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橋的記憶!

沙、澧二河在市區交匯,漯河因河得名,因水而盛,兩河把漯河隔成了三個區域,相互之間交通非常不便。1992年我從禹州來漯河,當時住在沙南老黨校,到沙北親戚家,一河之隔,枯水季走浮橋,豐水季節坐船渡。那時流經漯河市區的沙澧二河上只有交通路沙河橋(俗稱“老大橋”)、金山路沙河橋、人民路澧河橋(俗稱“丁灣橋”),另外還有修建於1903年的沙河鐵路大橋。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特別是漯河成為省轄市以來,一座座跨河大橋飛架南北、東西,這些大橋不僅僅具有實用性,而且兼顧了觀賞性,那些外型各不相同的美麗跨河大橋是漯河城市發展的有力證明。1992年,我第一次到漯河,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過的第一座橋是老大橋,車從老大橋經過時,看到了位於老大橋東面的京廣鐵路沙河橋。此後,26年來,我一直生活工作在這裡,而且還得益於在市檔案館工作的便利條件,不僅親眼目睹了那一座座橋是如何以三年兩座速度架起來的,並且還從保存的資料和檔案裡瞭解到之前的漯河橋的歷史,關於漯河橋的記憶簡記如下。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漯河市區最早的橋是建於1903年清政府組織修建的平漢鐵路沙河大橋(1949年平漢鐵路更名為京漢鐵路,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後更名為京廣鐵路)。該橋一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承載著連通南北鐵路大動脈的重任。隨著鐵路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平漢鐵路大橋已不能滿足鐵路運力的需要。但囿於條件,在漯河區劃調整前,運輸條件一直沒有改觀。漯河區劃調整後,於1990年至2013年,在沙河原平漢鐵路橋兩側修建了三座沙河大橋:京廣鐵路複線橋、漯寶鐵路沙河橋(1990年)、漯阜鐵路沙河橋(2013年)。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1986年,建省轄市之初,漯河只有一座漯河人稱之為“老大橋”的建於1964年的交通路沙河大橋。橋南是漯河市的中心,橋北是大片大片的農田。我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漯河人,他曾對我說,他小時候一到暑假,每天都會拿著割草籃過老大橋到橋北割草,一過老大橋,就是大田。河堤邊的荒溝裡到處都是野草,割草的時候時不時會見到野兔出沒。

“老大橋"橋面較窄,人車混行,通行能力低,但在當年汽車還是稀罕物的時候,此橋完全能滿足交通所需。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擁堵及交通事故頻發。為暫緩交通壓力,漯河市政府投資120萬元在沙河大槐樹處建浮橋一座,供非機動車通行。為利於排洪,該橋於每年7月拆除,9月重新組裝。浮橋除了通行的功能之外,也成為沙河上一道風景。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田紀昌拍攝



我見過一張黑白老照片,寬闊的河面上浮著一座橋,南來北住的人,有大人有小孩,有推車的,有挑擔的,有空手的,有揹包的,其倒影映在水中,影影綽綽的,好像一幅水墨畫。1992年我來到漯河後,也無數次走在這座浮橋上。浮橋由多條船隻相連,上面鋪上竹板,走在上面顫悠悠的,低頭從竹板縫隙裡可以看到流動的河水,晃得人眼暈。縫隙很大,愛美的女土穿的高跟鞋,弄不好要卡在裡面的。猶記得第一次走過這座橋時,是怎樣搖搖晃晃地手扶著欄杆心驚膽顫地一步一步挪到對岸去的。看到旁邊的人若無其事輕鬆地一個一個從我身邊走過,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在每年的7月至9月,浮橋拆除期間,有渡船在此擺渡。擺渡大多數都是當年船運公司的老船工,令我難忘的是有一位當時有50多歲的性格和長相都像男人的女艄工,她從小在河邊長大,一直在船上過了大半輩子,尤其難忘的是她的一雙大腳,她在船上不穿鞋,五個腳趾分的很開,就像五齒耙一樣緊緊地抓住船艙的地面。她還抽菸,常常是她拿著菸袋,站在船頭,碰上帶東西多的、老弱病殘或者帶小孩的,她會上前搭把手,多重的東西,她拎起來就走,像拎個小雞似的輕鬆。每趟船都是有時間點的,到點了,她啞著嗓子問道“都坐好了呀?開船了!”一轉眼24年過去了,結束了靠船吃飯的日子,你過得還好嗎?1995年,彩虹橋的建成通車終結了坐船和走浮橋的歷史。

記憶深處還有另外的過河往事。從市區到小宋莊,在沙澧河的交匯處,另有一個擺渡人,他是個啞吧,聽說是為了照顧他,由公家出錢置了一條船,一條粗鐵絲從東岸扯到西岸,人上船後,自己向後拽著鐵絲,船就向前走了,只有一個人,他也不再等其它人,也讓你坐船走,有錢的話,就給他兩角錢,沒有的話,就算了,這個啞巴艄公常常使我想起沈從文筆下《邊城》裡翠翠的祖父。這種悠閒的渡河方式,如今只能是甜蜜的回憶了。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隨著漯河經濟的騰飛,一座座跨河大橋建成通車,沙澧河阻隔市區交通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沙、澧河上三十二年內建成了近三十座跨河大橋,平均3年建2座,每0.8公里河面上就有一座橋,其密度在中原城市群中絕無僅有。如今要過河,那簡直是易如反掌,無論你到哪,就近就有飛架兩岸的美麗大橋。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漯河跨河大橋的歷史吧。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漯河公路木橋留下的木樁依稀可見


漯河除沙河鐵路橋外最早的一座跨河大橋是在1952年5月,市區沙河南岸今解放路北端大椿樹處建起的一座木橋。直到12年後,也就是1964年交通路沙河大橋建成通車,大椿樹木橋才完成歷史使命而“功成身退”。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1988年4月16日,建省轄市之後修建的第一座市區沙澧河大橋一一人民路澧河大橋(丁灣橋)正式開工,1991年建成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1989年6月10日,金山路沙河大橋動工興建

1990年建成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1992年國慶節前夕嵩山路沙河大橋動工

1993年建成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泰山路沙河大橋(彩虹橋)1995年建成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淞江路沙河大橋1998年建成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嵩山路澧河大橋(斜拉橋)1998年建成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龍江路沙河大橋2005年1月15日開工

2005年12月30日竣工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黃河路沙河橋2006年11月開工

2009年4月30日建成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太行山路沙河大橋2011年5月1日建成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太行山路澧河大橋2011年5月1日建成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交通路沙河大橋(老大橋)兩側於2013年建成兩座新橋供非機動車通行,原老大橋改為機動車通行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解放路沙河大橋2016年5月1日建成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太白山路沙河橋2018年5月1日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太白山路澧河橋2018年10月1日主車道通車

漯賞||漯河橋的記憶!

牡丹江路沙河橋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當年毛澤東主席為武漢長江大橋建成而作的詩句,最能體現漯河交通狀況的改變,也最能體現漯河區劃調整三十二年來的城市建設成就。如今的漯河人再也不為過河發愁了,無論是颳風下雨,無論是深更半夜,只要你想,從沙南到沙北,從河西到河東,沙澧河再也擋不住你要到河對岸的腳步。






























圖文整合:許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