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不进攻苏联,继续攻打英国结局会怎样?

秦皇见汉武


希特勒咬着英国不放是没有结果的,德国海军打不过英国,无法实对英国本土的大规模登陆,而不列颠空战又没啥效果,总之只能干耗着

希特勒闪击波兰之后,整个欧洲大陆都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英法和苏联都在盯着德国看,看看德国下一步到底是啥?

对于英法来说,伦敦和巴黎都希望德国能够“再进一步”,继续向东进攻苏联。而它们不知道的是,早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前一个星期,德国就跟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不仅相约保持和平,还瓜分了东欧。

在这个条约中,苏联明显占到了更大的便宜。根据该条约规定,德国和苏联将依据寇松线瓜分波兰,而且德国也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和摩尔多瓦的统治。于是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也紧跟着出兵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摩尔多瓦和波兰东部地区,将版图基本恢复到了沙俄帝国时期。(德国和苏联联手把波兰瓜分了)

此时的斯大林是绝对不会相信德国将攻打苏联的,虽然斯大林也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靠不住,但他还是坚信德国不会在短时间内袭击苏联,起码五年之内不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是10年)。

英法、德国、苏联互相的观望持续了大半年时间,次年4月,德军发动“白色闪电战”,闪击西欧,英法直接傻眼了。德军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横扫西欧,并差点在敦刻尔克全歼40万英法联军。

其实对于当时的形势而言,德军只要开动马力就能轻易的将这40万人给烩了,但希特勒却在临门一脚时下令前线部队停止最近,坐视33万人逃回英国。

对于希特勒放走这30多万人,后世大多认为这是希特勒为了英德谈判做出的示好。希特勒心中明白,德国虽然在综合国力上碾压英国,但却唯独在海军方面无法与之抗衡,德军想登陆英国是几乎不可能的。希特勒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也不过就是停留在纸面上,德军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滩头抢登的能力。

不过英国方面拒绝与德国和谈,最后引发了著名的“不列颠空战”,德国希望通过空中打击迫使英国回到谈判桌前,然而德国空军没有让英国屈服,于是希特勒最后只得放弃攻打英国。但是要指出的是,如果德国全力对付英国,那么英国估计很难挺得住。

(遭到轰炸的伦敦)

在拿下西欧后,德国的战略中心开始转向东部地区,当德军闪击苏联时,德国空军在东部地区共出动了4900架飞机,这些战机如果拉到西线对付英国,能把伦敦送回到石器时代,恨不得炸个伦敦湖出来。

但是希特勒的主要目标不是英国,作为一个陆上强国,希特勒的愿景是统一欧洲大陆,苏联才是希特勒最大的对手。对于希特勒而言,只要英国能和德国媾和就足够了,希特勒还是想最大限度的避免两线作战。

可是德国也不能总在英国人身上耗着,要想拿下苏联必须尽快动手,若是再等上个一年半载,德军想拿下苏联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希特勒根本没有心思跟英国耗着,虽然自己拿不下英国,但英国也奈何不得德国,英国当时的实力紧紧只能维持自保,想要反击?根本没戏。(到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已经控制了除苏联和英国、冰岛以外的全部地区,至于瑞典、瑞士、西班牙和爱尔兰,这几个国家虽然名义上中立,但实际上都是亲德的,只要拿下苏联,德国就可以完成一统欧洲大陆的壮举,到时候再收拾英国也不迟)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闻讯立马惊呆了,斯大林做梦也没想到德国敢在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就跟苏联开战,两线作战可是犯了兵家大忌。

但希特勒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什么兵家大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富贵险中求,只要能在冬季之前拿下苏联则大功告成了。

那么假如希特勒死磕英国呢?

答案这不好说。

如果不去招惹苏联,以军权全部的空军实力对抗英国是绰绰有余,英军在北非的殖民地也肯迪是保不住了,若是德军拿下埃及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甚至进入西亚产油区,那么英国能否抗住德国的打击,这个就真的难说了。

但是如果把精力都放到英国身上,东面的苏联难保不会有动作。斯大林也知道德国迟早要跟苏联撕破脸,斯大林选择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战略空间。假如德国在西线与英国僵持住了,斯大林这边万一惹点事,对德国打击就太大了。

所以按照当时既定的战略目标,德国已经没有功夫在英国这消耗时间了,赶在冬季之前,闪击拿下苏联对德国来说更加重要。


千佛山车神


希特勒会当场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详!

虽然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了70多年,但围绕二战的讨论始终经久不衰、余音绕梁,尤其是作为二战发起者的希特勒,长久以来一直是后人争论不休的对象。

作为第三帝国的缔造者,希特勒在帝国崛起过程中的作用绝对是举足轻重、有目共睹的,但当二战开始后,远离战场的最高指挥官希特勒同志却“昏招迭出”,最终在二战中输得一败涂地。

看起来也的确如此,比如在进攻英国这个问题上,希特勒几乎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最终将苟延残喘的英国推到了德国的对立面。

那么如果希特勒再执拗一点,打定主意不消灭英国不罢休,他的第三帝国和二战最终将会如何走向呢?静夜史认为当然不会更好,因为希特勒很聪明,但其他人更不傻,这决定了希特勒如果强行和英国死磕,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在静夜史看来,希特勒面临的几个致命缺陷,注定了他不会打败英国:

1、尴尬的短腿海军

在欧洲的地界上谈海军,英国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虽然英国的本土面积只有24.4万平方公里,但作为孤悬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强国,海军实力长期一骑绝尘。

虽然希特勒在1932年上台后迅速扩充军备,将德军从10万迅速武装到800多万,但常言道“十年陆军,百年海军”,德国陆军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充并形成战斗力,但海军却力不从心,因为无论军舰还是军港都是巨大的开支,非百年列强不能拥有,而且培养海军的消耗也远大于陆军,这就决定了希特勒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武装德国,只能重点发展陆军。

而这也决定了希特勒在进攻英国时几乎是力不从心的,因为英吉利海峡虽浅虽窄,但却需要比英国海军还要强大的海军力量,而很明显希特勒没有。而要命的是,期望以空战取胜的希特勒也败在英国先进的雷达系统中,这让希特勒跨越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相比之下,进攻苏联才能充分发挥德国陆军强悍的战斗力,规模空前的闪击战让强大的苏联在战争初期也猝不及防。

2、顽强的大英帝国

征服英伦三岛,绝不意味着征服了整个英国。

虽然一战后,殖民统治力不从心的英国出台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自治领独立,作为英联邦的一部分,但印度等地区仍然被英国牢牢掌握。

也就是说,此时的英伦三岛只是英国的一部分,希特勒即使征服了英伦三岛,也不等于彻底消灭了英国,因为英国完全可以迁都到加拿大或者印度等地继续顽抗,而海军力量薄弱的德国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英国赶尽杀绝的。

而不能消灭英国,希特勒的西线就不能稳固,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危险就始终存在。

一直以来,德国的最大敌人始终是苏联,因为德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最缺的就是生存空间,俗称土地,而很明显苏联能比英国给得更多。

在希特勒的设想中,英国和德国同属西欧国家,又都是日耳曼人,理应手拉手心连心,之前的绥靖政策两国也合作得天衣无缝。但无奈丘吉尔是个硬骨头,一个字就是干,这让恼羞成怒的希特勒不得不展开海狮计划,结果一败涂地。

事实证明,意识形态的相似并不能成为两国亲密的根据。对英国而言,最大的价值就是抵抗,至于胜败无所谓。只要坚持抗战,就能够让希特勒自顾不暇,更重要的是得到美国的援助,这一点,丘吉尔心知肚明,所以希特勒不可能征服英国。

3、躁动的美苏同盟

德意志第三帝国崛起后,为实现鲸吞欧洲,征服世界的梦想,希特勒可谓殚精竭虑,二战前为了避免英法的干涉,拼命向东扩张,摆出一副和苏联决战的架势。

但被英法和德国同时针对的苏联并不傻,几乎是从纳粹德国崛起的那一刻开始,斯大林就一直在谋求和英法合作扼杀德国,但沉浸在“绥靖政策”中无法自拔的英法断然丑拒苏联,绝望的苏联只能在1939年8月23日和德国秘密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

《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存在,一方面为苏联赢得了足够的备战时间,可以抽出精力对付日本;另一方面为希特勒横扫西欧消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

但希特勒好斯大林都心知肚明的是,《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不过是一张随时可以撕毁的废纸,苏德战争终将不可避免。所以在希特勒专心致志地横扫西欧时,斯大林也马不停蹄地开始构筑“东方战线”。

1939年9月17日,在德国占据波兰西部后,苏军出兵波兰东部,夺回寇松线以东的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付出巨大代价后夺取萨拉、贝柴摩、卡累利阿地峡等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强行开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后将其强行并入苏联;1940年6月,苏联强行索要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由此苏联国境线向西平均平移300多公里,增加了对德战争的纵深,苏联也在新国土构建了巴普洛夫防线这样的国防工事。

但这绝不意味着苏联脚步的停止,事实上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虽然和资本主义的法西斯国家有本质不同,但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苏联也有向外输出革命的勃勃野心。所以这意味着如果德国执拗于征服英国而不对苏联先下手为强,那么当苏联主动进攻德国时,希特勒势必更加被动。

另外,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未参战,但注定无法和德国同流合污,美国对英国的支持注定了德国不可能赢得不列颠之战,如果德国耗在英吉利海峡,那么就只能被耗死。

所以,既然没有了和英国媾和的希望,希特勒也不应该继续在英国身上浪费时间,除了英国根本打不死,即便打死了也不能提供德国急需的资源和空间,而苏联毫无疑问更适合做德国的目标。

所以对希特勒而言,耗在英国必死,适当放弃尚可有一线生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两面作战,一直被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失败的重要原因。那么,如很多人想象的一样,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希特勒并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突然进攻苏联,而是坚持攻打英国,结局会怎样呢?他能否将英国灭亡呢?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英国会因此损失惨重,但却不会因此被德国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作为高超的战略大师,我们所担心的两面作战问题,希特勒绝非没有考虑,而且早已做出计划并付诸实施,这个计划就是著名的海狮计划。1940年7月16日,在闪击法国并将其灭亡之后,希特勒就开始了入侵英国的16号指令,这就是著名的海狮计划。

鉴于英国无与伦比的海军优势和间隔英吉利海峡的地理优势,希特勒明智的将进攻的希望选择在了空中,计划利用德国的空军优势消灭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并利用制空权彻底摧毁英国的防御,进而登陆英国。

二战初期,德国空军的实力是极为强大的,当时的德国空军主力拥有三个航空队,高达2669架飞机,其中战斗机和轰炸机各有一半。同时,这些飞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而作为对手的英国,只有700架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

可以说,在空军对比方面,德国空军无论是先进程度还是数量,都占据了巨对优势。因此,狂妄的德国空军司令戈林甚至向希特勒作出了“只需四天,就可向进攻波兰那样战胜英国”的保证。

然而,英国的空军显然不像法国军队那样毫无抵抗意志,在首相丘吉尔的带领之下,应用雷达等预警设施,英国空军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而英军的飞机也丝毫不弱于德国战机。

因此,战争初期虽然德国空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也严重破坏了英国的飞机工厂,雷达站和机场,但英国空军一直有一战之力,且给德国空军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尤其是当德国空军占据上风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戈林却改变轰炸目标,给了英国空军喘息之机。最终,不列颠空战德军虽然给英国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单纯以空军而言,英国的损失比德军更轻,英国取得了空战的胜利。



利用空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之后,希特勒并没有甘心,德国空军再次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已经精疲力竭算惨重的英国空军,也被迫再次与德国空军进行了惨烈的厮杀。

但是,不列颠空战德国最终都没能取得胜利。德国的失利,除了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外,美国因素成为极为重要的原因。因为美国也开始插手这场战争,并大力援助英国。同时,由于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准备就绪,德国空军开始大规模转向东线战场,不列颠空战彻底结束。



那么,在两次空袭受挫之后,德国是否有余力继续进攻英国呢?如果放弃进攻苏联,德国当然是有能力继续进攻英国的,但是,德军的手段依然只能仅限于空军空袭。

看欧洲地图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岛国,英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任何欧洲大陆上的国家,无论陆军多么强大,只要没有一支能够击败英国海军的舰队,英国就可以高枕无忧。德国也是如此,希特勒的坦克大军无论多么强大,战术多么先进,也不可能跨越英吉利海峡。



而德国唯一能威胁英国的军队只有空军。如果持续对英国进行空袭,的确可以给英国的工业及军队带来惨重的损失,也可以给英国人带来巨大的伤亡。但是,仅靠空袭显然无法摧毁一个国家,而英国先进的科技,如雷达的应用也使得英国空军绝非毫无无还手之力。

而英国占据世界第一的广阔殖民地,也决定了英国拥有无与伦比的战争潜力。虽然损失极为惨重,但在意志力极为坚定的丘吉尔带领下,英国完全跟德国耗得起。更重要的是,英国背后还占着一个工业生产能力近乎bug的国家。



而事实上,早在1940年5月15日,也就是海狮计划之前,刚刚上台的丘吉尔就给罗斯福发了求援电报。美国也进行了积极响应,尤其是当美国被德国可怕的闪击战震惊后,美国人开始大力援助英国。罗斯福甚至将当时美国军火库的所有物资全部给了英国。

在租借法案通过之后,1941年3月11日,美国更是一次性就拨给了英国70多亿美元的援助。借助财大气粗,且工业能力超强的美国,英国完全可以跟德国继续耗下去,而德国狭小的国土面积和致命短板——石油短缺决定了,在持久战中,德国反而不是英国的对手。



因此,如果德国没有进攻苏联,一心一意的攻打英国,德国的结果也绝不可能更好,虽然可以给英国本土带来巨大损失,但英国等国在美国的支持和帮助下,依然有能力拖垮德国,对德国唯一不同的大概是,进攻英国并最终战败之后,德国人不会遭遇如苏德战场上那般惨重的伤亡。


鸢飞九天2018


德国轰炸英国,帝国元帅戈林过于自信了,认为仅凭借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就能让英国彻底臣服,乖乖地签订城下之盟。

于是,自信满满的德国空军,开始了对英国空军基地、军港等战略目标的大轰炸,初期,德国空军取得了空中优势,但英国空军却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导致德国空军的战损情况也非常严重。

在战机数量逊于德国的背景下,英国空军凭借雷达的优势,率先锁定德国来袭的机群,起飞战机予以精准拦截,特别是重点打击德国的轰炸机,尽管有战斗机护航,但英国人往往有备而来,出其不意地集火攻击,让德国空军损失惨重。

此外,由于德国始终缺乏大航程高载弹量的战略轰炸机,无法形成对英国的战略轰炸;且护航的战斗机也由于航程短的原因,在轰炸机投弹的英国本土上空的滞留时间非常短暂,也是德国空军轰炸机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尽管德国空军飞行员异常优秀,作战经验也很丰富,战机数量上也占有优势,但因为轰炸机、战斗机存在的先天不足,最终,无法形成对英国空军的绝对优势,随着轰炸机、战斗机的数量不断消耗,轰炸英国的行动不得不收工。

此时,德国军队规模已经不断扩张,如果不能获取维持战争的石油等能源,德国本国的资源又非常有限,就不可能将战争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只能放弃对英国的轰炸,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攻打苏联获取高加索的油田和乌克兰的天然粮仓,以达成以战养战,提高德国民众生活水平之目的。

希特勒不进攻苏联,也无力持续攻打英国,英吉利海峡是道天然屏障,德军统帅部自始至终不敢启动风险极高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如果是一马平川的陆地,英国命运估计也和法国一样,绝难挡住希特勒滚滚而来的机械化钢铁洪流。


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远在德国海军之上,由于海军力量的薄弱,在德国空军进攻英国时,其强大的陆军包括海军,事实上都成了这场惊心动魄大空战的旁观者,隔了英吉利海峡有劲使不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空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最终熄火。


国平军史


现在的人们常会说,希特勒在二战时期选择进攻苏联这个巨无霸是一步臭棋,直接导致了纳粹德国的败亡。



是的,苏联拥有广袤的领土和寒冷的气候,在战略纵深上已经占据了极大的优势。纳粹德国的装甲兵团天下闻名,但是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以重工业和军工产业为优先发展的对象,一旦战争机器启动,无数发钢铁洪流被迅速制造出来投入战场,并不逊色于德国多少。

实际上,在当时的背景下,进攻苏联也是纳粹德国深思熟虑下的一种选择。

在德国闪击波兰,然后绕过马奇诺防线长驱直入攻占法国后,德国在整个欧洲大陆上实际上只有两个值得重视的对手,一个就是远离欧洲大陆本土的英国,另一个就是横亘在欧洲东北的苏联。

实际上,希特勒是想先攻克英国,然后在消灭苏联。在占领法之后,希特勒马上实施了对英伦三岛的进攻,名为“海狮计划”。

本来,希特勒准备海空两路同时发起对英国的进攻,但是在二战初期,德国的空军和陆军都是相当强悍,但是海军实力却不算出色,再加之英吉利海峡比较复杂的气候,最终希特勒还是选择了只以空军空袭英伦三岛。



光以实力而言,德国的空军要远强于英国空军,但是在海狮计划中,相对弱小的英国空军却出人意料的抵挡住了德国空军的进攻,在双方僵持不下的进攻中,德国空军的战损比甚至还超过了英国空军。

在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军队的两个强点就是空军和陆军,但是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德国强大的陆军发挥不了优势,等于少了一条腿。最终德国在久攻英国不下,才会调转枪口,多苏联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



如果说希特勒一直选择进攻英国,而放弃进攻苏联,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其实,不管怎么样,对于二战的结局不会产生太多的影响。

德国强大的陆军发挥不了优势,德国海军实力又有所欠缺,希特勒只能靠着空军对英伦三岛实施轰炸。但是英国空军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复杂气候的加持下,战斗力并不弱。

而且当时希特勒暴露出来的野心,让当时综合国力第一点美国颇为忌惮,罗斯福不会置之不理。在美国的援助下,德国想要拿下英国的难度极大。



而且不要忘了苏联,苏联的野心可一点都不比德国小。一旦希勒特与丘吉尔僵持不下,斯大林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定会找理由去德国的屁股后面统上几刀,想必希特勒也很不好过。


小镇月明


许多人通常将纳粹德国的失败归结于两线作战,认为希特勒贸然下令进攻苏联是他做得最蠢的一件事。事实上,即便希特勒继续进攻英国,德国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战争双方虽然只有英德两国,但在这种表象背后,却涉及着许多国家的利益纠葛,其中美国和苏联的态度对局势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而在这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矛盾点就在于国际秩序的控制权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开始衰落,美国开始崛起,于是美国顺势开始谋求国际秩序的主导权。尽管美国与德国一样,都希望打破凡尔赛体系,但它却不愿意出现德国在欧洲一家独大的局面。法国战败后,美国很快就通过了《租借法案》,随即开始向英国提供大规模的物资支持。除了物资上的援助外,美军甚至还直接派出军舰协助英军护航,其意图也由此暴露无遗——一旦英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美国绝不可能坐视不理。

从表面上看,苏联是德国的盟友,苏军似乎也没有进攻德国的打算,然而《互不侵犯条约》又何尝不是斯大林的缓兵之计!当德军与英法联军激战正酣之时,苏联不仅趁机占领了立陶宛,还曾逼迫罗马尼亚交出萨拉比亚。这些举动不仅违背了苏德双方的秘密协议,也损害了德国的利益。看看斯大林在苏德边境线部署的兵力,要说斯大林没有野心,恐怕谁也不会相信!种种迹象都表明,斯大林也不会允许德国坐大,他极有可能会趁着英德激战正酣之际,勒索希特勒,向西拓展苏联的势力范围。

德国继续进攻英国,时间拖得越久,美苏介入的可能性越大,最终德国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即便不考虑美苏势力的介入,单凭德国也很难战胜英国。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再弱那也是老牌强国,其军事实力仍不可小觑。德国海军又先天不足,没有海军的帮助,德国陆军根本无法渡过英吉利海峡,消灭英国空军的计划失败后,德国已经丧失了征服英伦三岛的机会。在此形势下,即便希特勒强行进攻英国,那也未必会取得成功。

自从进入二十世纪后,各国之间的利益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军事冲突都有可能牵扯到非常多的国家,在利益的驱使下,第三方也极有可能会介入冲突。法国被击败后,英德之间的冲突也超出了它原有的范围,美苏的介入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如果德国继续打压英国,其他国家也绝不会坐视不理,最终德国依然会变成“公敌”,失败也成了必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战情解码


德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攻打了国士面积大,在欧洲人口多的苏联,德国已横扫了欧洲,当时的苏联为了把战事抗之门外,苏联边境的罗马尼亚国家军队溃不成军进入了苏联领士,遭到了苏联军队的驱赶,苏军还打进了4进入了苏联边境的国家,希特勒错误地认为苏联有霸占希特勒的战果从而发怒把矛头指向苏联,当时的苏联在苏德条约下认为德国不会进攻苏联的,万没想到的是,德国怒气地对上了,战争的初期德国把苏联打过措手不及,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情况就不一样了,英法的联军已被打到撤出了战场,德国如果不进攻苏联,守住英吉利海峡,英国就没有了卷土重来的希望,德国不进攻苏联,意大利的非洲战场也不出什么大问题,英国唯有希望的就是今后非洲战场的胜算,德国不进攻苏联,站在中立场的美国也不会卷入到欧洲的战场中去,苏联抵住了德国的进攻从而反击,欧洲是在苏联的无形的帮助下在德国的铁蹄解放出来。


乐信8


希特勒要是把所有资源放到打英国上,显然英国会被打爆。

英国能够撑到美国参战,不是自己有多厉害,而是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对英国的支持,还有就是德国没有花血本和他战斗。其实,早在德国打苏联之前,英国已经被德国人打的奄奄一息了,希特勒不知道,要是他再坚持一下,英伦三岛就随他姓了。

海上破交战

早在二战刚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1939年9月初,德国就已经开始和英国在海上打起来了。1939年9月17日,德国潜艇还成功击沉了他们的航母“勇敢”号。英国这个国家生性谨慎胆小,“勇敢”号航母被干掉之后,剩下的几艘航母就赶紧撤回了英伦三岛。

(勇敢号沉没现场照片)

缺少了航母的支援,整个大西洋航线被德国的破交战搞的焦头烂额。好在这个时候,德国人还没积累足够经验,让英国方面能勉强维持。但到1939年12月份,仅仅3个月的时间德国就击沉了盟国114艘商船,平均每个月38艘。这个时候德军渐入佳境,到1940年1月击沉了盟军40艘商船,2月份增加到45艘,共11.7万吨。

(大西洋上被U型潜艇击沉的商船)

在德军的打击下,英国的大西洋航线是极为脆弱的。这种脆弱也是非常致命的,因为英国是个岛国,70%的物资需要从海外进口,如果对外联系的航线被切断,那么英国就会陷入崩溃。

(正在大西洋上行驶的英国船队)

等到法国战役结束后,希特勒开始加大对英国的攻击,在破交战方面也增加了筹码,在6月份,德军成功击沉盟军25万吨商船,是2月份的1倍还多。

从此以后,以U型潜艇为主的狼群战术开始在大西洋上肆虐。

(德军U型潜艇,在大西洋海战中共造成盟军2000万吨商船的损失)


而这个时候,英国人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不得已只好向罗斯福总统求援,让他们支援了50艘老旧的驱逐舰才将将撑下来。所以,没有美国支援,仅靠破交战英国就跪了。

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战

除了海上破交战,德国人和英国人打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战,不列颠空战。这场空战一共进行了3个月又21天。空战中英国出动了1963架飞机,德国出动了4074架飞机。最后英军损失飞机1547架,战损率78.8%,德军损失飞机1887架,战损率46.3%,从绝对数量上看,德军损失更大,但从相对数量上看,显然英军损失更大。

在空战的第一阶段,英国方面大量机场和飞机制造中心遭到打击,飞机的生产、维修都遇到了困难,而德国空军在法国和德国本土的机场和飞机制造中心却可以不分昼夜地生产,将战机源源不断的送上蓝天。

从8月中旬开始,英国已经是后继无力,难以支撑。直到希特勒命令德军对英国进行全面轰炸,目标从军用设施转变为民用设施,才让英国人喘口气。虽然如此,英国还是付出了重大代价。整个不列颠空战中,英军飞机的损失大多在这一阶段发生的,计有1250架,约占整个空战损失的80%。在这一阶段,英德双方的战损比大约为1.01:1,以英国和德国当时的生产力来看,继续打下去这种战损比会让英国人死的很难看。

好在希特勒把大部分资源用在对付苏联人上了,所以到10月份之后,德军对英国的攻击开始减弱,而将注意力放到了东方。经过半年多的准备,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大规模攻击苏联,英国得救了。

(图为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攻击路线,主力东移让英国人得救了)

可见,没有美国人的帮忙,仅大西洋破交战就够英国喝一壶的。如果没有苏联人吸引火力,希特勒只需和英国拼消耗也能耗死英国空军。

假如希特勒不打苏联全力攻击英国会是什么结果?


为了攻打苏联,希特勒准备了550万大军、60万辆汽车、70万匹马,坦克准备了将近4000辆,装甲车3000多辆,还有4000架飞机(约占德国空军的60%)。

  • 假如希特勒不进攻苏联,只想和英国打,战争的进程会这样进展了:

破交战:德国会生产出更多的潜艇,击沉更多英国商船,英国物资很快会告罄。有美国支持也不怕,因为不打苏联德国有能力把潜艇数量翻倍。

再看空战:上面说了,到不列颠空战后期英国空军快打没了,而且双方的战损比非常接近德国还有一定优势,很快英国空军就会消耗一空。德国接下来只要加大对英国的轰炸,依靠空军优势破坏英国工厂和民用设施,摧毁英国人的抵抗意志。

在取得完全制空权的情况下,德国就可以集中百万大军渡过英吉利海峡登陆英国本土。英国虽然海军强,但不要忘了海军的天敌是空军。假如英国派出海军阻击,在德国空军的攻击下英国海军可能会全军覆没。而且,那时候英国海军根本抽不出身,因为他需要保护脆弱的大西洋航线。

最后英国只好投降。


历史风暴



希特勒之所以舍弃英国攻打苏联,不是他突然对英国发善心或者没有兴趣了,而是英国凭借英吉利海峡这个天然屏障和强于德国的海军,使得德军久攻不下,还白白的消耗实力,希特勒是在无可奈何之下才转而进攻苏联的。


希特勒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如果德国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补充国力、建设强大海军,不但无法打下英国,甚至折戟沉沙,在实力消耗殆尽时遭到群狼攻击分食,所以,他必须先下手为强,将欧洲范围内唯一能够威胁到德国的苏联干掉,德国才能高枕无忧的背靠欧洲,俯视世界。

再者,对英国久攻不下,使希特勒意识到德国的优势是陆空军的闪电战,而英国的优势是海空军的保卫战,德国打英国是以己之短攻英国之长,在这种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必须调整思路,调转进攻方向,而苏联与德国陆地接壤,进攻苏联能够发挥德军的优势。



所以,德军不进攻苏联继续进攻英国的战略选择根本不存在,如果说一定要做出更优化的选择,他应该充分评估苏联的实力和韧劲,先把战争的脚步停下来,认真经营西欧大陆,全力深化西欧社会融合和治理,凭借西欧大陆的强大制造、科技实力和资源,打造一个强大的超级国家。

这期间,只需要一小部分力量去消耗英国,阻止英国的发展,待到德国实力足够,海军强大时,再一口吃掉英国。


因为德国背靠富饶的西欧,无论空间还是资源,都是英国无法比拟的,其发展速度和前景英国更是比不了,如果以局部力量来消耗整个英国,英国基本上死定了。


金眼看世界


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两线作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大忌。希特勒的扩张之路为何要选择四面开花的军事行动!是希特勒的盲目自信还是另有苦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战争。由法西斯同盟国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率先发动战争。世界上其他几个主要的国家以及无数附属的国家殖民地和地区则被迫进行战略防御。但最终的战争结果则是法西斯彻底失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产生的。二战期间,人类已经不同于冷兵器时代。现代化的军事武器以及工业机械设备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因此有人说战争消耗的是白花花的银子。但实际上战争消耗的是有限的能源。人要靠吃饭来维持战斗力和生产力。机器只要靠能源来维持动力和运行。



因此希特勒进攻苏联,实际上是因为随着战争的扩大,使得德国的自然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和维持战争所需要的能源开支,因此希特勒急需通过占据苏联西部的重要能源产区来继续维持其统治下的上千万纳粹军队这一战争机器的运行。

德国在选择执行进攻苏联之前,实际上正在跟海峡对岸的英国进行着惨烈的空战。德国在发动战争以来。可以说前期一直十分的顺利。希特勒坚信的闪电战战无不胜这一军事理论屡试不爽,不断的给希特勒带来战争胜利的好消息。无论是对波兰的战争,还是对法国的战争。德国都凭借着闪电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对方的防线和重要军事节点而取得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但是英国不同,英国与欧洲大陆没有直接的陆上交通。一湾英吉利海峡将英国与欧洲大陆分隔开来。德国强大的陆军此时派不上用场。因此德国在1940年制定了海狮计划。负责执行该计划的这是希特勒手下的干将戈林将军。由于德国在飞机的数量和性能上都优于英国。因此戈林盲目的自信,曾信誓旦旦的向最高统帅希特勒承诺将在几天内便把英国精英有的空军力量全部摧毁,并且将英国国内重要的军事工业基础破坏。


但实际上德国犯了个严重的错误。英国首相丘吉尔此时早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虽说在战机数量上不足德国的一半。但是丘吉尔深知,德国强大的陆军暂时无法对自己构成威胁,而德国的空军看似强大,实际上有自己的短板。因此英国凭借着陆上雷达系统的精确判断,一次又一次的抵挡住了德国的疯狂进攻。明确的说,英国凭借着更少的战机拖住了德国空军的轰炸和袭击。甚至英国还发动了对德国柏林的轰炸,进行了一波反攻。

战争开始白热化,希特勒面对受到的挫折开始疯狂的报复。原本戈林一直没有对英国的首都伦敦进行轰炸。但是此时希特勒已经顾不了许多。命令戈林向英国首都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没有摧毁英国人民反抗的意思,反而激怒了英国人的情绪。德国遭遇了更为猛烈的抵抗。英德战争就这样不断的僵持着。

此时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已经刻不容缓。根本原因在于战线的扩张使得德国国内的自然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尤其是对石油和煤炭电力的需求严重无法满足。因此迫使希特勒不得不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倘若德国继续跟英国死磕到底。而不选择在没有拿下英国之前,进攻苏联。德国真的会改变二战的结局吗?显然不会。德国对能源的需求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德国军队对外作战的效率和能力。倘若不采取对苏联等能源大国的军事行动。能源的缺乏,也势必会影响到德国进攻英国的速度和步伐。尤其是德国的空军对于石油电力的需求十分巨大。而且英国还有着广袤的海外殖民地,可以为其提供能源和经济支持。这点是德国比不了的。

其实后来的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最直接的导火索。也是由于美国不断的支持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并且切断了日本的石油补给。日本才不得不将美国拉入这场战争的漩涡之中。尽管日本心中明白,将美国拉入这场战争意味着自己取得战争最终胜利的不确定因素大了许多。

但日本也不愿意看到美国暗中参与这场战争并且左右这场战争的战局和结果。日本相信正面的与之交锋,尚有一线生机。这便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后期所做偷袭珍珠港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