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篇(三十)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篇(三十)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原文】

15.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翻譯】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真叫過錯了。”

【解讀】

知錯就改不為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實,聖賢不過是高明一些的人,也會犯錯誤。像孔子這樣的聖人,還說過“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可見他也是犯過錯誤的。聖人尚且如此,普通大眾史是在所難免。所以,不犯錯誤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犯錯,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冉正常不過的現象了。

孔子很重視改過,並多次談及這一問題。在《學而》中,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在《

雍也》篇中,孔子這樣評價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其中的“不貳過"就是改過的問題。彙總這些言論,就會發現,孔子特別強調“知錯就改”。也就是說,犯錯並沒有什麼可怕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錯誤。這個態度非常重要,它關係到我們是在錯誤中成長,還是在錯誤裡沉淪的問題。犯了錯,虛心改正,不冉犯同樣的錯誤,以前犯過的錯就不是錯,甚至還會變成人生道路上的經驗。但是,如果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錯,卻沒有改過之意,死不改悔,就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並最終滑向失敗的深淵。

犯錯之後,應該知錯就改,堅持錯誤,必將徹底失敗。晉靈公生性殘暴,常常因為一件小事就要殺人。有一天,飯菜中有一道熊掌沒做熟,他就發了火,把做這道菜的廚師給殺了。晉靈公的大亞趙盾和士季都非常正直。他們看到廚師的屍體非常震驚,在瞭解情況後,決定進宮勸諫晉靈公。士季打頭陣。晉靈公明白士季是為自己殺廚師這件事來的,就故意躲著不見他。但士季並未放棄,而是步步緊逼。實在沒辦法了,晉靈公只好輕描談寫地說:“我已經知道錯了,今後一定改。"士季聽他這樣說,信以為真,說:'認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晉靈公並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沒有打算改正,依然非常殘暴。於是,趙盾便屢屢勸諫。說的次數多了,晉靈公不耐煩了,居然生了殺趙盾的心。被晉靈公派去行刺的罷,把晉靈公的詭計告訴了趙盾,而後自殺了。但晉靈公依然不知悔改,又請趙盾赴宴,準備在席間殺他。但他的陰謀冉次破產了,趙盾被衛士救了出來。後來,晉靈公被趙盾的丿L子趙穿殺掉了。這就是他過而不改,落了個自取滅亡的下場。

與晉靈公相反,楚莊王知錯能改,取得了霸王的地位。楚莊王初登基時,日夜飲酒作樂,不理朝政。手下的大們紛紛勸諫,楚莊王不僅不聽,還下了一道禁令,誰要是冉敢勸諫,就是死罪。大臣中有個叫伍舉的,給楚莊王講了個五彩鳥的故事,藉以激發楚莊王。楚莊王明白伍舉的意思,表示要“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大家以為楚莊王要振作起來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並未見他有什麼舉動。於是,大臣蘇從冒著被殺的危險又去勸說。楚莊王聽從了蘇從的建議,大力改革,撤換逢迎拍馬的小人,提拔敢於進諫的伍舉、蘇從,製造武器,充實軍備。幾年之後,楚莊王就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這兩個故事,從正反兩個角度揭示了“過而能改''的重要意義。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犯了錯誤之後,正確的態度是承認錯誤,尋找原因,加以改正,以求以後不冉犯這樣的錯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