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為何號山谷?天柱山刻石告訴你

5月初,再遊安徽天柱山,作為書法愛好者,不能不看山腳下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去過幾次都是走馬觀花,這次有上海市書協名譽主席周志高先生同行、潛山博物館館長陳立民親自陪同並講解,受益頗多。

沿著佛教聖地三祖寺旁邊的道路拾級而上,不遠處就看到中國書協名譽主席張海先生所題“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圖1)。

黃庭堅為何號山谷?天柱山刻石告訴你

圖1 張海所書“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走進山谷之中,溪水潺潺,茂密的叢林中摩崖石刻若隱若現,掩映其中。陳館長介紹,在這條長500米的山谷溪流之中,保存有自唐代以來1200餘年間的摩崖石刻300餘方,其中三祖山摩崖石刻有11方,山谷流泉摩崖石刻300多方,唐代的有幾處,宋朝時期的摩崖石刻有100多方,其餘為明清至民國的刻石。涉及的文人墨客有唐代李翱,宋代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明代胡纘宗、餘珊,清代張楷等。字體涵蓋行、楷、隸、篆、草多種,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堪稱石壁上的書法博物館。

北宋時,黃庭堅到此遊覽山谷寺、石牛洞後,一連寫了《青牛篇》《書石牛溪大石上》等詩文。他酷愛此地山水,因此自稱山谷道人。至此,乃知曉黃庭堅號山谷的由來了。

在石牛洞東側懸崖頂端,尚存一處黃庭堅的楷書題銘“李參、李秉夷、秉文、吳擇賓、丘揖觀餘書青牛篇,黃庭堅庚申小寒”(圖2),書法工整穩健,筆鋒堅勁,波磔分明,是傳世稀少的真跡,彌足珍貴。

黃庭堅為何號山谷?天柱山刻石告訴你

圖2 黃庭堅楷書題刻

黃庭堅為何會到安慶天柱山?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此地為舒州,黃庭堅的舅舅李公擇又名李常,在此居住、任職。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黃庭堅改官江西太和,從開封赴江西任職途中,經過舒州,來舅舅家拜訪,李公擇與黃庭堅同遊天柱山。當時天氣不佳,風雨中黃庭堅在此停留10天,登潛峰,遊山谷寺、石牛古洞。此後黃庭堅常來潛山,他在《題潛山》詩前小序中言“吾家潛山,實為名山之福地”。在天柱山上建有山谷精舍,在石牛溪旁築“涪翁亭”(黃庭堅老來號涪翁)。他的一首《題山谷石牛洞》:“司命無心播物,祖師有記傳衣。白雲橫而不渡,高鳥倦而猶飛。”描寫此處既有文化傳承,又兼景色宜人。鍾愛此地之情,溢於詩中。

黃庭堅為何號山谷?天柱山刻石告訴你

圖3 周虎所書“止泓”

前行不遠,抬頭可見特大楷體橫書“止泓”(圖3)兩個大字,字形雄渾矯健、雅秀遒勁。止泓有“一泓清泉,漸行漸止”的意思,表達了對這裡的山水之美歎為觀止的感情。落款為:“臨淮周虎為冀邸趙希袞書,寶慶丁亥閏五月既望,住山谷祖菄摹。”周虎,今安徽鳳陽人,為抗金名將。

再看前面,見一片密集刻石,有些文字重新刷過漆,清晰可見。仔細看去,醒目位置為一首六言詩,落款“荊公”。這是這裡刻石中很有分量的一塊——王安石的詩。

黃庭堅為何號山谷?天柱山刻石告訴你

圖4 王安石所賦六言詩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時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與弟王安國遊覽山谷,坐石聽泉,寫詩以詠其勝。所賦六言詩為“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圖4)。王安石,又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刻石詩文很清晰,只是有些奇怪,是從左往右寫去,似乎不合古時習慣,落款也是在右邊。陳館長說,有人認為這落款的“荊公”二字疑是後人補刻,也無從考證。

黃庭堅為何號山谷?天柱山刻石告訴你

圖5 劉應峰所作楷書題刻

看完王安石荊公詩,低頭看見腳下一石,刻有“沿山阿而詠歸,坐石上以濯纓。山似黛而重圍,水如玉而可掬”(圖5),這是明嘉靖年間進士劉應峰(號養旦)用王安石韻作。

繼續前行,遇宋代另一個重量級人物蘇軾的刻石。蘇東坡乃王安石弟子,有石刻為證——“先生仙去幾經年,流水青山不改遷。拂拭懸崖觀古字,塵心病眼兩醒然”。雖不清楚,但近距離還是能看出內容,這裡說的先生當然是指王安石了,表達了蘇東坡對先生的懷念之情,對山谷流泉景色的讚美和對刻石文字的喜愛。荊公王安石的六言詩,有後人步韻續作。蘇東坡的刻石詩作,此處也有後人的次韻。

黃庭堅為何號山谷?天柱山刻石告訴你

圖6 錫山萬象春題刻

在蘇東坡詩刻石不遠處又見一刻石,上書:“題石牛洞次坡翁韻:殘崖勒字已多年,感慨懷人世變遷。醉倚石牛山谷晚,泉聲靜聽思泠然。”(圖6),落款為“錫山萬象春,萬曆卅二年二月”,字跡已經風化,難以辨認。但這樣的步韻後續之作,倒是充分體現了當時文人雅士的興致,讓山谷流泉的刻石多了幾分雅趣。

那麼黃庭堅的詩有沒有後人步韻呢?答案是有,同為宋代的陳楠用山谷韻賦詩“水曲霞觴轉,泉飛漱玉抱。浩懷時覺放,風月謾相嘲”。

黃庭堅為何號山谷?天柱山刻石告訴你

圖7 “安慶名山”題刻

天柱景區方圓百里,存留題刻400餘方,雖然有些文字已經無法辨認,有些史料還待考證,但無礙欣賞風景、閱覽石刻。山谷流泉摩崖刻石不愧為“安慶名山”(圖7),天下奇觀,難得一見的書法博物館,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