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外交的三大特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剛成立時的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到今天成為繁榮昌盛、國力雄厚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中國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鬥、努力拼搏的結果,同時也與中國外交70年來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根本利益,時刻維護國家良好發展環境,不斷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密不可分。深入總結中國外交70年的重要特點,對於在新時代推動外交事業不斷髮展,展示中國外交在世界舞臺上的堅定立場、鮮明形象和獨特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70年外交的三大特點

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的基石。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征程中,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理論和實踐進程中不變的主線。新中國伊始,中國政府制定實施了“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充分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基本內涵。例如,“另起爐灶”是和舊中國的外交徹底決裂,另行和外國建立全新的外交關係。近代以來,帝國主義通過侵略將中國打壓在國際社會最底層,舊中國外交無法做到獨立自主。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這一偉大歷史任務。新中國外交創立之初就要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外交的屈辱狀況,建立全新的獨立自主的外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新中國外交創造了“談判建交”這一新形式,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平等談判建立外交關係,這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和風骨。由此,獨立自主貫穿於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外交活動中,既為我們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也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開拓中國外交發展的新局面和新境界,獨立自主的外交特色更加突出、更趨完善。2015年4月,亞非國家領導人匯聚雅加達,共同紀念萬隆會議召開60週年。習近平主席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獨立地處理國家事務,自主地選擇國家發展道路,這是中國外交一以貫之的基本原則。從本質上看,中國外交堅持的獨立自主包含多重含義。首先,強調中國外交自身的獨立自主性,即中國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不受其他國家干涉;其次,表明中國尊重他國的獨立自主性,即中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再次,呼籲世界各國應互相尊重各自的獨立自主性,和平共處,反對以強欺弱,反對霸權主義。

和平發展

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新中國成立後,首先確立了和平外交路線,中國願在自主平等基礎上和各國發展和平友好關係。新中國成立第一年就和十幾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這是中國和平外交路線的生動體現。之後,雖然面臨帝國主義的封鎖,但中國沒有動搖執行和平外交路線的決心。為促進對外關係發展,1953年底,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經提出,便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新中國的和平形象與和平外交路線逐漸獲得廣泛認同。此後,中國外交得到快速發展。至1965年,約有40多個國家與中國正式建交,到1970年代,和西方大國建交的目標基本實現。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歷史經驗,展望未來前景,在1980年代中期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確定為中國對外政策的總方針和總原則。此後,中國一直貫徹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在這一原則指引下,中國對外關係堅持和平發展,決不走以軍事戰爭或武力威脅的發展道路,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目前,世界上已有170多個國家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我們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始終願意盡最大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2019年4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指出,“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才能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下堅實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和平的國際環境。因此,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我們在政策上是這樣規定的、制度上是這樣設計的、在實踐中更是這樣做的。同時,中國決不會為了和平發展而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國家不要指望中國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上也出現了“中國威脅論”等噪音。這既是一些人認知上的誤讀,也是根深蒂固的偏見。對西方國家汙衊抹黑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威脅論”,除了中國政府和各界人士進行有力駁斥和澄清,最有力的證明就是中國的國家行為和外交表現。在數十年外交成就面前,種種“中國威脅論”不攻自破。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的自信和自覺。

合作共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當今世界的潮流。“合作共贏”是世界各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功應對各種世界性問題的必由之路。在中國外交發展的偉大曆程中,合作共贏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最早制定的外交政策中就已經包含了對外合作的要素。當時中國表示,願意和世界上所有國家包括未建交的國家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經濟貿易合作關係。因此,合作共贏是中國外交的起點,也是中國外交的邏輯必然。20世紀50年代初,儘管面臨嚴密封鎖,但仍未阻擋中國開展對外經貿合作的步伐。在“平等互利”原則的指導下,中國外交及對外經濟合作發展更加迅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社會的深度互動與融合,轉化為更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共贏實踐,更加深刻地體現了我們一直堅持的合作共贏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豐富和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和實踐。2014年6月,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題為《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的講話,強調“要探討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弘揚這五項原則,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係,共同建設合作共贏的美好世界”。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強調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中指出,“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近年來,中國外交中合作共贏的特點更趨突出。2018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中強調,“面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中國堅持走開放融通、合作共贏之路”。此外,“合作共贏”也成為“上海精神”和“金磚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認同和支持。無論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不斷推進,還是新型國際關係和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始終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在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同時,推動實現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和進步。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人類交往更深入、更廣泛的基礎上,合作共贏日益成為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突出元素,不僅指引著中國外交的未來走向,而且引領著世界的發展潮流。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外交傳統的基礎上,在對外工作中進行了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創新。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帶領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促進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外交學院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特邀專家)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