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率12%的消费税,其征税环节将从生产端移后销售端,会给白酒行业带来什么?

千眼明见热门商业观察


随着税率的提高,能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企业支出变大,不良商家可能会铤而走险,走上做假售假的道路,给社会带来不好影响。如何算税率呢?为什么从生产端移到销售端后,增加了呢?一瓶酒生产成本出厂价如果是100块,100x12%=12块,售价120的话,全流程下来税缴纳12元。如果转移到销售端,同样以120元出售的话,120x12%=14.4元,企业支出增加了2.4元。如果要保持企业利润的话,必须将售价提高,行业亦将全面提价。

从国民生活水平支出不变的情况下,也必须压缩酒水这方面的支出,不利于内需。


酋爵


日前,《国务院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的通知》,提出了消费税改革的措施,其中一条重要改革的内容令人关注: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将部分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的现行消费税品目逐步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

虽然并没有明确到应税产品税目,但在生产环节征收消费税的白酒被纷纷预测,那么白酒消费税生产环节后移至批发零售环节有什么影响?




消费税是间接税,间接税都会最终转嫁给消费者,而消费税和增值税不同,是价内税,因此生产环节不征税消费税,白酒出厂价应该相应降低,而批发零售环节虽然征收消费税,但从厂家进价降低,因此批零销售价格在保持利润相同的条件下,由于进价降低了消费税部分,因此销售价即使增加进消费税,价格应该保持不变,白酒消费税后移,理论上对终端价格不应该有影响,而且由于批零环节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批零环节的消费税随着白酒的销售,立刻就转嫁给了最终消费者,有点类似美国的销售税,因此消费税税金不会从生产环节就开始沉淀, 这样整个行业会释放更多的流动性,对于白酒整个行业应该是利好。

生产环节征收消费税的优势,是便于征管和税收源泉控制。白酒生产厂家数量远远少于白酒批零商家,在生产环节征收消费税的征管工作相对来说更简单,税源更容易控制。但是在生产环节征收消费税,很多实力雄厚的大牌酒厂,通过成立自己的批发环节经销商 ,并通过压低出厂价的方式,侵蚀消费税税基,而批发环节再提高价格赚取利润的方式来避税,因此后移消费税,可以有效的防止避税。



当然在批零环节征收消费税,必然带来征管工作量的加大和税源容易流失的情形,但可以通过监控和稽核生产厂家电子底账销项发票的流向,来确定批零消费税税源,现在的征管手段已经可以实现深度管理。

但生产环节不征收消费税,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生产厂家价格是否可以相应降低,还要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大的肯定降价幅度小于税率,而终端商家为了保持利润,会相应提高价格,或可影响部分终端白酒的价格提升。

此外 ,由于消费税和增值税计税依据一致,白酒行业如果生产环节取消消费税价格降低, 整个白酒生产行业实现增值税,会同比下降。


税收视点


个人认为,对于白酒行业来说,这个政策不一定会产生当前的影响,如果后期发生了影响,那么可能会带来价格、税收和企业格局的变化。

1. 酒类行业的消费税。

消费税是目前一个非常重要的税种,2018年国内消费税收入达11537亿元,占当期税收收入的约6.8%,是除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外的第四大税种。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提出了要“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将部分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的现行消费税品目逐步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

由于烟、酒、车等在消费税中占比较大,因此大家都认为将对酒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方案》并没有提到具体的调整范围,对于白酒行业来说,销售渠道也比较复杂,下游有很多小企业,短期内要对其进行全面征税,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如果试点效果好,那么后期也是很可能将范围扩展到白酒行业的。

2. 如果消费税转移到销售端,对白酒行业可能的影响。

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会表现在价格、税收和企业格局上。

(1) 价格的可能影响。

消费税是价内税。以前在生产环节征收,那么直接会含在出厂价中。如果在生产环节不征税,到后期消费环节来征收,那么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出厂价降低,平衡经销商的税费。

比如以前是99元的出厂价,现在降价了,88元/瓶,生厂商补贴一部分经销商,最终的消费价格不变或者变化比较小。

出厂价不降,终端价格上涨。

如果厂家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不进行降价,那么还是保持99元,出厂价不变,但是经销环节税费上升,以前是以88元为基础计算税费,现在在销售环节,在99元的基础上增加利润,再计算税费,那么零售价格可能出现上涨。

当然,实际中的情况远比这个假设复杂,具体是否上涨有赖于是酒厂议价能力,经销商的利润空间,白酒本身的价格弹性等多种因素。

(2)税费的可能影响。

接上面的例子,生厂环节按照88元交税,不管出厂价格是否变化,在流通环节交税,都会加上一定的利润,那么相应的税费会有所上升。

(3)对企业格局的影响。

征税环节的变化,可能带来产业链上利益的重新分配。最后是否将增加的税费转移给消费者,还是由生厂商、经销商来部分承担,与企业本身的行业位置和定价能力相关。此外,如果酒企自设经销商,通过向经销商转移利润来避税的做法以后行不通了,中小企业的税负将难以隐藏。这一点,对于本身税收规范性比较好的大企业可能更有利,对于营造税收公平的环境也更有利。

总的来说,白酒行业消费税向销售端的转移还没有最终确定。后期如果实行,那么可能会产生价格、税负以及行业格局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财会小童


随着《国务院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的通知》发布,引起了市场的热议。尤其是主要改革措施的第三条“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市场给予了高度关注。有媒体刊载证券专家的观点与看法,认为:在对高档手表、贵重首饰和珠宝玉石先行改革之后,白酒消费税将会紧随其后进行改革。有机构甚至认为会在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加12%的消费税。证券市场对此类信息比较敏感,消息公布前后白酒板块的股价反应比较强烈,而从酒类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来看,已经出现了分化。

那么,如果真如市场专家预测:增加税率12%的消费税,其征税环节从生产端移后销售端,会给白酒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虽然官方并未证实“在白酒的销售端增加12%消费税”的传闻,但无风不起浪,有关专家学者或许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作过相关的学术研讨。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税务人,我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消费税及其职能作用。

税法规定,消费税以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为消费税的纳税人。那么应税消费品有那些呢?目前,从我国的消费税的税目税率表中,共列示十五个大类的应税消费品。

税收其中有两个重要的职能和作用,财政收入职能和国民收入调节职能。而消费税的开征,在两个职能中的作用尤当明显。这十五个大类的应税商品,都是利润较高、与大众生活关联度较高的商品,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二、现行消费税的征收方式。

现行消费税的税率目前分为三种形式,从价定率、从量定额、从价定率+从量定额复合征收的形式。而白酒恰恰就是采用的复合征收形式,20%的税率+每500克0.5元。

消费税的征收环节,除金银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超豪华小汽车在零售环节征收,卷烟在批发环节征收,大部分应税商品都是在生产环节、委托加工环节和进口环节征收,而白酒正是属于后一种征收环节。这种在生产环节、委托加工环节和进口环节征税的方式,基本属于源泉征收,集中度比较高,便于税务机关征收,有利于税收管理。也正因为如此,有些省份出现了“县县有酒厂”的现象。

三、国务院出台“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的目的。

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方案推出的目的就是“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不可否认的是,中央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后,地方财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收入来源急需拓展,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急需改革。而本方案中的主要措施,则不是单纯的比例划分的方式,第三条“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就是期望利用市场的手段来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这是一种创新的手段,说明国务院在顶层设计中,运用市场调节的方式划分收入分配,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如果市场人士判断准确的话,白酒有可能是最为可能成为消费税改革试点的应税商品。

四、白酒消费税改革的方式及可行性。

作为税务人,我认为白酒如果按“方案”主要措施第三条思路改的话,必定采用比较稳妥方式来实施,即不会完全放弃生产环节的消费税征收,也不会简单的在批发环节或零售环节直接加征12%的消费税。改革会注重“调整”,而非简单的后移,还需要考虑到以下一些因素:一是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多年来,白酒采用的是生产环节的源泉征收,确保了此项财政收入来源持续、均衡、稳定。白酒消费税的改革,不会、也不应改变这种状况,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的税款流失。二是在批发或零售环节直接加征12%消费税对市场的冲击和影响。白酒是与社会大众关联度很高的商品,其价格的变化,市场敏感度很高,对群众生活影响较大,对各品牌、价位的白酒份额及格局无疑也会产生重大的变化,同时不利于白酒消费税在各地区之间的分配。三是充分考虑白酒批发环节和零售环节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的复杂性和隐敝性。目前,很多白酒的销售渠道、销售形式、销售店铺,税务机关难以有效的监管到位,不应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税负不公。

从上面的分析看,政策决策机构将会积极探索利用市场调节的全新手段来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就白酒而言,可能会优先考虑实施改革,其影响白酒商品价格不会很大,但各品牌、价位的白酒份额及格局或许会有比较大的冲击,白酒生产企业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采取必要的因应措施,避免因政策出台造成不利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