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纪实《岔河》作者 雪松

郑州的西北角,惠济区的边远旮旯,有个小村,叫岔河。不只是这小村500多口人有多特殊,是这小村所处的位置在周围的老百姓眼里比较特殊。郑州西面、西南面远处都有山,不知从西边、西南边何处的山里流出了两股溪流,后渐渐成河,西边来的沿途经过上街、荥阳一路向东,叫索河。西南边起源密县、经须水潺潺流过来,一路北上的叫须水河。两条河水在岔河的地方,终于汇聚一处,形成了郑州北郊一条有名的河,索须河了,两河此前在此岔开,所以岔河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沿河岸前行,能时不时看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碑。

乡土纪实《岔河》作者 雪松

如今改头换面的索须河,和相距不远的贾鲁河一样,也是条历史文化河流。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索河、须水河汇成索须河,一路蜿蜒向东,进入惠济区境,便也是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了。

郑州段包括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一河一桥,沧桑巨变,在书写着曾经繁华的过往。但从鸿沟水系,到隋唐的通济渠,再到宋代的汴河,乃至元代后的贾鲁河,这条千年古河历来是贯通南北,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

乡土纪实《岔河》作者 雪松

全福是岔河的一个不入流的小人物,人老实、本分、甚至有些猥琐,身材自始至终都是瘦高个,漫长脸,其实心底有他自己的那一份精明。街坊邻居说起全福,一致挑大拇指,好人,好人啊。可是,全福这一辈子家庭生活并不顺。在那个大集体的年代,全福家兄弟二个,一姐一妹,姊妹四人,加上父母当时年轻,全家六个人,六个壮劳动力,劳力多,挣的工分多,收入就多,加上家庭又是三代贫农。在那个年代,在农村这是香饽饽,很快邻村的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叫秀的就嫁给了他。

第二年就有了个孩子,女孩,取名叫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没几年,全福那种诚实,在秀看来都成了窝囊;全福的踏实,秀看来那成了傻。秀是个透精透能的主,看不了在农村来说全福这样的老实蛋。改革开放的小风,刚吹到农村,秀就抛家离子,神秘失踪了。孤苦伶仃剩了全福,还有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乡土纪实《岔河》作者 雪松

农村责任制后,农民吃的问题立马解决了,紧接着面对风风火火的经济发展的时代,钱成了所有人心目当中羡慕的对象。全福全家,随着姐妹相继结婚,兄弟二人加上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那知道钱咋挣呀,只会土里刨食,再勤劳肯干也挣不了几个钱,家里的生活渐渐日落千丈。弟弟结婚分家单过后,父母不放心全福,只能跟着他,还带一孩子巧,虽说不缺吃,但是日子老是紧紧巴巴的。

后来秀到回来一趟,离了婚,把巧甩给了全福,自己跟着一个周口的什么人走了。没有媳妇,父母天天发全福的愁,见人就让给他们的全福说媳妇,由于全福人没啥本事,又太老实,还带一孩子,不憨不傻的谁嫁给他呀。几年后,几经周折,才和一个神经病的女的结了婚。开始全福死活不同意,父母没少劝他:我们会跟你一辈子吗?没人照顾你,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谁给你做?你不看看你啥条件吗?全福是个孝顺的孩子,只能点头同意。

没两年这傻媳妇居然又给全福生了一个孩子,居然还是男孩,取名叫旭。把个全家高兴的什么似的,虽说傻媳妇天天跑的不知道回家,啥活也不干,但全家也并不嫌弃她。随着旭的成长,家里经济的压力更大了,女儿巧已经结婚成家,父亲也撒手人寰,驾鹤仙游了。全福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没有了父亲,没有了主心骨,如果不是有母亲,他都不知道旭咋能长大。傻媳妇的病越来越重,旭六岁那年,傻媳妇拿着农药当醋给喝了下去,死活没有抢救过来。

乡土纪实《岔河》作者 雪松

母亲天天照看着旭,当爹也当娘,孙子当儿子养,家就剩了这老少祖孙三个人,全福农忙的时候地里忙活,由于没有实力也不懂技术,庄稼地里也种不了啥经济作物,没事了靠给人打零工挣点辛苦钱。旭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长大了,现在年轻人接受能力快,但是学习不好,初中毕业,全福问他想学啥,旭说想学电脑。全福非常娇贵旭的,好,学就学。可是学就得到郑州,并且学费就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全福和母亲商量了几天,终于做通母亲的工作,把家里全年的粮食都卖了,又翻翻墙角破柜子那点钱,算算还是不够,找了巧去,巧听说弟弟要读书,二话没说,拿出一万交给全福。全福嘴上说着,这先算是借你的,借你的。可他心里知道,这次借了就不知道啥年月才能还给巧了。

年前,全福感到浑身发烧,并且不退,到镇里医院,医生说小毛病,没事,开点药吃吃就好了。回家后几天病情加重,经不起巧厉声吵闹,全福终于到郑州五院做了检查,结果,胆管癌。家里也没钱,家里人都瞒着全福,商量办法,明知道这病没什么希望,可是巧说:钱的事你们别管,我想法,让爹多活一天,我就能多见到爹一天。说得家里人都啪嗒啪嗒的往下掉泪,只能同意让全福住院做手术。

手术后,全福仗着天天干活,身体有个好底子,过年的时候看着跟个没事人似的。可是,到了四月底,连续的高烧无法控制,家里知道,这是癌细胞大面积扩散了,最后的时光,家里人用那朴实的方式告诉全福,你想吃什么,说,我们给你做。可全福啥也吃不进了。最后还是印证了老百姓常说癌症病人的:吃麦(小麦)不吃秋(秋天成熟的庄稼),吃秋不吃麦(意思是癌症病人最多只能活半年)。前天,全福撇下他89岁的母亲,终于走完了他平平淡淡、庸庸碌碌的六十三年。

乡土纪实《岔河》作者 雪松

这条流淌了成千上百年的索须河还在默默地、静静的流淌,见惯了人间的生死,看惯了人间的冷暖,人,就是它绵延流淌的一个点,过了就过了,已经波澜不惊。

每年汛期的时候索须河水依然会很大。 其中有一年还漂过来了一头淹死的牛,岔河的老百姓找了会水的下去把牛捞了上来,杀了全村人每户都分了一块。

全福下葬的这天,村上山的儿子结婚,听说办的非常气派。

前几天强的媳妇生了,还是双胞胎,把个老公公高兴得像喝了蜜一样。

最近听说惠济区政府准备把索须河给治理治理,搞成滨河公园什么的,到那时估计老百姓就又有了一个好去处了。……

若干年后,也许滨河边闲聊的人们因为某事想起了全福,人们还会说,好人啊,大好人。算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和肯定了。

乡土纪实《岔河》作者 雪松

作者:毛豫华 笔名雪松,郑州市人,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