩得到了越西县各族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由衷赞誉,在对口帮扶上,从居住环境、产业发展和教育卫生等方面均交出了满意的答案。

申果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彻底改善群众住房条件

走进“申果村”易地扶贫安置点,看见一排排整齐的小洋房错落有致,整洁的道路、绿化和路灯一应俱全,恍若世外桃源。

你“点菜”我“接单”旌阳协作越西如期脱贫摘帽

申果村新貌

申果村属于申果乡,距越西县城88.5公里,是典型的二半山区行政村,平均海拔2700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户、683人,贫困发生率73%。

“原先来说,这个村条件差、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粮食作物为马铃薯、荞子,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或种养殖业收入,全村无集体经济。”江小军说,最重要的是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

2017年,旌阳区前线指挥部通过研讨最终确定,对申果村采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搬迁到越西县大瑞镇瑞塘村2组,实行“一体化”推进安置点建设。

据介绍,旌阳区对越西县实施对口帮扶以来,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00余万元,用于申果村异地搬迁户住房建设补助、安置点居住环境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村级产业发展、“四好建设”等。目前,聚居点住房及配套设施项目已实施完成,84户集中安置户全部入住,群众的住房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你“点菜”我“接单”旌阳协作越西如期脱贫摘帽

申果村村民活动点

申果村,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点位,真可谓匠心筑村。从总体来讲,旌阳区坚持以“住房安全有保障”为重点,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齐全”思路,着力把易地扶贫安置点打造为安全宜居、生活便利、环境优美。

了解得知,在抓好安全住房建设上,投入财政帮扶资金925万元,为4个定点帮扶贫困村新建7个安置点、375户安全住房,实现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住房全覆盖;在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上,注重提升安置点整体服务功能,通过直接投入和协调项目资金,修建2座“旌阳”便民桥、5条通村通组便民路,同步推进村委会、村卫生室、村幼教点以及村级阵地建设,实现群众出行方便、办事方便、就医就学方便、生产生活方便;在优化功能打造上,在集中安置点,将民族特色和旌阳元素有机融合,实施风貌打造和“微田园”建设,按照“门前一片田、屋后一方园”的思路,在安置户前庭后院规划一小块菜园,改变了彝族群众生产生活习惯,打造出彝乡幸福美丽的“旌阳新村”。

保安尔苏生态农业:探索出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越西县作为落后山区,集体经济“空壳化”问题十分普遍,产业扶贫如何解决?旌阳区对口帮扶前线指挥部集思广益,最终采用填实“空壳、多模式发展产业富民”的方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保安尔苏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位于越西县保安尔苏藏族乡平原村,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生态良好。按照“农旅融合”模式,旌阳区携手越西县在保安乡平原村共建尔苏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示范园规划面积800亩,利用天然湿地优势,分片发展苹果、甜樱桃、向日葵和特色水产养殖等观光休闲农业,并逐步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旅游,走农旅融合发展路子。

你“点菜”我“接单”旌阳协作越西如期脱贫摘帽

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2017年,引入越西东方农业公司进驻园区,形成“公司投资入股,农户土地入股,政府项目扶持”的发展模式。项目计划总投资500万元,由旌阳区、越西县民宗局、东方农业公司共同出资建设,其中旌阳区投入100万元,主要用于园区围栏、喷灌设施建设等。园区现已建成苹果园170亩、甜樱桃30亩、育苗基地50亩、水产养殖基地50亩,目前,苹果园已首期挂果,正分批进行采摘。投产期后,园区将按照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进行保底分红,村集体、土地入股群众及全村贫困户各享受三分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土地分红、村集体二次分配等最多享受5次收益。示范园建设以来,解决园区周边农户务工300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近40万元。2018、2019年,村集体通过园区获得4万元收益。

从产业发展上看,旌阳区采用的总体思路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发挥帮扶资金的橇动、引领作用,先后投入专项资金500万元,引入龙头企业技术、管理优势和资金,多模式共建扶贫产业示范园,着力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

其具体做法是什么呢?首先是“飞地经济”模式做实集体产业,通过向4个定点帮扶村注资并入股的形式,建设千亩苹果“飞地”产业园,帮助定点帮扶村集体经济从“空壳”到“实心”,有效破解高山贫困村产业发展难题;然后是“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实现“智志双扶”,按照“政府引导、多方投资、企业服务、农户受益”的“四位一体”模式建设“旌越甜樱桃产业脱贫奔康示范基地”,让贫困户参与种植经营、学习技术并分享收益,预计将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发展;其次是“农旅融合”模式助推转型发展,建设“保安尔苏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同时将结合尔苏藏族文化、古丝路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民宿旅游,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立足越西贡椒核心产区,组建专业合作社,引进企业,发动群众,合力打造万亩贡椒产业园。实施“以奖代补”计划,在定点帮扶村培育106户种养大户。

旌阳幼儿园:让彝区孩子享有优质的学前教育

在越西县越城镇文昌大道北段,“旌阳幼儿园”内的“德孝楼”和“文昌楼”两栋教学楼格外引人注目。

“幼儿园是旌阳区和越西县共同投资700多万元合作共建的一所标准化示范性幼儿园,教学楼是采用越西和旌阳两地文化来命名的。”江小军说,不仅缓解了越城镇幼儿及异地搬迁贫困群众子女入园的难题,同时让当地孩子享有了优质学前教育。

走进园内可见,人工草坪、户外玩具以及各类户外游戏运动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幼儿园占地面积3744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2700平方米。

你“点菜”我“接单”旌阳协作越西如期脱贫摘帽

对口帮扶幼儿园一角

据介绍,幼儿园现开设有大中小11个教学班,在园幼儿378人,其中一半以上为彝族幼儿,幼儿园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在编教师20人。同时,园区开设了幼儿阅读区、绘本区、角色扮演区、图书室、美工区等区角游戏,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有效促进儿童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我们彝族地区很多妇女不识汉,字这些孩子通过学习后在回家路上会告诉妈妈不能创红灯。”旌阳幼儿园副园长范晓泉说。

据介绍,这所幼儿园开园以来,旌阳区四所优质公办幼儿园持续选派优秀教师驻点支教,通过深入交流、环境创设、专题培训、精彩示范、实操指导等方式强化规范化管理,开展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坊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让旌阳幼儿园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你“点菜”我“接单”旌阳协作越西如期脱贫摘帽

对口帮扶幼儿园一角

“在来幼儿园工作前,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范晓泉说,在旌阳区前来支教老师身上,我学习到很多学前教育的知识,才感受到学前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教育卫生扶贫该怎么抓?旌阳区给出了智力“造血”、多维度深化教合作的答案。总的来说,就是建立互联、互学、互通机制,全方位、多维度推进两地教育卫生合作交流,为越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具体做法是什么?

首先是搭建协作平台促互联,三年多来,旌阳区所在的46所学校和11个医疗机构与越西对口单位开展全覆盖结对,教学互动交流240余场次,向越西县捐赠价值64万元基础医疗设备,发动社会力量爱心助学捐赠款物140余万元;然后是强化人才交流促互学,先后53名优秀教师支教越西教学一线,培训骨干教师400人次,两地300余名教师开展互访交流,通过名师送教送培、省级课题共研等方式促进越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累计选派医卫人才109人次开展“传帮带”,培训本地医卫人才2100余人次,为越西编写乡镇卫生院第一本西药手册,开展首例“儿童神经发育测试”;然后是共享优质资源促互通,开通“云朵课堂”,运用“互联网+”模式,让两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网络互动共享,开展互动教学45次、视频教学15次。主动监测艾滋病2000多例,巡回义诊7场次、综合施治患者1000余人次,让越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医疗资源。

看到对口扶贫帮扶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坚持战斗在一线干部的艰苦奋斗。旌阳区在选派援彝人才队伍上,严格按照“政治、纪律、能力、阅历、岗位”五过硬要求,目前全区常驻凉山援彝干部人才158名,分类组建10个工作组,分别派往在越西县30余个县级部门、25个乡镇,48个贫困村,成为越西县社会管理、道路建设、医疗教育、产业发展、技术培训等一线骨干力量。(郭洪兴 薛伟光 林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