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候德国有没有可能打赢苏联?

中国历史研究所


二战德国不但有可能打赢苏联,还完全有可能赢得整场战争,如果希特勒没有犯那么多错误,有些甚至是低级错误的话。下面我们来看看,希特勒究竟都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导致本来占有优势的德国,最后彻底输掉了这场战争。

希特勒如果不是先攻打苏联而是先占领英国,二战的走向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在当时,苏联的战斗力,比欧洲其他任何国家都强,而英国却要弱得多,不但缺乏重武器,运输能力和战略储备等等,也严重不足。同时,英国还缺乏抵抗德国登陆入侵的概念和行动能力。

在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不是与德国结盟,就是被德国占领成为其附属的前提下,如果英国再被拿下,美国在欧洲几乎丧失了行动基地,不要说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连支援盟军的物资都难以输送进来。各国的抵抗力量,同样也没了基地与后援。

波兰沦陷后,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AB两个集团军势不可挡,近40万联军被逼到敦刻尔克,处于德军的三面包围之中。但是在此关键时刻,希特勒同意伦德施泰特下达不予追击的命令,英国捡回33万大军。

如果这33万英军不得不投降,至少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战斗力量,导致英国无力成为欧洲抵抗和反击纳粹的最重要的组织者。但是德国放走敦克尔刻的联军,又入侵苏联,给了英国人大把的喘息时间,也给盟军组织最后的反攻赢得了大把时间。

德国为二战准备了数年,包括兵力、武器、军需物资等等。而其他国家,除少数政治家如丘吉尔,一再提醒警惕德国重整军备外,大多数国家,对即将开始的世界大战毫无准备。这是战争初期,德国能势如破竹的原因之一。

但希特勒对入侵苏联的准备,明显不足。首先,发动侵苏战争的时间不对。1939年8月,德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实际上是一个瓜分欧洲大陆的条约。所以,德军入侵波兰,苏联也出兵夹击波兰,瓜分领土。

所以,如果希特勒有些耐心,不那么急着入侵苏联,苏联完全可能加入轴心国阵营。等完全解决掉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后,德国再发起对苏作战,而不是两面战场,情况朝着极其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拖垮德国。

要打苏联,又不和另一轴心国联合行动,形成夹击,同样令许多历史学家不解。如果德国和日本真正结盟,像美、英、法等国一样,统一配合行动,同时从东西两面攻击苏联,毫无防备的苏联,会不会溃不成军呢?

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但最终没能攻进去还被打了漂亮的反击,就是因为苏联得知日本不会北上出兵,因此将布防在西伯利亚的20个装备良好的精锐之师火速调了回来。这支鲜活力量的加入,令德军最终败北。

德军在东线投入了四分之三的兵力约450万,双线作战却又过于轻敌,从将军到士兵都有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认为半年不到即可结束战事回家过圣诞节,所以连冬天的物资装备都严重不足。在苏联的泥泞、冰雪与寒冷中,德军战斗力自然大减。

珍珠港事件后,如果德国不向美国宣战,不将美国正式卷入欧洲战场,丰厚的美国财富不会变成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不会有源源不断的武器、军备、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输入。已经极度馈乏、资源几尽的欧洲,拿什么和德国打?

所以,结论是,如果希特勒没有犯那么多错误,德国打下苏联并赢得战争,是极大概率的事件。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战争的结果,就是我们看见的那样。


世界真的很大


德国在二战期间能否有机会打赢互联?当然是有机会的,但是我觉得机会很小,如果没有外部势力介入,苏德战争的结果,最大的概率是两败俱伤。

很多人谈起苏德战争,无不扼腕叹息,并将德国的失败归咎为运气不好。例如,他们设想中,如果没有提前来临的严寒气候;如果没有猪队友意大利对希腊作战的失败,导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被迫推迟了一个多月;如果没有发生德军分兵,而是集中兵力进攻莫斯科;如果没有希特勒种种错误的遥控指挥;如果没有美国的大力援助,那么,强大的德国军队完全有可能覆灭苏联。

巴巴罗萨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应该说,这几个问题的确构成了德国在苏德战场最终失败的原因,但绝非唯一原因。事实上,德国从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战略就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也几乎注定了德国失败的结局。

首先,我们来看看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德军参谋部和希特勒的观点里,进攻苏联会如同他们进攻北欧和法国一样,苏联会迅速被击败,德国的闪击战依然战无不胜。

最先大规模应用闪击战的德军,对于闪击战也开始迷信起来,他们根本没有充分考虑到苏联上万公里的战略纵深、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土、1.6亿多的庞大人口和苏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

苏联广阔的面积

在德国军队看来,曾经的欧洲陆军第一强国——法国都被德国一波流带走,内部矛盾重重,刚经过大清洗,又在苏芬战场上表现一塌糊涂的苏联,并不会比法国强多少。因此,他们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甚至乐观到计划在一个多月之内就覆灭苏联。德国和希特勒的自信之强,胃口之大,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但是显然,苏联绝非德国期待的那么不堪一击。观看地图我们就发现,苏联在西方的地图是呈喇叭状,也就是说,从苏联德国在边境发动进攻之后,苏联的面积迅速扩大,战线急剧拉长,而苏德国需要进攻的地域和占领的地方也急变大。

因此,从进攻苏联的那一刻起,如果德军没有如想象那般速战速决,势必陷入兵力捉襟见肘的局面,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希特勒

其次,广阔的国土面积和上亿的人口决定了,苏联绝不会像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被迅速击败消灭。战争潜力无比深厚的苏联,根本不可能被任何国家一战覆灭。虽然在军事和科技实力方面,也许法国比之苏联并不弱,甚至更强,但就战争潜力而言,法国远远不如苏联。

法国的本土面积只有54万平方公里,在坦克装甲车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里程中,甚至能够被一击而穿。战略纵深短的可怜。法国的人口也不足苏联的1/3。以绝对优势占据世界第一面积大国的苏联,战略纵深令人恐怖,尤其是德国进攻的方向,苏联东西的距离高达上万公里。

这也就意味着,苏联完全有机会以空间换时间。同时意味着,即使德军一路全胜,高歌猛进,继续在西欧大陆的一系列军事奇迹,也绝不存在一个月之内覆灭苏联的可能。因为即使军事占据整个苏联,也绝不是一个月过几个月内可以办到的。

德国军队

最后,希特勒和德国也极大的低估了苏联人的抵抗意志和斯大林的坚定决心。希特勒和德国军队之所以对于进攻苏联抱有如此大的信心,除了战争初期的接连军事奇迹的鼓舞之外,也与来自苏联的情报有关。

然而,虽然关于苏联军队战斗力衰退和苏联国内矛盾重重的情报并不能说错误,但是,德国大大的低估了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对于苏联强大的控制力和动员能力。也错估了苏联的工业和军事实力。更极大低估了苏联人民面对外国侵略者坚强抵抗的决心。

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其实原名并不是这个,斯大林这个姓氏还是在他成年之后自己改的,“斯大林”的意思就是钢铁。而斯大林的表现完全无愧于他为自己改的这个姓氏。斯大林在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完全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钢铁般的决心。而在战争期间,一个领导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斯大林

面对德国的进攻,斯大林从未发生过对动摇、投降的念头。因此,退一万步讲,即使德国进攻顺利,苏联损失极为惨重并因此被德国占领,但以斯大林的性格,他绝不可能因此放弃抵抗,必将带领苏联人民血战到底。

苏联拥有这样坚定的领导核心,尤其是这个领导人,军事才华和领导能力也颇为不弱,再加上德国纳粹对于斯拉夫人的先天歧视,即使德国真的达成了预先的战略目标,真的将苏联主力击溃并占领苏联全国。他们得到的,也绝不可能是顺服的苏联,而是遍布全境的反抗硝烟。

而这种持续的失血显然对于人口只有8000 多万,却要控制整个欧洲大陆的德国,是不可承受之重。当然,苏联的反抗也必然面临德国更残酷的镇压,两国的战争只会最后演变成两国的共同流血,两败俱伤成为最大的可能。

德国巅峰时期的势力范围

两个大国的较量,归根到底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德国对苏联的进攻,从始至终也不可能像希特勒幻想的那样一击而胜、速战速决。而苏德战场一旦进入德国最不愿意看到的持久战,虽然德军占据了装备更先进、士兵训练更有素、军队战斗经验更丰富等诸多有利因素。

但面对保家卫国,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也并不比德国差。更何况,人力资源、矿产资源更丰富且不存在能源短板的苏联,其工业实力也并不比德国弱多少。同时,几乎挑战了全世界的德国,几乎举目皆敌,而苏联也因此获得了德国敌人的大量援助。

当然,苏联内部绝非铁板一块,更不是毫无破绽。事实上,当时苏联由于大清洗,内部矛盾重重,军队战斗力急剧削弱,国内民族矛盾尖锐,经济和工业发展也由于片面重视重工业,存在诸多问题。

如果换上一个平庸的领导人,德国甚至不用进攻,苏联都有可能发生解体。但不幸的是,希特勒碰到了斯大林,因此,苏德战争两国两败俱伤的概率,远大于德国获胜。而有了外部的帮助,尤其是大量美援的涌入,苏联因此取得胜利,也就不奇怪了。


鸢飞九天2018


围绕二战这段风云战史,后人一直在分析和探讨各种可能性。其中有一个话题很吸引人,就是德国到底能不能打赢二战。

虽然历史不能重演,但探讨它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哲学思辨问题,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德国军队即使有100个像隆美尔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这样的名将,也不可能打赢二战,一统全球。原因是德国本身实力有限,他注定不是一个霸主级的存在。

我们回头看历史,究竟有哪些国家创造过世界级的大帝国,然后再看德国,问题就会很明了。古代曾经实现领导世界,实力首屈一指的大帝国,有这么几个。分别是纵横驰骋的蒙古帝国,重甲推进的罗马帝国,长矛顶天的亚历山大帝国,历史悠久且维持时间最长的汉帝国,唐帝国,明清时期等。

这些帝国有共同点,那就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同时缺乏强有力的超级挑战者。即便如此,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站起来很快,倒下的也很快。只有汉唐,称得上是长久的强国。反观二战时期的德国,它更像曾经的蒙古帝国,凭借倏忽而至来去如风的钢铁战骑,横扫了欧亚战场。但他缺乏长久的战争潜力,终有一天,会人困马乏,走向衰败。

希特勒领导的德国,从一开始走的就不是一个开明的文化政治道路。当时的德国,陷入了经济危机,无力自拔。美国罗斯福通过改革扭转了局面,但德国和日本却越来越糟糕,只能通过侵略和抢劫来解决问题。此时的德国,并不是为了什么理想而战,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战,这注定不会长久。

德国的军工业虽然发达,但德国欠缺多种能源储备,石油和多种金属都需要进口。这种情况和日本有些类似。德国的人口也非常有限,战争潜力不够大。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德国不可能成功,一切只是一场盛大的赌博而已。


兵说


德国当然有机会打赢苏联,而且机会很大!

就实际情况来说,德军如果在莫斯科会战中取得胜利,那么苏联再想要翻身将极为困难。

很多人认为苏联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德国综合实力在苏联面前不堪一击,德国前期能够取胜完全是因为闪电战的功劳,也就是,以战略战术升级推动了苏德战场前期的胜利,这不是真实的苏德战争!

其实,苏联当时就是一个纸糊的老虎,外强中干!这也是希特勒敢于发动苏德战争的根本,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并非愚蠢,而是一次十分优秀的战略级军事行动。

希特勒敢于发动苏德战争,是因为在1939年底的苏芬战争中,苏联在投入大量兵力的情况下,却未能征服当时的北欧小国芬兰,充分暴露了苏联的军事实力是有问题的,而在1939年和1940年德国对外发动的闪击波兰和法国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法国比芬兰实力强百倍,在德国的装甲部队下坚持不到两个月,而苏联竟然没有打下芬兰,由此可见,德国想要战胜苏联,不是没有可能,相反,可能大大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时,出动了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兵分三路开向苏联,在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国是全面打击苏军,在战争开始的半天之内,苏联1200架飞机被炸毁,在战争开始后的前18天,苏联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武器损失过半,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被打废,还有30万苏军被俘虏。

在随后的基辅战役中,德军围歼苏军66.5万人,堪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

仅仅半年,苏联2万辆坦克与自行火炮被击毁,1.8万架飞机战损,将近三百万苏军战死前线。

一直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德国的进攻态势特别强悍,打垮苏联也没有什么困难。

再来看一组数据,到1941年年底,德军占领区囊括了苏联的45%的人口,71%的铁,58%的钢,57%的有色金属、63%的煤、84%的甜菜、45%的牛。

半壁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也就不过如此。

那么为什么形势出现反转?答案是美援!

没有美国的援助,大概苏联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经济富庶区及重要产粮区的丢失,苏联军民早就已经食不果腹了,为此在苏德战争刚刚爆发后,苏联就向美国下了一笔18.4亿美元的军需订单,当年10月份苏美达成协议,开始从伊朗、北极航线、太平洋三个方向往苏联运送战略物资。

最先抵达的就是20万吨的小麦等食品,解决了苏联的燃眉之急,而另一边的德军士兵却因为后勤补给不上,穿着单衣走在冰天雪地中。

据相关资料显示,英美在苏德战争期间为苏联交付了1700万吨的物资,是苏联能够最终战胜德国的重要力量,就连苏联当家武器喀秋莎火炮的地盘都是盟军援助的。尤其是燃油的援助更是苏联能够取胜的法宝,当时德国的石油够用的话,坦克在冰天雪地中根本就不用熄火,正是因为怕费油只能熄火,一熄火就很难再启动了。

德国的失败是资源短缺的失败,假如德国本身有充足的资源,在排兵布阵的时候就不会把重点放在攻打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了,假如德军当时全力攻击莫斯科,早就完成打击了。

另一方面,日本没有加入到苏德战争中,不能说是德国失败的原因,假如日本参战的话,想必德国获胜的希望会更大一些。

假如德国有充足的资源,苏联没有美国的帮助,日本参加苏德战争而非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话,德国战胜苏联的希望还是很大。


史论纵横


由于一些政策和经济的需要,拉动国内经济及抑制金融危机,二战的德国已经发展到变态了,不光是军事方面,而是各方面的强悍。比如说数学方面

哥廷根大学是当时世界数学中心,得了无数诺贝尔奖项,出了大量顶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一抓就有:

爱因斯坦

罗伯特·奥本海默(曼哈顿计划领导者,原子弹之父)

冯 诺伊曼 (我们用的计算机都叫冯 诺伊曼机)

冯 卡门 (航空航天最杰出的人之一,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的老师)

哥德尔(1906~1976,数理逻辑学家)

诺特(1882~1935,抽象代数奠基人之一)

等等不胜枚举。

而军事上更无出其右,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先进的军官制度,就连军服都比其他国家高出几个等级。

所以如果快速解决战斗,个人认为是可以打败苏联的,但一拖就不可能打过苏联了,因为当时德国同时开辟了多个战场,战线拉的太长,而且苏联太大了,又有美国支援,一个国家的资源毕竟有限,无法长期大规模消耗,所以三板斧没有把敌人打倒就一定会失败。战争最终打的是资源。

附当时粗钢产量图一张



追你的小贴士


没有可能,苏联能打败德国,不仅仅是军队人数庞大。更不存在德军两倍于苏联的论点,虽然有西方支援苏联,但绝不是关键点。重要因素只有一个,资源。德国装备精良,火力很强。但终究面积狭小,资源不足以支撑持久战。军队人数也无法和苏联相比,除了德奥捷斯合并外,还要罗马尼亚,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出兵协助。


反观苏联,地域庞大,就算三大城市都丢失,还有大面积纵深,与大型城市供退守。彪悍的俄国人,历来与西方南方北方不断的进行战争,尤其善于打持久战,积累了几百年战争经验。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就曾与俄罗斯帝国进行过多次战争。以七年战争为例,均未占到便宜。一战中,东线战场也是俄德大战,俄国战略性胜利,导致一战扭转形势。


根据三大战役来看,德军在一鼓作气推进之后,便没有了起初的士气,开始进展缓慢。尤其在冬季,非常不适应寒冷的天气,武器装备也娇气的罢工。在防御苏军反攻时,表现出防御力弱的特点,在败局已定下,基本不能阻挡苏军进攻。


所以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德国最终会输,除非德国有俄国几百年的战争经验,有整个西欧领土,加上英国那样多的殖民地,再经营个上百年,才具备和苏联一战的实力。


博古又通今


德国取得二战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德国在1941年时犯的错误太多了,应该说,德国没有准备好打一场真正的硬仗,就发动了苏德战争了。

苏联的军事实力及各方面的条件实际不比德国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占据了优势,拥有德国多一倍的人口,广大的土地,以及英美在背后的支援等等,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好的良好的条件,德国却没有做好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准备,1941年时,德国没有进行战争总动员。

事实上,德国人错误的估计形势,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上,也许没有什么失误可言,但是到了1941年底的时候,德军也失去了真正的推进能力。许多人谈及德国没能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归结到莫斯科战役的失利,其实这场战役的是无法取胜,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冬天到来的问题,而在德军在此前的作战当中,已经被连续削弱了,苏军反而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实力。

如果苏军的实力不够强的话,那么他也就不会有莫斯科大反攻的问题了,德军已经虚弱到了一定的水平了,不是说前期犯了什么样的大错误,德军在整体实力上的出现的问题,如果德国人真正的意识到这将是一场真正的大战的话,也许会有所改变,但是历史并不是可以随便修改的。


麦田军事观察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马后炮的意味很浓。站着1942年的时候,很多人甚至苏联的盟友都觉得德国必胜。在苏联前面有三个月灭亡的法国,六天灭亡的挪威。历史并非是完全线性的,资源差的国家打赢资源强大的国家也不是没有先例。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强大很多倍的俄国。德国在战争前期就消灭了苏联主力军和最一流的部队,占据了苏联最富饶的土地和强大的工业区,多数观察家都人为苏联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连斯大林都做好迁都准备。固然,德国没有进行战争总动员,一直到最后战败,德国妇女都没有像苏联那样上前线,但苏联的准备只会更糟,苏联一直到开战前都在进行大清洗,有作战经验的高中级指挥员基本都被清洗,五个元帅枪毙了四个。民间的农业合作化造成严重官民对立,这些都造成了德国入侵以后被一些人视为解放者,成批官兵投降,民众争相充当带路党。苏联胜利,一方面苏联体制的战争潜力被严重的低估了,在被消灭三百万部队以后,依靠着预备役人员速度动员出生力军。德国的占领政策又十分野蛮,虐待投降士兵和占领区居民。一旦闪击战没有成功,德国的劣势就提现出来,这就是德国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两次失败的宿命。德国处于欧洲十字路口,方便交通运输,一方面是四战之地,缺少战略屏障。强敌环饲,人口和土地都受限制,没有稳定大后方。二战前期采用的闪击战很好的扬长避短,通过战术技术优势最终规避掉战略能力不足,这点上德国高层确实是战争天才。但一旦,战争朝着长期方向发展,两线作战纵深不足人口工业资源制约都纷纷呈现。德国幻想通过闪电战进攻苏联,时间窗口也只有六个月。苏联斯大林体制一直都是为战争而准备,通过架子师瞬间动员出几百万部队,居民在付出重大牺牲以后才顶住德军进攻。

德国好比就是刺客组成的菜刀大队,高攻击低防御脆皮装,一波团战就想拆家。 苏联战术就是拖后期,前期一直被抓送人头,但是猥琐发育补刀没落下,德国浪到苏联门牙塔下方,一波团战少许失利,就再也起不来了。


唠叨阁大学士


没有可能。一些说法称如果没有1941年提早到来的严冬,如果没有希特勒抽调装甲部队南下耽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如果德军有充足的油料、冬装……这些“如果”都是典型的马后炮。因为给德军设立这么多“如果”的话,那么苏联同样也可以有很多“如果”。如果苏联没有肃反扩大化,不搞大清洗,苏军的指挥能力也不至于在战争初期衰成那个样;如果听从图哈切夫斯基的建议发展坦克,组建机械化部队,如果在边境地区修筑大量永备工事,进行大规模战场建设等等,那岂不是苏军都不会出现基辅会战的惨败以及莫斯科会战前的危机。只给一方进行“如果”加成,却让另一方仍旧保持原来的状态,这种“如果”就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没有任何意义。战争向来是双方的动态对抗,一方情况变了,另一方情况必然也随之改变,哪有只准德军加成,苏军依然苦逼的道理。

历史没有如果,这是人类对历史必须有的敬畏和尊重,也是对今天人们的告诫。正因为没有如果,没有重来的机会,所以人类才不能任性。(S)


联合防务


用苏联自己的评价,德国的軍力相当于苏軍的两倍以上,毫无疑问,能彻底击败苏联。但做为世界最大軍工埸美国对英苏倾力支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使德国东西不能兼故,北非英軍惨败,美国直接出兵相助,击败隆美尔,北击意大利,迫使其加入盟国,使轴心国拦腰斩断,形成美英苏意(后加入罗马利亚等)多国会攻德国,希特勒犯了兵家大忌四边楚歌,而斯大林则是五湖四海,唯一的日本,又偏偏对苏中立,却作死去犯美国…美国总统罗斯福聪明绝顶,先欧后亚,先弄死希特勒,再灭日本,最后称霸世界至今,始终五湖四海,浩浩荡荡,几乎所有参战国都元气大伤,唯美国完好无损,会玩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