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一版《倚天屠龍記》都不拍郭襄上少室山,何足道挑戰少林寺那一段?

郝兆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並不是每一版《倚天屠龍記》都不拍郭襄上少室山,何足道挑戰少林寺那一段,至少2009鄧超版《倚天屠龍記》中,導演就拍攝了郭襄拜訪少室山,何足道單挑少林寺這一段。至於其他版本為為什麼沒有拍攝這一段故事呢?小哥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郭襄上山和何足道單挑少林寺這一段故事,和正文內容之間有很長的時間段,拍攝這一段故事情節,和正文的關聯性不大

我們都知道包,小說都是以敘事為主體的一種文學創作方式,為了故事完整性,敘事一般都是以時間軸為參考主題,進而一步步來敘述特別年份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描繪出故事的發展脈絡和主要人物的成長過程。

但是在《倚天屠龍記》中,原著前兩章都是以講述郭襄為了尋找楊過而拜訪少室山,何足道為了傳信同時和少林寺切磋武功而涉足中原,最終少林寺一戰,導致了《九陽神功》花開三朵的故事,屬於《倚天屠龍記》正文內容的影子,這一段故事中張三丰真人不過十五六歲,但是在《倚天屠龍記》正文開始的時候,張三丰真人已經要過百歲壽宴了,這期間差了80多年,對於江湖而言,這80年間峨眉派成立,掌門人已經到第三代滅絕師太了,可見時代變遷,滄海桑田。

所以說,導演不拍攝郭襄上少室山,何足道單挑少林寺這一段故事,是為了《倚天屠龍記》正文故事的緊湊性。

原因二:這一段故事內容非常精彩,拍攝成本非常高

<strong>為什麼小哥會說這一段故事內容非常精彩呢?我們先看看金庸先生是如何用兩章的筆墨來講述這段故事內容的。

首先,郭襄找到了覺遠大師和張君寶,隨後郭襄為覺遠大師主持公道,和少林寺無色禪師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比鬥。

其次,郭襄下山後遇到崑崙三聖,崑崙三聖依次展示了其精妙的劍法修為、高超的圍棋技藝、出神入化的絕世琴藝。

再者,崑崙三聖依次和西域少林寺三位高僧交手,最終三人敗退。

隨後,崑崙三聖何足道單挑少林寺,再一次施展了絕世武功。

最後,崑崙三聖黯然神傷敗走,覺遠大師身亡,《九陽神功》花開三家,郭襄、無色禪師、張君寶少林寺一別,最後張君寶立足武當山,幾年之後創立了武當派。

為什麼小哥說這段故事非常精彩呢?通過小哥的介紹,相信大家也能想象,如果把這段故事拍出來,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特別是何足道的三絕技藝,讓人歎為觀止,當他用古琴演奏《百鳥朝鳳》的時候,居然吸引了各自鳥類前來鳴叫、符合音律,這種場景誰能不驚奇?驚為天人也不為過。

而何足道的武功也可以說是碾壓少林寺的存在,因為何足道上山的時候,少林寺嚴陣以待,就連幾十年不露面的前輩高僧都出來了,準備和何足道拼死一戰,用以維護少林寺的百年英名,可見何足道武功的厲害。

原因三:這段故事太過於精彩,容易讓觀眾產生跳戲的感覺

《倚天屠龍記》主角是張無忌,但是倚天開篇這一段故事,何足道表現的太過於驚豔,相信很多朋友在觀看2009版《倚天屠龍記》的時候,對於何足道這個人物的是記憶深刻,久久不能忘懷,因為這個人物真的太出彩的。他不僅僅武功高強,同時長的風流倜儻、一表人心,又精通音律,為人也是非常直爽,總體給人一種世外高人的感覺。

如果真以武功而論,何足道並沒有敗給少林寺,但是願賭服輸,何足道最終立誓,有生之年絕不涉足中原,讓人對其又是敬佩又是惋惜。

這樣的人物角色對比後來的主角張無忌,實在要精彩太多。所以說,導演不拍攝這一段內容,也是為了不使觀眾產生跳戲的感覺,對於後面劇情的發展產生影響。

其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神鵰結尾到倚天開始這段時間,江湖中到底發生了那些事?是大家最為好奇的,郭襄拜訪少室山、何足道單挑少林寺可以看做神鵰故事的結束、但是倚天故事真正的開始,是張三丰真人百歲壽宴那一年。可以說,在這80多年的時間中,明教的強勢崛起、峨眉派的創立和迅速發展、武當派的創立和迅速發展、少林寺的變遷、華山派的快速發展、西域少林寺和金剛門的鬥爭等等,都是非常非常精彩的故事。

<strong><strong>所以說,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空出的這80年,堪稱金庸武俠小說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strong>


古梁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書和電影不同。

金庸之所以寫著一段,主要是作為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的過渡。

不然讀者看倚天屠龍記就會莫名其妙,不會知道張三丰和峨眉派為什麼有淵源,也不理解峨眉派為什麼會掌握倚天劍、屠龍刀的秘密,等等。

這一段雖然不長,卻說明了峨眉派和武當派的建立原因,也體現了崑崙派不同凡響,以及少林派在武林中的地位。另外,還含糊介紹了張三丰少年時期對郭襄的暗戀。


所以,金庸就寫了這一段故事,以保證情節的連貫。

但拍電影就不同。

這些東西完全可以利用幫白或者幾句對話加以說明,根本沒有必要去拍攝。

因為郭襄上少室山這段,其實和前後都毫無關係。

所有演員和前後情況也沒有關係,出場的人物至少幾十人之多,都必須選擇生面孔的。

同時,挑戰少林寺的場面也大,拍攝不那麼容易。

最主要的是,花費不少資源拍攝這個東西,和倚天屠龍記似乎格格不入,觀眾甚至會莫名其妙,覺得這是畫蛇添足。

所以,每一版《倚天屠龍記》都不拍郭襄上少室山,因為沒有這個必要。

其實拍電影是很花錢的,一些不必要的情節能少拍就少拍。


薩沙


《神鵰俠侶》小說結尾和《倚天屠龍記》開篇兩回,能稱得上是相連貫的兩段故事情節,主要的作用就是為了承上啟下。集中解釋了“九陽神功”的來源和分化,以此引出峨嵋武當兩派的立派,還有少林武學的復興,為《倚天》的主線故事做了鋪墊。因此,這兩段情節在小說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假如沒有《神鵰》結尾後半段和《倚天》開篇的兩回,所交代的前因,相信我們看《倚天》中的主線故事,一定會一頭霧水。不過這兩段情節,在影視作品中卻很少有被提及。



《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小說中,最容易被刪掉的兩段故事情節。

《神鵰俠侶》結尾,一眾人員上華山拜祭歐陽鋒和洪七公,並推選出了新五絕,之後卻遇到了追著在少林盜經的尹克西和瀟湘子上華山的覺遠與張君寶師徒,被盜的武學寶典《九陽真經》,也在覺遠大師的講述之下閃亮登場,只是這《九陽真經》卻被瀟湘子和尹克西兩人為了躲避追討,被縫進了一直蒼猿的腹中。而通過楊過當時所想,覺遠大師的內功修為已可比媲郭靖和一燈大師,此話更是奠定了《九陽真經》可與《九陰真經》並駕齊驅,各擅勝場的武林地位。因為真正從《九陰真經》總綱出發修煉內功的,後五絕之中就只有郭靖和一燈大師,兩人皆已是將“九陰神功”練到了登峰造極之境。

楊過見了那僧人的身形步法,暗暗稱奇:“這人的輕功未必在龍兒和我之上,但手上拉了一少年,在這陡山峭壁之間居然健步如飛,內力之深厚,竟可和一燈大師、郭伯伯相匹敵。怎地武林中從未聽人說起有這樣一位人物?”新修版《神鵰俠侶•終章》

不過在歷版《神鵰俠侶》電視劇中,這一段情節都沒有得到過拍攝。一般劇版的結尾,就是以“神鵰俠侶”告別眾人,從此歸隱江湖為劇終。


《倚天屠龍記》開篇兩回,主要講的是郭襄與少年張三丰(張君寶),各自得到殘篇《九陽真經》的故事。郭襄為找楊過上少林,重遇張君寶送給了他一對“鐵羅漢”。張君寶因之練成“少林羅漢拳”,並在“崑崙三聖”何足道挑戰少林時,出手以十招不敗為約勝了他。何足道留下尹克西所託“經在油中”(實際上是經在猴中)之言代傳與覺遠,飄然離去,但是張君寶這一出手,卻已經犯下了少林在“火工頭陀事件”之後,所定下的服事僧人“未得師傳,不得私自學武”的寺規。此事既解釋了《射鵰》和《神鵰》中武林緣何沒見到少林派的身影,也解釋了《神鵰》結尾,已有內功有成的覺遠師徒緣何在對陣尹克西和瀟湘子時毛手毛腳,而張君寶還要楊過傳授四招才能與尹克西放對的原因。

就在少林上下欲將張君寶捉拿,以正法典之時,覺遠奮力一搏,將郭襄與張君寶救出少林,然而卻因為這一戰真氣耗盡,在逃出少林之後就圓寂了。覺遠始終未能參透“經在油中”之意,因而圓寂之前將《九陽真經》全部背出。當時在場的除了郭襄和張君寶,還有幫助他們逃難的少林無色禪師,他們三人雖未得全篇,但也是各有所得,各有所悟。從此《九陽真經》一經緣分三脈,便是後來的少林、峨嵋、武當各派的“九陽功”。留在猴(蒼猿)腹中的《九陽真經》,因當年那隻蒼猿被尹克西和瀟湘子二人帶到了崑崙山,也給後來的張無忌留下了一個莫大的機緣。

加上算上最近熱播中的一版,《倚天屠龍記》至今已被翻拍了八版電視劇。在羽菱君看過的版本中,只有TVB86版(梁朝偉版)和01版(吳啟華版),還有大陸09版(鄧超版),這三版都有涉及拍攝過《倚天》小說前兩回,郭襄上少室山和何足道挑戰少林這一段情節。其中86版是按照小說作為開篇來拍,而01版和09版則都是穿插在劇中張三丰在解釋《九陽真經》的回憶片段裡。


那麼究竟為何那其他的好多版本的《神鵰》和《倚天》,都不將前面所說的這兩段情節拍攝出來呢?羽菱君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保持影視劇作品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影視創作者忍痛割愛的一種表現。

影視劇為了主線故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對原著作品都會進行正常的刪改。

《神鵰俠侶》的故事其最佳的結尾,便是正反兩派最後一戰的“襄陽大戰”,出色的男主角楊過立下大功,最終在“第三次華山論劍”,加冕“西狂”一絕的稱號,功成身退,“神鵰俠侶”雙雙告別江湖。也是暗合了小說開始,楊過與小龍女二人從古墓而出,最終雙雙返回古墓,退隱江湖的戲劇性。而覺遠師徒上華山追討經書一節,可以說完全是《倚天屠龍記》故事的前傳,跟《神鵰俠侶》實際上屬於兩個故事線。而且,一個故事線已然完結,但另一個才剛剛開始。

既然《神鵰俠侶》已有完整的故事,那麼再在結尾拍攝這一段,無異於是畫蛇添足。影視劇不比小說,將一個新的故事線加入結尾,通過文字的銜接,以作後作的鋪墊,能夠不顯突兀。但在影視劇中,將兩個不同的故事線放在其中一個故事的開始或者中間,兩條線索並行發展,或許還不會出現問題。可在結尾放入一條全新的故事線,除非是上下兩部緊密連續,上下相承的故事,就像《射鵰》與《神鵰》,在《射鵰》結尾拍出剛出生的楊過,既說到了穆念慈的結局,也引出了新的故事主角,又或許像《包青天》那樣由原班人員繼續出演的單元劇,每個單元結尾總喜歡引出新的案件那樣,不但不會突兀,還能繼續引人入勝。倘若放入的新故事線既非與原故事線關聯緊密,又非原來故事線的延續,不但是影響了原來故事的完整性,必然也會讓觀眾莫名其妙,看後在苦等下一集或者下一部未果之時,更會感覺還被放了飛機。


實際上假若《倚天屠龍記》整一部講的都是郭襄與張君寶(張三丰)的故事,那麼《神鵰》結尾這一段完全有必要拍攝,畢竟郭襄本來就是《神鵰》後半段的女主角。可惜《倚天》講的是張翠山和張無忌父子倆的故事,與《神鵰》原來的故事線相隔太遠了。因此,為了故事的完整性,這一段在幾乎所有的劇版《神鵰俠侶》中沒被拍攝就再正常不過。相比於這一段被刪是為了故事的完整性,《倚天》開篇兩回很少被拍,則是為了故事的連貫性。

正如前面所說,《倚天屠龍記》中主要講的是張翠山和張無忌父子倆的故事,小說中開篇兩回,明顯也是跟這個主線故事相隔很遠。第二回張三丰上武當山潛修之時,才十六歲,但到小說中再次出場已經是九十歲高齡了,這期間足足相距了七十四年,能拍三個《神鵰俠侶》的故事時間線。畢竟楊過出場時雖只有十三歲,到結局他也才三十四歲而已,中間只有二十幾年。

這兩回的情節是有作用的,但對整體主線故事的推動作用並不明顯。唯一對張無忌的人生有影響的就是,因為張三丰所得的“武當九陽功”並非完整版的“九陽神功”,因而治癒不了張無忌身上的“玄冥寒毒”,為此他曾帶少年張無忌上少林求經,還放低身份給峨嵋派的滅絕師太去信,想交換她們的“峨嵋九陽功”。但是這一些,在張三丰對張無忌講述起《九陽真經》的起源之時,是幾句臺詞就能解決掉的事,實在用不著大動人力物力去將這段情節拍攝出來。比如01版和09版的劇版,雖有拍攝,但就不是全部拍出,還是以劇中張三丰回憶的片段呈現出來而已。

而像86版那般,在一開始就將這兩回全部拍出,用作開頭,很可能會讓第一次觀看的觀眾誤認為,這一版拍的其實是郭襄與張三丰的故事。影視劇作品不比小說,不同故事即便是時間跨度極大,都能用文字表達,加以銜接。影視劇中,倘若出現時間跨度大的劇情,一般也會轉換鏡頭,以“多少年之後”作為表達,但是卻必須是同個人物或同個故事線的表現。就像《倚天》中張無忌在崑崙仙谷中修煉“九陽神功”,便是一下子過了五年,03版電視劇便是以釋小龍扮演的少年張無忌潛水抓魚,一出水冒頭就變成了蘇有朋扮演的大青年,來表現這個過程。無論是五年前還是五年後,講的都是張無忌這個人物的故事。


但假如拍完前兩回故事,出現個七十四年後,又或者將張三丰一下子從少年變成老人,接下來的故事若是講的還是張三丰的故事還好,不然觀眾定然是大呼防不勝防,一頭霧水,莫名其妙。畢竟這兩回的故事,跟後面張翠山父子的故事,一點都不連貫。也是有鑑於此,因而在86版之後的翻拍中,即便有拍出這一段故事,也是不會作為開頭,而是穿插在劇中,多以張三丰的回憶片段播出,以保持故事的連貫性。

實際上,無論是為了主線故事的完整性還是連貫性,影視劇對原著作品做出忍痛割愛的刪減和改編,都是正常和自然的,這種事情司空見慣。金庸先生有過編劇的工作經驗,他的小說作品也極具影視化效果,因而翻拍他的作品,刪改都算是較少的,一般刪掉沒拍的也會通過像臺詞的講述這樣的表現手法去呈現出來。像古龍和梁羽生兩位大家的作品,很多都是被刪改得面目全非,畢竟有些小說情節就像詩詞的意境,是拍不出來的。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這裡面涉及到文學語言和影視語言的一個語言差異的問題。


改編也好,翻拍也好,是文學作品在前,經典影視在前,也就意味著大部分觀眾,對於作品大概的劇情是已經瞭解了的。書中主人公是誰,男主是誰女主是誰,他們大概的故事梗概,觀眾都是很熟悉了的。哪些橋段精彩,哪些橋段只是次要人物鋪墊,觀眾都瞭然於胸。

《倚天屠龍記》的主角是張無忌和四美,郭襄只是引子,只是鋪墊。如果前面幾集要拍郭襄、拍張君寶、再拍張翠山,那可能十集過去了,張無忌還沒出來。這對觀眾是一個耐心的考驗,畢竟你不能一直吃冷菜不給上主菜啊?對吧。


從製片投資方來說,你花了最多的錢請了男主角女主角,(雖然張翠山基本上可以和張無忌同一個男演員),當然是希望這筆投資片酬能夠換回利益最大化。假設總共50集,有10集都是沒有男主角的,然後等他長大碰到趙敏周芷若小昭出場,又10集過去了……這筆生意不划算啊,對吧。


那為什麼金庸小說可以這樣寫呢?你看《天龍八部》快一半了男主蕭峰虛竹才出現,《笑傲江湖》女主任盈盈半本書了才以婆婆的身份出現,《倚天屠龍記》趙敏、成年周芷若都是很晚才出現。這就是一個問題。


金庸寫小說的時候,因為誰也沒讀過故事大綱,誰也不知道誰是主角,就像看《射鵰英雄傳》我還以為丘處機是大男主呢。始終是有懸念的,環環相扣,精彩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一點點引出男主。同樣,《笑傲江湖》大家都以為林平之才是主角呢。


書就可以慢慢寫,但是影視沒辦法這樣拍。所以央視許晴李亞鵬版的《笑傲江湖》,第一集就讓聖姑出場了,你總不能讓許晴戲份就幾集吧?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文學語言可以用文學的美來吸引人。哪怕你知道郭襄、張君寶不是倚天屠龍記的主角,但是讀金庸的文字,描寫打鬥、故事情節,我們都會讀得津津有味。但是拍成影視作品,製片不會花大錢請一個女明星來演不重要的郭襄(除非黃衫女子那樣有劉詩詩這樣的客串),觀眾基本上就會盼著這段劇情快進快進。


本質上,還是文學和影視語言的問題。畢竟,用旁白交代,比花錢拍好幾集還是省事多了。而且觀眾基本上熟悉這個背景,即使不拍,也不會影響故事的完整性。


一個表叔


這個問題可以先看看原著。大部分的武俠小說都是講述一代人的故事,當然有的會講述兩代人的故事,比如《射鵰英雄傳》,而《倚天屠龍記》十分另類,它講述了三代人的故事,這在武俠小說裡是很罕見的。

三代人的故事是如何分佈的呢,《倚天屠龍記》三聯版一共四十章,其中前兩章講郭襄張三丰,後面八章是張翠山殷素素,接下來五章是講張無忌小時候,到後面才開始講成年張無忌的故事,而女主角趙敏出場已經二十三章了,整部作品已經過了一大半。很顯然,這部作品主要故事講得還是張無忌,前兩章講述的是少年郭襄和少年張三丰的故事,與主角張無忌已經相差了七八十年,可以說幾乎對張無忌後面的故事沒什麼直接影響。前面兩章其實主要是交代武當派、峨眉派的由來,如果拍成電視劇,完全一句話就可以交代。因為在中間還有張無忌父母的故事,如果從張三丰郭襄開始拍起,這個節奏脫得就有些太長了,不知道有多少觀眾願意這樣等下去。

實際上在拍電視的時候,不同版本都做了不同的處理,比如說早期馬景濤版本,就把張翠山殷素素的故事放大了,在書上這部分佔據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而電視裡呢,五十集的電視劇有十四集是講他們的,還特別突出了楊逍紀曉芙的愛情,整個篇幅四分之一還多。到了蘇有朋版本里呢,四十集的電視劇有五集是講張翠山殷素素的,大概只有八分之一的篇幅,又比原著中要短一些。不同的處理其實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就好像馬景濤版本里,很多人對於楊逍這個角色津津樂道,不僅是因為演員比較有型,估計跟他佔得篇幅較多也有關係。



其實如果真的要拍張三丰和郭襄的年輕時期,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這樣會顯得比較突兀,比如說拿出兩集拍他們,結果到了下一集就是張三丰變成一個老頭子,郭襄已經過世多年,這樣觀眾看起來也會覺得十分懵逼。實際上,年輕的張三丰和郭襄的故事完全可以獨立出來,自成一套,比如說以前有個電視劇,叫做《金毛獅王》。這個就是把謝遜的故事單挑出來,金毛獅王在倚天裡面是張無忌義父,是明教法王,是重要的線索人物,他的經歷也十分離奇,有些人覺得完全可以製作一個獨立的電視劇來演繹。張三丰郭襄的故事也可以參照這個來進行,成為一部獨立的影視劇。單獨拍張三丰的影視劇其實不少見,雖然那裡的張三丰跟金庸筆下的張三丰已經大不相同了,但是單獨拍郭襄的劇卻從來沒看到,倒是蠻遺憾的,也許跟金庸先生版權有關係?

現在古裝劇以宮廷玄幻為主,特別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大女主,裡面的女主往往從底層開始,一路打怪升級,有多名護花使者庇佑,最終達到人生巔峰。這樣的情節其實用在郭襄身上倒也是蠻相符的,畢竟在神鵰裡面,郭襄一出場,氣勢甚至直接蓋過了女主小龍女,可以說是天生做大女主的料。

只可惜,現在武俠劇已經不吃香了,不然的話,郭襄的故事真的可以好好演繹一番呢。


一覽眾河小


我覺得,這是因為編劇和主創人員認為沒必要拍!


對金庸先生和讀過原著的讀者來說,《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很明顯,就是延續著《神鵰俠侶》的脈絡來寫的。

這樣的話,就非常需要把武當派和峨嵋派的形成原因交待一下。因為前面兩部,也就是《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這兩個門派並沒有出現。而在這一部裡,卻成了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把整部“射鵰三部曲”捋順,必須把它們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

這也就是《倚天屠龍記》中第一章“天涯思君不可忘”中描述的主要內容。

郭襄尋找楊過未果,去少室山,偶然遇到何足道挑戰少林的情況。然後引出覺遠大師和張君寶,引出《九陽真經》,再經過一系列的衝突,覺遠大師圓寂,郭襄和張君寶兩人也分道揚鑣,最終分別開創了峨嵋派和武當派。

下面主角開始登場,開始了倚天屠龍的紛爭……

這樣,既能看出《倚天屠龍記》是和射鵰,神鵰一脈相承,是“射鵰三部曲”的終結篇。又能對武當,峨眉的來歷交待清楚,起承轉合很舒服。

但是,對於影視創作來說,更多的是把《倚天屠龍記》看作一部獨立的作品來對待。就是描繪江湖上圍繞“倚天劍”和“屠龍刀”發生的一些事情。

當然,這也有照顧沒看過原著的觀眾的成分在裡面。

因為對於沒看過原著,或者沒通讀過“射鵰三部曲”的觀眾而言,他們不需要非要知道《倚天屠龍記》前面的內容,以及其和“射鵰”,“神鵰”之間的聯繫,他們只需要知道《倚天屠龍記》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就行。

按照影視劇的情節設定,故事開始的時候,由少林,武當,峨眉以及明教等各個門派的構成的江湖體系已經確立。主角張無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不斷髮展壯大,與之產生各種矛盾的。

這樣不但清晰明瞭,而且自然流暢,很容易就搞懂這是講得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如果加上前面郭襄上少室山,以及何足道挑戰少林等情節,在非原著黨看來,反而顯得囉哩囉嗦,甚至不知所云。

這樣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為何要去做呢,影視創作者都是聰明人,不會去幹這種傻事。

所以,乾脆就省略掉,不拍了。

可是,如果有沒看過原著,而又非常執著的觀眾會問呢,問武當派怎麼來的,峨嵋派又是怎麼創立的這些問題,怎麼辦呢?

好辦,現在看來,每個人身邊都不會缺少金書的原著黨,他會迫不及待的給你解答這些事情的來龍去脈。


田獲三狐


說到《倚天屠龍記》我一下想到更多的是張無忌趙敏和周芷若,為啥?因為他們是主角,一部武學作品花心思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他們的不同作用,像郭襄在這部作品中本就是一個襯托。



劇組之所以沒有這樣做,無非就是兩個目的:

節約成本

對於劇組來說,成本絕對是非常重要的考慮點。電視劇不是公益表演,他們想的是如何賺錢,錢嘛!當然是越多越好,假如要把這一段拍清楚,肯定要花費更的時間和人力投入。並且演員不能選擇太差,畢竟作為一部戲的開篇,必須要能吸人眼球,一個好的開端如果要用畫面表達清楚,成本不低。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劇喜歡語音播報。



劇情需要

一部好的電視劇除了有一個好的觀賞性之外,若還能給觀眾一個想象空間或許會更好。而作為襯托的郭襄,劇中只需要稍稍提及就能達到如此效果。如果與此有關的每一個人物故事都全部拍清楚,那我們的主角可能也就涼了。金庸作品本身很多人物武功都有一定的關聯性,根本就扯不完。


結語

無論是現在劇組的角度還是觀眾的角度,如果把這一段加進去都有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郭女俠的故事已經可以單獨拍一部戲。比起題主問的問題,個人更加關心的是,為何沒有導演來拍一部關於郭襄的江湖故事。

END: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關注《沒長書》可欣賞更多精美圖文內容~

沒長書


為什麼每一版《倚天屠龍記》電視劇都不拍郭襄上少室山,何足道挑戰少林寺那一段?我認為主要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沒有必要,二是成本控制。

第一,完全沒有必要拍這一段。郭襄、何足道這一段情節的主要作用,在於它將《倚天屠龍記》和《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連接在一起,使三部小說成為一個體系,即“射鵰三部曲”。同時,引出《倚天屠龍記》中兩個重要的門派:武當和峨眉。張三丰創立武當,郭襄創立峨眉。如果拍電視劇的話,刪掉這一段內容,並不影響整個劇集的完整性。

第二,拍電視劇要控制成本。由於這一段情節與主線情節關係不大,不拍的話也不影響劇情的完整,拍的話反而麻煩多多。首先,郭襄作為《神鵰》中的重要人物,粉絲眾多。如果在選角、劇本改編時馬馬虎虎,一定會遭到惡評。如果拍得好了,不但成本增加,還會搶走一眾主角的風頭。權衡之下,還是不拍的好。

當然,作為觀眾,我們是希望把這一段情節拍出來的,畢竟何足道大戰西域三僧,以及何對郭襄的暗戀情愫,何足道在少林寺與張君寶的比武,都是非常精彩的情節,拍得好的話,一定很有看頭。

如果不拍的話,建議再拍《倚天》的時候,加上幾句旁白:八十餘年前,大俠郭靖之女持倚天劍,創立峨眉派;張君寶練習《九陽神功》有成,又見武當三峰矗立,改名張三丰,自創武功,立武當派。

因為上述兩方面原因,幾乎所有的《倚天屠龍記》電視劇都沒有拍郭襄與何足道這一段情節。


磊落故人


其實《倚天屠龍記》的老闆和新版檸檬看過很多遍,確實沒有發現,郭襄上少室山以及何足道挑戰少林寺那一段,想想也許是導演們偷懶了吧,為了能夠很好的超越經典,所以選擇老版的劇情進行翻拍。

檸檬記得86版《倚天屠龍記》是梁朝偉領銜主演的,只有那一版把所有的劇情有了一個完整的表達,但是劇情的鋪墊、描述,佔用了很多的劇集,之後的新版再也沒有提及這些事情,也許是因為導演感覺很麻煩,所以直接選擇忽略。

另外,對於那些小說原著,咱們來說看電視的同時,其實是在回憶原著當中的精彩,沒有看到這兩個片段,難免會有一些遺憾。而且電視劇當中把郭襄上少室山這一段給掐掉之後,總感覺沒有把武當派以及峨眉派的起源講清楚。

劇情突然之間就說到了下一個環節讓很多武俠迷感到不快,而且這一段當中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出現,想要真正的還原情節需要的面非常大,而且對於那些客串演員來說,要求也非常高。

後來翻拍的電視劇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整體為了取悅觀眾群體的觀看感覺,所以導演會選擇性的刪掉這一段,添加更多有趣味性的橋段,這樣做不僅僅能夠省經費,而且還能夠取悅觀眾。

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後來的《倚天屠龍記》,都沒有郭襄上少室山以及何足道挑戰少林寺那一段,因為導演考慮到的是投資成本以及趣味性,而不是原著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之後我們也沒能看到倚天屠龍刀的具體來源以及襄陽城失守那一段。


剁手屆的鄧紫棋


看了這麼多回答都沒說中關鍵點,其實就是新版看老版都沒拍,就一直偷懶省事了,我倒覺得拍出來無妨。

要說對這一段表現得比較完整的,就是86版梁朝偉的《倚天屠龍記》了,在這部電視劇裡面用了將近半集內容,插在張三丰回憶裡把這段故事表現了出來。而在此之後,也許是因為別的劇組偷懶,也許是因為拍攝起來太麻煩,都紛紛選擇略過了這一段落。

對於看過原著再看電視劇的人來說,實在是有些遺憾的。

客觀來說,如果是單純看電視劇,就算不拍出郭襄上少室山,也沒有多少影響。因為故事的主線並不在張三丰,而是他的徒孫張無忌。不過如果對於金庸的武俠迷來說,少拍了郭襄女俠這一段真的相當遺憾,因為相當於把張三丰的出身抹掉了,也沒有交代武當派和峨眉派的起源,實在是不夠完整。

我猜想他們之所以會略過這一段,應該是覺得麻煩。首先這一故事的場面並不小,這裡面有不少《神鵰俠侶》和《射鵰英雄傳》裡面的重要人物,以及少林寺裡的一眾高手,要想呈現這段畫面,請來的客串演員都要求很多。對於純粹是想讓觀眾看個張無忌的風流史的電視劇來說,省掉這一段的確是無關痛癢,還能省經費。

不過我還是希望之後有導演能夠把這一段完整呈現出來,甚至這一段故事都能拍成一部獨立的電影。這裡面不止有郭襄上少林寺,還有襄陽城失守、倚天屠龍刀的來源、峨眉派和武當派是如何創立的等等,精彩度絕不亞於倚天屠龍記裡面的故事。

關注頭條號“星途迷影”,看更多精彩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