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率12%的消費稅,其徵稅環節將從生產端移後銷售端,會給白酒行業帶來什麼?

千眼明見熱門商業觀察


隨著稅率的提高,能企業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企業支出變大,不良商家可能會鋌而走險,走上做假售假的道路,給社會帶來不好影響。如何算稅率呢?為什麼從生產端移到銷售端後,增加了呢?一瓶酒生產成本出廠價如果是100塊,100x12%=12塊,售價120的話,全流程下來稅繳納12元。如果轉移到銷售端,同樣以120元出售的話,120x12%=14.4元,企業支出增加了2.4元。如果要保持企業利潤的話,必須將售價提高,行業亦將全面提價。

從國民生活水平支出不變的情況下,也必須壓縮酒水這方面的支出,不利於內需。


酋爵


日前,《國務院印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的通知》,提出了消費稅改革的措施,其中一條重要改革的內容令人關注:在徵管可控的前提下,將部分在生產(進口)環節徵收的現行消費稅品目逐步後移至批發或零售環節徵收。

雖然並沒有明確到應稅產品稅目,但在生產環節徵收消費稅的白酒被紛紛預測,那麼白酒消費稅生產環節後移至批發零售環節有什麼影響?




消費稅是間接稅,間接稅都會最終轉嫁給消費者,而消費稅和增值稅不同,是價內稅,因此生產環節不徵稅消費稅,白酒出廠價應該相應降低,而批發零售環節雖然徵收消費稅,但從廠家進價降低,因此批零銷售價格在保持利潤相同的條件下,由於進價降低了消費稅部分,因此銷售價即使增加進消費稅,價格應該保持不變,白酒消費稅後移,理論上對終端價格不應該有影響,而且由於批零環節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批零環節的消費稅隨著白酒的銷售,立刻就轉嫁給了最終消費者,有點類似美國的銷售稅,因此消費稅稅金不會從生產環節就開始沉澱, 這樣整個行業會釋放更多的流動性,對於白酒整個行業應該是利好。

生產環節徵收消費稅的優勢,是便於徵管和稅收源泉控制。白酒生產廠家數量遠遠少於白酒批零商家,在生產環節徵收消費稅的徵管工作相對來說更簡單,稅源更容易控制。但是在生產環節徵收消費稅,很多實力雄厚的大牌酒廠,通過成立自己的批發環節經銷商 ,並通過壓低出廠價的方式,侵蝕消費稅稅基,而批發環節再提高價格賺取利潤的方式來避稅,因此後移消費稅,可以有效的防止避稅。



當然在批零環節徵收消費稅,必然帶來徵管工作量的加大和稅源容易流失的情形,但可以通過監控和稽核生產廠家電子底賬銷項發票的流向,來確定批零消費稅稅源,現在的徵管手段已經可以實現深度管理。

但生產環節不徵收消費稅,市場經濟條件下,其生產廠家價格是否可以相應降低,還要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產品競爭力大的肯定降價幅度小於稅率,而終端商家為了保持利潤,會相應提高價格,或可影響部分終端白酒的價格提升。

此外 ,由於消費稅和增值稅計稅依據一致,白酒行業如果生產環節取消消費稅價格降低, 整個白酒生產行業實現增值稅,會同比下降。


稅收視點


個人認為,對於白酒行業來說,這個政策不一定會產生當前的影響,如果後期發生了影響,那麼可能會帶來價格、稅收和企業格局的變化。

1. 酒類行業的消費稅。

消費稅是目前一個非常重要的稅種,2018年國內消費稅收入達11537億元,佔當期稅收收入的約6.8%,是除了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以外的第四大稅種。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提出了要“後移消費稅徵收環節並穩步下劃地方”,將部分在生產(進口)環節徵收的現行消費稅品目逐步後移至批發或零售環節徵收,拓展地方收入來源,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

由於煙、酒、車等在消費稅中佔比較大,因此大家都認為將對酒業產生較大影響。但是,《方案》並沒有提到具體的調整範圍,對於白酒行業來說,銷售渠道也比較複雜,下游有很多小企業,短期內要對其進行全面徵稅,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當然,如果試點效果好,那麼後期也是很可能將範圍擴展到白酒行業的。

2. 如果消費稅轉移到銷售端,對白酒行業可能的影響。

產生的影響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會表現在價格、稅收和企業格局上。

(1) 價格的可能影響。

消費稅是價內稅。以前在生產環節徵收,那麼直接會含在出廠價中。如果在生產環節不徵稅,到後期消費環節來徵收,那麼可能出現幾種情況。

出廠價降低,平衡經銷商的稅費。

比如以前是99元的出廠價,現在降價了,88元/瓶,生廠商補貼一部分經銷商,最終的消費價格不變或者變化比較小。

出廠價不降,終端價格上漲。

如果廠家具有很強的議價能力,不進行降價,那麼還是保持99元,出廠價不變,但是經銷環節稅費上升,以前是以88元為基礎計算稅費,現在在銷售環節,在99元的基礎上增加利潤,再計算稅費,那麼零售價格可能出現上漲。

當然,實際中的情況遠比這個假設複雜,具體是否上漲有賴於是酒廠議價能力,經銷商的利潤空間,白酒本身的價格彈性等多種因素。

(2)稅費的可能影響。

接上面的例子,生廠環節按照88元交稅,不管出廠價格是否變化,在流通環節交稅,都會加上一定的利潤,那麼相應的稅費會有所上升。

(3)對企業格局的影響。

徵稅環節的變化,可能帶來產業鏈上利益的重新分配。最後是否將增加的稅費轉移給消費者,還是由生廠商、經銷商來部分承擔,與企業本身的行業位置和定價能力相關。此外,如果酒企自設經銷商,通過向經銷商轉移利潤來避稅的做法以後行不通了,中小企業的稅負將難以隱藏。這一點,對於本身稅收規範性比較好的大企業可能更有利,對於營造稅收公平的環境也更有利。

總的來說,白酒行業消費稅向銷售端的轉移還沒有最終確定。後期如果實行,那麼可能會產生價格、稅負以及行業格局等多個方面的影響。


財會小童


隨著《國務院印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的通知》發佈,引起了市場的熱議。尤其是主要改革措施的第三條“後移消費稅徵收環節並穩步下劃地方”,市場給予了高度關注。有媒體刊載證券專家的觀點與看法,認為:在對高檔手錶、貴重首飾和珠寶玉石先行改革之後,白酒消費稅將會緊隨其後進行改革。有機構甚至認為會在批發和零售環節增加12%的消費稅。證券市場對此類信息比較敏感,消息公佈前後白酒板塊的股價反應比較強烈,而從酒類上市公司的股價走勢來看,已經出現了分化。

那麼,如果真如市場專家預測:增加稅率12%的消費稅,其徵稅環節從生產端移後銷售端,會給白酒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呢?雖然官方並未證實“在白酒的銷售端增加12%消費稅”的傳聞,但無風不起浪,有關專家學者或許是在一定的範圍內作過相關的學術研討。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稅務人,我想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消費稅及其職能作用。

稅法規定,消費稅以在我國境內從事生產、委託加工和進口應稅消費品的單位和個人為消費稅的納稅人。那麼應稅消費品有那些呢?目前,從我國的消費稅的稅目稅率表中,共列示十五個大類的應稅消費品。

稅收其中有兩個重要的職能和作用,財政收入職能和國民收入調節職能。而消費稅的開徵,在兩個職能中的作用尤當明顯。這十五個大類的應稅商品,都是利潤較高、與大眾生活關聯度較高的商品,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

二、現行消費稅的徵收方式。

現行消費稅的稅率目前分為三種形式,從價定率、從量定額、從價定率+從量定額複合徵收的形式。而白酒恰恰就是採用的複合徵收形式,20%的稅率+每500克0.5元。

消費稅的徵收環節,除金銀首飾、鑽石及鑽石飾品、超豪華小汽車在零售環節徵收,捲菸在批發環節徵收,大部分應稅商品都是在生產環節、委託加工環節和進口環節徵收,而白酒正是屬於後一種徵收環節。這種在生產環節、委託加工環節和進口環節徵稅的方式,基本屬於源泉徵收,集中度比較高,便於稅務機關征收,有利於稅收管理。也正因為如此,有些省份出現了“縣縣有酒廠”的現象。

三、國務院出臺“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的目的。

從題目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本方案推出的目的就是“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不可否認的是,中央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後,地方財政產生了巨大的壓力,收入來源急需拓展,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急需改革。而本方案中的主要措施,則不是單純的比例劃分的方式,第三條“後移消費稅徵收環節並穩步下劃地方”就是期望利用市場的手段來推進“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這是一種創新的手段,說明國務院在頂層設計中,運用市場調節的方式劃分收入分配,已經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如果市場人士判斷準確的話,白酒有可能是最為可能成為消費稅改革試點的應稅商品。

四、白酒消費稅改革的方式及可行性。

作為稅務人,我認為白酒如果按“方案”主要措施第三條思路改的話,必定採用比較穩妥方式來實施,即不會完全放棄生產環節的消費稅徵收,也不會簡單的在批發環節或零售環節直接加徵12%的消費稅。改革會注重“調整”,而非簡單的後移,還需要考慮到以下一些因素:一是財政收入的穩定性。多年來,白酒採用的是生產環節的源泉徵收,確保了此項財政收入來源持續、均衡、穩定。白酒消費稅的改革,不會、也不應改變這種狀況,不然有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的稅款流失。二是在批發或零售環節直接加徵12%消費稅對市場的衝擊和影響。白酒是與社會大眾關聯度很高的商品,其價格的變化,市場敏感度很高,對群眾生活影響較大,對各品牌、價位的白酒份額及格局無疑也會產生重大的變化,同時不利於白酒消費稅在各地區之間的分配。三是充分考慮白酒批發環節和零售環節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中的複雜性和隱敝性。目前,很多白酒的銷售渠道、銷售形式、銷售店鋪,稅務機關難以有效的監管到位,不應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稅負不公。

從上面的分析看,政策決策機構將會積極探索利用市場調節的全新手段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收入分配,就白酒而言,可能會優先考慮實施改革,其影響白酒商品價格不會很大,但各品牌、價位的白酒份額及格局或許會有比較大的衝擊,白酒生產企業要充分做好市場調研,採取必要的因應措施,避免因政策出臺造成不利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