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賢《千巖萬壑圖》

龔賢《千巖萬壑圖》

[清] 龔賢 千巖萬壑圖(局部)27.8×980cm 紙本墨筆 1673年 南京博物院藏

龔賢(1619~1689年),字半千,又字野逸,號半畝,又號柴丈人。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為金陵八家之首,又與程正揆、髡殘稱為金陵三大家。

龔賢《千巖萬壑圖》

[清] 龔賢 千巖萬壑圖(局部)27.8×980cm 紙本墨筆 1673年 南京博物院藏

龔賢《千巖萬壑》水墨手卷為南京博物院院藏,其以極為寧靜的心態、潔淨的筆墨,畫出了千巖競秀、萬壑爭流、雲蒸霞蔚、氣象萬千的江南山水氣象。見筆見墨,生機活躍,為考察龔賢繪畫思想不可多得的長幅手卷巨跡。此件作品作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適值作者54歲,為創作盛期時的作品。全圖縱27.8釐米,橫980釐米。畫面鈐有“錫蕃審定”、“是吾齋鑑藏印”、“於邗公讀畫記”、“泉唐姚玉衙鑑藏書畫”、“臣近源印”、“蘇莊主人鑑定”、“於氏子子孫孫永保之”等鑑藏印。

龔賢《千巖萬壑圖》

[清] 龔賢 千巖萬壑圖(局部)27.8×980cm 紙本墨筆 1673年 南京博物院藏

按照作者的構圖意象,全圖共分兩部分。前部以山峰為主進行描繪,是全圖的高潮所在,後部分則以江水為主,收攏全篇。一實一虛,形成非常完整的手卷式構圖。

龔賢《千巖萬壑圖》

[清] 龔賢 千巖萬壑圖(局部)27.8×980cm 紙本墨筆 1673年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前部分以實境為主,大力渲染峰巒的偉岸,雨後景色變化的美麗。開篇對岸遠山微抹,遠方江水靜靜地流來,以江面的寧靜把觀者帶入畫面之中。在這一部分中,最讓觀者意縱神聳的是作者著意刻畫的千巖萬壑,山峰巒頭各具情態,或挺拔聳出、或欲語帶笑、或蹲伏側臥,或起立欲奔,或伸展顧盼。峰巒的輝光和明亮,如銀輝一般與霧氣的明亮互相掩映包容,形成一道道光帶緩行屈伸于山巒樹叢之中,若斷若連,若生若滅。古木叢林此起彼伏在峰巒間綿延不絕,凝聚著鬱郁之氣。山間流泉則細細垂下,沿山谷匯成清澈的溪流。屋舍、寺塔點綴于山峰、谷塢間。山嵐、煙靄出沒升騰,在曠野樹叢山谷間徐徐飄出。霧氣漸漸聚集,一切都靜悄無語,好象在潛躍著大自然的真魂。夏日午後的寧靜、冬日溫暖陽光照耀下的氣象、雨後空氣中的澄靜凝鍊、明月照耀裡的朦朧境象,都被作者收攏筆下,幻化為大自然變幻不定的複合境象。此部分佈景深遠遼闊,靜寂的氛圍透出蒼茫肅穆的深沉,氣厚力雄,給人內心以巨大的衝擊。

龔賢《千巖萬壑圖》

[清] 龔賢 千巖萬壑圖(局部)27.8×980cm 紙本墨筆 1673年 南京博物院藏

後部分則以大江為描繪的主體。畫面至此,江面廣闊,遠帆從江面緩緩而來,近處江岸停泊著數點漁舟,掩映在樹下葦叢中,再向左則是與右岸相對的巨大山峰,然後夾江之外又有坡岸山巒籠束,以作結尾,與前半部的千巖萬壑以作呼應。由於是虛境,同前一段的實境描繪相比,顯得清明寧靜,於寂靜優美的氛圍中含有舒暢開闊的愉悅。

龔賢《千巖萬壑圖》

[清] 龔賢 千巖萬壑圖(局部)27.8×980cm 紙本墨筆 1673年 南京博物院藏

縱觀全圖,作者特別注意橫向景物的展開,在構圖上注意遠境近境的聯絡映帶,既有大章法一放一收、一實一虛、一開一合的縱橫馳騁,也有在小範圍內虛實開合的變化,因而整體構圖顯得密而不亂,疏而不空,山川氣脈隔而不斷,既有空間的深遠,又有著視覺上的無窮變化。

龔賢《千巖萬壑圖》

[清] 龔賢 千巖萬壑圖(局部)27.8×980cm 紙本墨筆 1673年 南京博物院藏

作為一位遺民畫家,龔賢不可能忘卻前朝(以儒家思想作為精神支柱的士大夫階層,均是如此)。龔賢的山水畫常常總含有追懷和觀照的基調。《千巖萬壑圖卷》畫面中所呈現出的清淨無人、靜寂肅穆的境象,真實地映現了龔賢既清冷凝重而又熱烈深沉的內心世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