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之前,薩達姆認為伊拉克軍隊能打敗美軍以及多國部隊嗎?為什麼要打這一仗呢?

信念與奇蹟


在海灣戰爭之前,薩達姆確實非常狂妄。

因為從國外購買了不少先進武器,他一度產生了伊拉克是中東第一強國的錯覺,覺得自己的伊拉克就算在國際間也能排到頂尖水平。

在這種對自己力量過分高估的情況下,他在1980年打響了對伊朗的戰爭,想通過擊敗佔領伊朗為伊拉克打通出海口並且為自己加冕中東霸主的頭銜。


但是在他進攻了伊朗之後,他發現自己太高估了自己,他不僅沒能打敗伊朗,反而被伊朗拉著掉入了一個戰爭泥潭,直到八年後才脫離了出來。

不過這次戰爭的實力並沒有打擊到薩達姆的自信心,沒過兩年時間,他就把侵略目標換為了科威特,出兵佔領了實力遠不如伊朗強大的科威特。

在薩達姆佔領科威特的時候,美國等跟科威特有利益關係的西方國家嚴厲譴責了薩達姆,讓他趕緊把軍隊撤出科威特、不要挑戰他們的忍耐底線。

面對著美國的要求,薩達姆當時毫不在意,仍舊派駐軍隊佔領著科威特。

薩達姆的真實想法

很多人說薩達姆當時之所以這麼輕鬆,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能打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軍隊。

實際上這種說法我覺得並不太嚴謹。

當時薩達姆雖然確實非常狂妄,但還不至於狂妄到那種地步上,他還是非常清楚自己和蘇聯、美國等超級強國差距的。

他當時沒有撤兵,其實是他覺得美國不至於因為這件事情對自己爆發戰爭,就算美國對他出兵他認為自己也能支撐下來,就算支撐不下來,還有蘇聯在後面支撐著他呢。


不過這一次,他不僅高估了自己,還非常低估了美國的實力,在美國數次要求沒有結果之後,美國直接聯合其他西方國家對他展開了海灣戰爭。

在這一場戰爭中,薩達姆的軍隊就如同被一泡尿衝灑的螞蟻一般沒有任何抵抗力,一個月的時間就被徹底的擊敗。

在意識到自己和美國的實力差距以及看到蘇聯袖手旁觀的態度後,薩達姆也只能無奈接受現實、把軍隊撤回了伊拉克。


這次戰爭的失敗對伊拉克影響非常大,導致伊拉克陷入了10多年的經濟制裁中,瞬間從富裕跌為貧窮。

薩達姆的僥倖

而在十多年後,美國再度和伊拉克爆發了一場戰爭。

在這一場戰爭之前,薩達姆雖然已經明確感受到過美國的強大實力,但這時候他仍然心存著一定僥倖。

覺得美國在六、七十年代和越南的戰爭中都拿不下實力明顯不如伊拉克的越南,如果打到伊拉克境內,就算自己打不過他,自己也肯定能跟當年的越南一樣堅持很長一段時間,直至把美國拖得疲憊不堪、最終在其國內民眾們的反對下撤兵。

但是現實再度讓他失望了,在這一場戰爭爆發後,他才真真正正認識到了伊拉克和美國的差距,在美國的強大攻擊下,他還沒來得及堅持多久,他的經營多年的輝煌王朝就徹底灰飛煙滅。


孤客生


薩達姆不是認為自己能打贏戰爭,而是覺得自己對美國有利用價值,美國應該不會打自己。當時的伊拉克跟美國是盟友關係,科威特也是美國盟友,對於美國來說不過是自家的狗咬自家的狗而已。但是薩達姆估計錯了形式,科威特是小哈巴狗,美國人的寵物。伊拉克是美國的雪橇犬,美國人的工具。這雪橇犬咬了哈巴狗,美國人就糾結了一幫狐朋狗友圍爐架火燉狗肉吃。

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薩達姆本來是美國扶持的。1979年,伊朗爆發了革命,革命黨推翻了親美國的伊朗國王,併成立了反美政府。當時的美國為了打擊伊朗革命派就近扶持了薩達姆並幫助他上位,薩達姆上位後便發動了兩伊戰爭,所以不要奇怪薩達姆為啥會有大量美製武器,甚至連指揮系統都是美國提供的,因為美國就是幕後操控者。

不過呢,8年的兩伊戰爭直接打窮了伊拉克,這時候薩達姆大呼上當了,他覺得兩伊戰爭伊拉克吃虧了,想要美國補償自己,補償的東西就是討要科威特,美國不答應,伊拉克就強著來。結果伊拉克想錯了,美國對薩達姆不感興趣,他只是對他屁股下的黑金感興趣,這是美國發動海灣戰爭的源動力。


優己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海灣戰爭之前,老薩認為自己能和美軍打成平手,至少能守住科威特,給美軍造成大量傷亡,最後希望能如朝鮮和越南戰爭一樣,把美國拖入傷亡的泥潭,最後在國內輿論壓力下撤軍,從而實現自己佔領科威特的既成事實。

海灣戰爭爆發原因,老薩沒錢了

老薩是在1979年上臺成為伊拉克的領導人的,他剛上臺的時候,由於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當時的伊拉克人均收入達到了5500美元,屬於發達國家行列。

可老薩是個有野心的人,他一心要實現阿拉伯復興的夢想。

有野心有時候是好事,但關鍵在於他所在國家的實力、自身的能力以及客觀條件,如果這些都不允許的話,很多時候還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當國家領導人更好,至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作為穆斯林遜尼派的國家領導人,他上任不久就對穆斯林什葉派的伊朗發動了戰爭,史稱“兩伊戰爭”,持續了8年,最後打成了然並卵,傷亡了40多萬人,結果是開始是怎樣,結局也是怎樣,雙方誰都沒贏。

8年的戰爭直接把老薩打窮了,窮的連內褲都要當掉了。

戰前,伊拉克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後還欠了700億美元。

因為錢,老薩急了,他找了其他阿拉伯兄弟國家,希望大家能夠慷慨解囊,可大家基本都不鳥老薩。老薩找了科威特,認為是伊拉克出兵打伊朗才保證了他們的安全,所以科威特應該表示一下,科威特沒有表示。

所以,老薩就出兵佔領了科威特,畢竟打了多年的戰爭,戰前伊拉克軍隊是24萬人,戰後到了120萬人,打了8年,很多兵都從新兵打成了老兵,打起仗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佔領了科威特,老薩的經濟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然而,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佔領科威特是能解決經濟問題,但也帶來了戰爭問題。

老薩的自信

畢竟,海灣戰爭是第一場現代化戰爭,在海灣戰爭之前沒有過隱形轟炸機、精確制導、電子信息戰這些概念,這些戰術第一次應用還是在海灣戰爭的時候。

在哪之前,美帝在世界上接連遇挫。朝鮮戰場上沒打贏,後來在越南戰場上打了好幾年,傷亡了十多萬人,最後還是撤出了越南。

而老薩當時的軍力比起越南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120萬經過了戰火洗禮的軍隊,有4280輛坦克,2800門火炮,裝甲運輸車2800輛,其中大量的蘇制T72坦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另共有飛機1300餘架,其中作戰飛機700餘架,能遂行防空任務的為365架,包括米格19/殲6飛機30架,米格21/殲7飛機170架,米格25飛機25架,米格29飛機40架,幻影Fl飛機100架。

有了這些,老薩的計劃就是守住科威特,美軍一開始會發動空襲,掌握制空權,這點伊拉克軍隊沒法和美國抗衡。但是美軍突入科威特後,會和他在科威特部署的地面部隊打起巷戰,他想把美軍地面部隊拖入巷戰,然後美軍傷亡就會直線上升,最後美國傷亡大了,自然就不會再和伊拉克打了。

老薩對此自信滿滿。當然,為了防守住本土,他把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佈置在了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邊境地區,並沒有直接壓在最前線,也是想如果戰局出現了緊張的情況,就派出這支生力軍前去支援。

戰前,老薩自稱為“戰爭之母”,他堅信伊拉克軍隊能在科威特擋住美軍。

戰爭進程

戰爭開始後,老薩傻眼了,如果他知道戰爭是這樣打的,那打死他也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了。

美國改變了以往的戰術打發,不再是二戰時期的主流戰術:先空襲,然後出動坦克部隊發動鉗形攻勢,包圍敵軍都進行地面進攻。

而是先出動了隱形轟炸機炸掉了伊拉克所有的雷達設施,伊拉克軍隊瞬間變成了瞎子。然後出動空軍對伊拉克的軍事設施實施精確打擊。也就是說,伊拉克軍隊不管在哪,美國人的導彈都能精準命中目標。

所以在前期的空襲之後,伊拉克軍隊基本已經喪失了戰鬥力。等到地面戰爭開始的時候,伊拉克軍隊已經無力抵抗,一觸即潰,紛紛敗逃。

老薩期盼的巷戰、激烈的地面戰鬥始終沒有發生,只有伊拉克軍隊傷亡的直線上升,而美軍的戰機就跟上下班一樣,要打哪裡就打哪裡。

美軍很快就攻佔了科威特,從科威特出逃的伊拉克軍隊和去科威特淘金的伊拉克人擁擠在了80號公路上,遭到了美軍空軍的無情打擊,一路上到處都是屍體殘骸的慘狀。

老薩最後不得已出動了王牌部隊,共和國衛隊,但也無力迴天,基本和美國為首的聯軍打了沒幾下就被打殘了。

所有的牌都打完了,老薩還是無能為力,不得不坐下來談判,宣佈無條件撤出科威特,海灣戰爭結束。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老薩發動海灣戰爭,一是因為他在兩伊戰爭中打窮了,沒錢了,要佔領科威特解決經濟問題;二是他的戰術觀念還停留在二戰時期,還停留在美國的朝鮮和越戰時期,認定會和美軍發生激烈的地面衝突,製造美軍的大量傷亡,把戰爭拖入消耗戰,從而使美國國內輿論發生變化,最終如朝鮮和越南戰爭一樣,最終美軍撤出戰爭。但實際情況和他預計的完全不同,戰術發生了新的變化,一種他從未接觸過的變化;三是他對自己的軍隊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打了8年,也鍛煉出了隊伍,裝備也非常地好。


老威觀史


以下都是真正的原版伊軍檔案,你會發現伊拉克軍事情報總局對多國部隊作戰計劃的預判基本都是胡亂猜測的,,老薩基本處於被蒙狀態

伊軍在1990年11月研判的多國部隊部署及戰鬥序列狀況。

2月15日的伊軍部隊部署態勢報告。可以看到美七軍和美十八軍的標註位置還在1月17日之前的狀態上。

事實上美七軍和美十八軍都己進至左勾拳位置

伊軍繪製的海夫吉戰鬥決心草圖

伊拉克方面繪製的共和國衛隊在保衛南伊拉克期間的防禦作戰

薩達姆親筆簽發的命令

根據美軍繳獲的伊拉克軍隊的戰後經驗教訓檢討上說

政治訓練較差,部隊有畏懼和思想混亂現象;缺乏關於敵方的情報;無法提供足夠的後勤補給;司令部吹噓部隊武器先進,和現實不符,反而引起士兵疑慮;多國部隊空襲飛機的架次多於伊軍預料;伊關鍵目標被命中率:57%;伊拉克的防空系統遭受嚴重損失;撤出科威特缺乏良好撤退計劃,對涉及部隊的具體位置也沒有良好掌握;各級管理軟弱;指揮層對敵方武器的瞭解完全不基於現實。士兵臨陣不是逃跑就是投降,

薩達姆防禦計劃中主要寄希望於防禦工事,伊軍花很大力氣去修築所謂的薩達姆防線”。薩達姆認為,僅靠3道防線、機械化部隊和共和國衛隊,就可以拖住多因部隊,達到持久戰目的。這樣的軍隊和戰略及戰術,裝備了外星科技一樣打不過,


我微頭條上有大把原版美國機密文件複印件,不少關於伊拉克的,包括薩達姆被捕後在2004年2月7日第一次接受審訊的紀錄,關注後就能看見


萬乘之尊


老布什打海灣戰爭的時候,我還小。等到小布什打伊拉克戰爭的時候,已經參加工作了。就在美軍正式開打的當天,我恰巧跟一個說不得身份的人聊天,我就問他:咋沒看直播呢?老美能不能打贏。他說不用看,老美打誰都贏。

這是共識。包括最開始,在海灣侵略科威特的薩達姆。

薩達姆還沒瘋狂到認為他的部隊能打敗50萬美軍、60萬聯軍的程度。

薩達姆自己也清楚,跟美軍打,他是必輸的。但他算了另外一筆賬,而就是這筆賬,他算錯了:他以為他的軍隊能給美軍造成重大的傷亡,譬如打死1萬人,負傷5萬人。

而且不獨薩達姆,估計當時全世界的軍事專家,也都是這麼算的。大家都以為美軍會付出慘重的代價贏得勝利。

結果,大家全錯了。別人算錯了好辦,大不了到現在還被人偶爾調侃一下。但薩達姆算錯就麻煩了,把命都丟了。

伊拉克軍隊能給美軍造成重大傷亡,即便是打不過。

這是薩達姆所有軍事行動基礎。他的判斷來自於美國在越南的戰爭。美軍遭到重大傷亡,然後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士兵厭戰,最後政府無奈退出戰爭。他以為歷史會在伊拉克重演。

薩達姆以為美國人的賬也是這麼算的,打仗會死很多人,於是美國政府壓根就不敢管,不敢出兵。結果美國直接出兵了,而且美國全國上下齊心,老百姓上街遊行,支持政府打仗。第一步,算錯了。

薩達姆的算盤是美國政府怕死人,不敢管,這是最理想狀態。但等到美國真出兵了,那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了。真打起來,死的人多,美國半路退出,這個可能就比較低了。不過這時候,薩達姆還是有一些底氣的,畢竟手裡有120萬的大軍。也是兩伊戰爭8年戰火中錘鍊出來的部隊。裝備也還可以,1991年伊拉克軍隊的裝備最起碼不比咱們差(除了核武器)。所以薩達姆想消滅1萬美軍的小目標,看著還比較現實。

但等到一動手,才發現錯大了。

你根本就看不見敵人。兩支軍隊有了代差,仗根本就沒法打。伊軍是菜,美軍是廚師。把你擺在案板上,想在切割就咋切割,想咋烹製就咋烹製。伊軍連美軍的面都看不見,然後就是天天的挨炸,天上不知道啥時候就掉下來炸彈、導彈。

美軍根本就沒給他還手,造成傷亡的機會。

最終,美軍只陣亡了100多人,這裡面友軍的誤傷還佔了很大比例。然後美軍自己還很不滿意:俺追求零傷亡。

當年幾乎所有人都在幸災樂禍的等著看美軍死傷慘重的景象,結果都是大跌眼鏡。之後就是後背冒冷汗:萬幸,老薩當了這小白鼠。

其實到現在我還記得當年在黑白電視前看海灣戰爭的情景。巴格達上空跟煙花似的,密密麻麻的炮彈、導彈往天上射,那是相當壯觀。把我們也激動夠嗆,都煩美國嘛,還為伊拉克喝彩呢:這,有兩下子,挺厲害。等美國宣佈地面進攻的時候,我們都十分期待,美國人要倒黴了。結果沒兩天,伊拉克宣佈停火了。搞的大家一頭霧水。過了好幾年才知道,伊拉克放的煙花還真就是煙花,根本就打不到人。

銳度何老師


其實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美國人精心給老薩挖了一個坑。

都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海灣地區風水好,藏龍臥虎之地,一下子出來兩個王者,都雄心勃勃想稱霸中東,做著大阿拉伯國或者大伊斯蘭國的帝王夢。其中伊朗領袖霍梅尼直接跟美國翻臉,成了反美先鋒。

美國人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正在此時,兩伊戰爭打響了,兩個中東狂人開始掐架。


美國人喜出望外,趕緊向薩達姆拋出了橄欖枝。美國人的表態對薩達姆來說是雪中送炭,薩達姆自然是雙手歡迎,於是薩達姆成了美國人的炮灰,成了消耗伊朗的戰爭工具。就這樣美國人出槍,伊拉克出人,一個想稱霸中東,一個想借刀殺人,兩國各懷鬼胎,各打算盤。

薩達姆知道美國人不是什麼善茬,但為了幹掉伊朗,也樂得利用美國人的武器。伊朗是個紙老虎,用不了多久就把它擺平,等收拾了伊朗,伊拉克翅膀長硬了還怕什麼美國、俄國?

不曾想伊朗這個薩達姆眼裡的紙老虎,不過是外表,紙糊的老虎卻是錳鋼鑄造的,外面的一層紙倒是一打就爛,裡面的錳鋼打不爛、錘不破,還把胳膊弄的生疼,還脫臼了。


兩伊戰爭打了八年不分勝負,薩達姆堅持不住向霍梅尼建議停戰,霍梅尼也是在硬著頭皮打,早就撐不下去了,也就順坡下驢答應停戰。

霍梅尼雖然打了八年傷了元氣,但伊朗人對宗教很虔誠,戰爭也讓老百姓更加崇拜霍梅尼,把他當神去敬仰。霍梅尼的領袖地位更鞏固,統治更牢靠,算是壞事變成了好事,

回頭再看伊拉克,錢也花光了,罈罈罐罐全打爛了,還欠下一屁股債,戰爭不但讓伊拉克無數個家庭支離破碎,還讓伊拉克人覺得戰爭讓祖國蒙羞,他們開始懷疑,原來他們心中神一樣的薩達姆是不是個冒牌的領袖,他還能不能勝任總統這個職務。


薩達姆對此也心知肚明,暗暗叫苦不迭。怎麼收拾這個爛攤子呢?薩達姆發愁了。

正在此時,科威特那邊來人了。科威特是來催債的。原來兩伊戰爭不但讓薩達姆花光了國庫裡的錢,還債臺高築。其中向科威特就借款140多億美元,

薩達姆正走投無路,見科威特來要債,靈機一動、計上心頭。薩達姆聽偉人說過,戰爭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好辦法,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我何不再來一次戰爭呢?不僅可以轉移國內不滿,還能賴掉這筆錢,同時還可以擁有科威特的大油田,一箭三雕。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天助我老薩。

可是薩達姆知道科威特沙特跟美國人關係很好,我出兵科威特美國人要是插手咋辦?於是薩達姆就給美國駐伊拉克大使打電話,敘述了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爭端,看一下美國人什麼反應。

美國大使的回答很含糊,大概是,你們阿拉伯人都是自家兄弟,那是你們的家事,你們自己解決,美國基本會保持中立。


薩達姆聽了美國大使的話高興得就要跳起來,他立即拍板吞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半夜時分,伊拉克20萬大軍殺氣騰騰入侵科威特。

科威特跟伊朗比是個十足的軟柿子,人口三百多萬,當時科威特軍隊連警察算在內還不到一萬人,裝甲部隊就一個營,也沒有什麼重武器,戰鬥力幾乎是零。因此伊拉克軍隊威風凜凜開進科威特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抵抗,只響起幾聲零星的槍聲,只用了幾個小時,科威特就“解放”了。薩達姆隨即宣佈科威特是自己的第19個省,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天中午,以為自己成功吞併科威特的薩達姆就跟自己的軍中大將聚餐慶祝,開懷暢飲。

可是薩達姆高興得太早了,當天下午在美國的要求下,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全票通過了決議譴責伊拉克,要求薩達姆立刻無條件撤軍。接著聯合國安理會又陸續通過了10幾個決議,向薩達姆下了最後通牒,要薩達姆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在科威特伊拉克軍隊。


開始薩達姆覺得美國人是玩玩樣子,可沒想到美國人動真格的了,不僅帶頭促成了要伊拉克撤軍的決議,而且在8月3號就跟蘇聯發表了聯合聲明表態要伊拉克撤軍,4號就決定派兵海灣。美國人的舉動把薩達姆整懵圈了。

其實美國人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薩達姆中東稱霸和霍梅尼輸出伊斯蘭革命一樣威脅美國的霸主地位,都是迫在眉睫的威脅。

兩伊戰爭把伊朗整的沒有了脾氣,伊拉克快趴下了。但是伊拉克是產油國,很快就會恢復元氣,一旦那樣,薩達姆還會搞事。

一句話,美國需要薩達姆作死,美國好打垮它,削弱他。所以美國在放了一個煙霧彈,給薩達姆下套,誰知道貪得無厭的老薩果然中計。

聯合國授權多國部隊使用武力,美國啟動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多國部隊人數將近70萬人;坦克3700輛,;裝甲車5600輛;作戰飛機1740架,其中就有美國的王牌轟炸機B-52.全都是尖端武器40架;戰艦247艘,航空母艦9艘。


如果把雙方的交戰比作一場足球賽,那就是菲戈、C羅、梅西、卡卡、裡貝里、傑拉德、帕託、羅比尼奧、帕託、阿圭羅、卡西利亞斯組成的全明星豪華陣容跟我們的國足過招,沒懸念。

傻子也知道伊拉克打不過多國部隊,薩達姆不是傻子,知道這樣是死路一條。但撤軍好辦,如何面對伊拉克人民,如何維護自己在軍中的威望。

薩達姆後悔死了,他知道這仗沒法打,但自己沒有臺階下。

薩達姆知道如果自己認慫撤軍,自己在國內的統治地位難保,如果不撤軍,大不了死幾十萬人,那不算什麼,因為伊拉克婦女還會生。

而且蘇聯人給薩達姆帶過話,說美國人只把伊拉克軍隊趕出去,不會打進伊拉克,更不會推翻薩達姆。因此,薩達姆明知道打不過多國部隊,經過反覆權衡,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是選擇了硬抗 。


小約翰


1990年海灣危機成為了當時世界的新聞熱點,從一開始的海灣沙漠盾牌行動,到後來的沙漠風暴行動,再到最後的沙漠軍刀,都成了每晚的新聞熱點。



美國如此大規模的海外出兵,還是越戰之後第一次,雖說在上年出兵巴拿馬擒獲諾列加,但就那點兵馬就跟演習似的,跟所謂的戰爭邊也不佔!

幾十萬多國大軍雲集海灣,與擁有上百萬軍隊的伊拉克對峙在一起,美伊雙方都互不讓步、大戰一觸即發。

為了預防大規模的戰爭發生,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派出特使不斷斡旋於美伊雙方之間、中國外長錢其琛也盡最大努力勸說雙方罷兵。



美國雖然大規模出兵海灣,但仍留有巨大的迴旋餘地,開出的條件是:伊拉克必須無條件的在1月17日之前撤出科威特。

但傲慢的薩達姆拒絕撤軍,在電視畫面上薩達姆當著各國特使的面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他不怕和美國打仗!

其實和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開戰,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點薩達姆心裡是清楚的。

撤出科威特雖然失面子,難道一個國家乃至個人的命運能比面子更重要,薩達姆其實是有底氣的。

他的底氣大概來自於這麼幾點:第一當時的蘇聯還沒有解體,雖說經濟崩潰、但龐大的戰爭機器還在。

在冷戰期間,但凡是跟美國關係惡劣的,都能基本得到來自蘇聯的支持和幫助,而凡是跟蘇聯關係較差的,一般都與美國的關係不錯。

如果當時蘇聯出面罩著伊拉克,薩達姆即便是戰敗可保無虞。

第二點兩伊戰爭剛剛結束兩年,伊拉克不管怎樣還算是一支久經沙場之師,而且熟悉沙漠地帶的作戰。

第三點是當時的伊拉克裝備精良,有蘇聯的米格23和米格29以及法國的幻影戰鬥機數百架,坦克有5500多輛,有先進的T72第三代主戰坦克,另外還有大炮數千門。

這等先進的裝備都超過了同時期我軍的武器裝備,似米格29和幻影戰機以及T72型坦克,我國都尚且沒有裝備。

第四點是薩達姆過多的考慮了越南戰爭的因素,以越南那麼土氣落後的武器裝備都尚且令美國無法戰勝,更何況伊拉克的武器裝備要高過越南幾個層次。

紙面上的東西徹底讓薩達姆產生了誤判,當時為了鼓舞士氣,雙方都在不遺餘力的展示自己先進的武器系統。

美國方面展示了自己的F117隱形戰機和集束炸彈,而伊拉克則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巴比倫大炮。

當時的美軍曾放言說:伊拉克用的是六十年代的技術,而美國用的是八十年代的技術。

當時的全世界人民還不知道什麼是高科技戰爭,不知道什麼是信息化戰爭、還不知道導彈武器軟件的厲害。


所能看到的都是飛機、坦克和大炮的鋼鐵與鋼鐵的碰撞,對於即將發生的戰爭,人們的判斷都是一場惡戰。

第一是一場越南戰爭式的戰鬥,美國必敗。

第二是美國並不那麼容易擊敗伊拉克。

第三伊拉克有豐富的沙漠作戰經驗,而美軍從未在沙漠地區作過戰打過仗。

第四是戰爭將是曠日持久的,美伊雙方都損失慘重,美國至少為此付出超過越南戰爭的人員傷亡。

美國在戰鬥打響之前,雖說對未來戰爭的前景也比較樂觀,但他自己也估計會造成不小的人員傷亡。

但戰爭自1月17日打響,到2月28日僅僅打了41天就結束了。

海灣戰爭讓全世界認識到了什麼是高科技戰爭,也讓薩達姆自此之後長了記性,那就是和美國人開仗不是鬧著玩的。


東方評史


那時,還沒有手機和互聯網,海灣戰爭打響的時候,國內許多民眾特別是軍事愛好者如同本文推送者,就每晚等著坐看央視的新聞聯播,感覺最過癮的就是看所謂的“愛國者大戰飛毛腿”。

愛國者,是當時美軍部署在沙特境內的MIM-104防空導彈PAC-2型;飛毛腿,是伊拉克軍隊裝備的蘇制單級液體燃料火箭推進的地對地戰術導彈。

PAC-2型導彈在空中攔截來襲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導彈,爆炸時的畫面非常震撼人心,不知道是愛國者導彈成就了飛毛腿導彈,還是飛毛腿導彈成就了愛國者導彈,或者兩者相互成就了對方,反正海灣戰爭時,本文推送者就對“愛國者大戰飛毛腿”記憶深刻,別的似乎都模糊了,畢竟年代久遠了。

債務問題、石油問題和領土糾紛問題等,薩達姆軍事入侵科威特,絕對是招臭棋,是其戰略誤判,當初美國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慫恿和支持伊拉克進攻伊朗,導致雙方斷斷續續大戰了八年之久。

但打科威體卻不一樣,如此明目張膽地軍事進攻主權國家,即便在全球範圍都是極為罕見的,也有悖聯合國有關憲章,破壞了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導致聯合國授權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攻打侵佔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的最主要原因。

海灣戰爭爆發前,薩達姆始終對經歷了八年兩伊戰爭的本國軍隊非常有信心,且伊拉克軍隊僅用10餘個小時就侵佔了科威特全境,薩達姆隨即宣佈把科威特併入伊拉克,成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

伊拉克此舉,在國際上引發了強烈震動,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拉克從科威特撤兵,但薩達姆似乎並不在意,仍舊向沙特邊境增兵,大有進攻沙特之態勢,損壞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集結完成以後,為預防大規模戰爭,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派出特使不斷斡旋於美伊雙方之間,但薩達姆似乎不為所動,最後時刻依然不從科威特撤軍,於是,海灣戰爭爆發了。

當時,薩達姆應該抱有佼幸心理,畢竟手中有百萬大軍,即便最終打不過以美軍為首的聯軍,但只要殺傷上萬以上的聯軍,就非常有可能讓雙方坐下來談判,然後伊拉克可以體面地從科威特撤走軍隊。

但是,薩達姆顯然是失算了,美軍打的是高科技空地一體戰,海面上戰列艦發射了大口徑艦炮炮彈,發射戰斧巡航導彈,空中F-117、A-10、F-15E、B-52等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狂轟濫炸,地面大口徑榴彈炮猛轟,武裝直升機掩護M-1主戰坦克和步兵發起凌厲的攻勢。

僅40天的戰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多國部隊方面傷亡4232人,其中美軍陣亡148人,戰鬥受傷458人,非戰鬥死亡138人,非戰鬥受傷2978人。

伊拉克軍隊死亡2萬人,被俘將近9萬人,損失飛機324架,坦克3847輛,裝甲車1450輛,火炮2917門,艦艇143艘,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國平軍史


很明顯薩達姆在最開始的一段時間,肯定是幻想過自己能把美國人幹趴下的,即便不能把美國人和多國部隊幹趴下,至少也能讓他們脫層皮,少插手管中東地區的事務,畢竟當年的伊拉克可是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

薩達姆

海灣戰爭為何爆發?

提到中東地區,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資源,石油,天然氣。如果這裡有個強大的國家還能確保區域穩定,但是這裡不但落後,也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國家,這樣一來,這個地區蘊含的豐富資源,就不再是自然賜予的寶藏了,而變成了不知何時就會引爆的一個火藥桶。

海灣戰爭的誘因也是因為石油問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伊拉克和伊朗爆發了兩伊戰爭,打仗就需要大量的資金,伊拉克在當時有蘇聯,美國的支持,所以很多中東國家也借錢給伊拉克,伊拉克戰前有3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兩伊戰爭打了八年,伊拉克沒打贏也沒打輸,倒是欠了700多億美元的債務。

兩伊戰爭

伊拉克欠科威特就欠了140億美元,伊拉克得還錢了,但伊拉克只有石油能賣錢,所以他就想讓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減少石油產量,自己好把石油價格提起來,但是他的債主科威特也有石油,產量還很大,伊拉克的石油就賣不到好價錢。科威特和伊拉克不只是債務有糾紛,邊境領土上也有糾紛,兩國其實都希望藉此事徹底解決糾紛。

不久之後,薩達姆政府指責科威特在伊拉克境內建設軍事基地,還很無恥的讓借他錢的阿拉伯國家,免除伊拉克的戰爭貸款,薩達姆政府開始準備吞佔科威特,當然了,在這期間薩達姆通過專權,將自己塑造成了打擊以色列,反抗美國的鬥士形象

薩達姆宣佈入侵科威特

世界第四軍事強國被蹂躪的42天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入侵了科威特,同日美國迅速做出了反應,但不是為了幫助科威特,而是為了保護沙特阿拉伯不被伊拉克入侵,因為沙特阿拉伯是美國的重要盟友,也是伊拉克在中東,除了科威特外最大的債主,美國製定了“沙漠盾牌行動”。

同時聯合國也通過了授權對伊拉克動武的678號決議,伊拉克如果在1991年1月15日,沒有從科威特撤軍,將會授權聯合國會員國,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來執行該決議。1990年8月3日美蘇達成共識,要求伊拉克從科威特無條件撤軍,之後美軍開始陸陸續續往沙特阿拉伯運兵。

轉眼間1991年1月15日就到了,顯然薩達姆將678號決議當成了一張廢紙,因為他很有底氣,當時伊拉克有120萬正規軍,四千多輛坦克,近一千架各類戰機,近三千門各式的火炮,還有三千多輛各類裝甲車,這個軍力甚至比當時的一些老牌強國還強。

1月17日,隨著多國部隊空襲巴格達,海灣戰爭正式爆發。這時美國已經調了五十四萬部隊駐紮到了海灣地區,戰爭開始後不到一個月,伊拉克在科威特的駐軍就被盡數消滅,之後雖然蘇聯提出過四條和平建議,薩達姆見軍隊在科威特受挫後,也接受了該建議,但是美國可不想給薩達姆政府活路,並沒有停止進攻,在2月24日前,多國部隊主要以空襲為主,這已經導致了伊拉克軍隊損失慘重。

2月24日,多國部隊正式發動了地面進攻,100個小時後,薩達姆宣佈接受停火,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徹底崩潰,2月28日,海灣戰爭正式結束,薩達姆所依仗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以美國為首的現代化多國部隊打擊下,百萬大軍潰不成軍,海灣戰爭也徹底的改變了現代戰爭的作戰模式。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薩達姆是怎麼想的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了,但是從整件事情來看,薩達姆很有可能認為它是可以打敗美軍以及多國部隊的,但是薩達姆並不是計劃用軍隊徹底消滅多國部隊,以這種方式打敗多國部隊的方式他沒想過,它的計劃是讓多國部隊這一仗打不下去了,最後逐步退出戰場,不得不承認自己拿到的這些成果。


我們都知道薩達姆一開始是沒想到美國會參戰的,因為當初薩達姆是美國支持的,薩達姆一直覺得他和美國的關係還可以,就算他入侵科威特美國就算不站在他這邊也不會站到他對立面。而且在對科威特開戰以前,薩達姆特意召見了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試探美國是怎麼看科威特與伊拉克的矛盾的。格拉斯皮的回覆是,對阿拉伯國家的內部矛盾我們不予置評。“不予置評”這幾個字讓薩達姆感覺自己的判斷準確。


開戰以後薩達姆使用了各種方式,比如集結五十四萬大軍構築薩達姆防線,薩達姆覺得自己的軍隊數量多,而且中東戰爭和兩伊戰爭歷經磨練,而對面的美國人自越南戰爭以後就沒經歷過什麼大戰了。打不過美國人最起碼可以拖,因為美國的經濟狀況也不好,只要把美國拖進無休止的地面戰爭,這個仗美國就有可能打不下去了。而且薩達姆盯準了以色列,不斷地發射飛毛腿導彈,只要以色列被扯進來,阿拉伯國家就會離開美國,到時候美國人就孤立了。但是在美國的極力安撫下,又給以色列部署了愛國者導彈,最終以色列也沒有參戰。面對數十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薩達姆終於在一次次失算中失敗。

至於為什麼會爆發海灣戰爭原因也是很多,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薩達姆疏遠了美國,美國擺佈不了了,有人說科威特產油量很高,在西方的資產和股份也很多,美國不希望這些都被薩達姆拿走。總之這些說法都有道理,我們也不必把戰爭的起因歸結於某一點,可以說是各方面原因擺在前面,讓西方國家感覺不得不動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