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辦酒席人不到還會隨禮,為什麼現在有些人不來了禮也不到了?

風謎


在農村辦酒席相關隨禮的事情,通常在農村也被稱作為“鄰居禮”,一般隨禮不多,大家只是表示一下意思,也是為了促進鄰里關係的一種方法,雖然說錢不多,但通常居住在同一個村裡面的人,這個禮金還是會隨的。

至於說過去農村辦酒席人不到禮要到,現在有些人,人不來了禮也就沒有了,這種現象在村子裡面是有存在的,那也是因為現在的這個時代變化,讓更多的人離開了村子,走向了其他的地方,甚至與村子裡的人都很少有聯繫了,這一部分人,就目前來說,村子裡無論誰家辦不辦酒席,似乎都與他沒有什麼關係了,差不多就算是脫離了這個村莊。

農大的一位鄰居就是這樣的,這一家人原本就與村裡面很多人家關係不和睦,再後來兩個兒子相繼離開了家鄉,到其他城市去工作了,老兩口年齡大了,也投奔了兒子、女兒生活了,他們似乎就與村子裡脫離了關係,從來不與任何人家隨禮。


由於家庭的不幸,這個家裡面的老父親服毒自殺了,後來他的大兒子又出了交通事故,意外去世了,但是在他們辦理喪事的時候,又挨家挨戶到村裡進行了通知。村民們雖然對這樣的家人並無什麼好感,但是看在曾經鄰居的份上,也都照樣給他家隨了鄰居禮,但是今後誰也不會指望著能把這個禮收回來了。

這種人不到禮也不到的情況,多是現在人們工作生活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有不少人離開了村莊,如果家裡還有親人的,就會委託親人幫助他們隨個鄰居禮,如果家裡已經沒有了親人,村裡面有辦酒席的事情,他們在外地也根本就不知情,或者說有的人家根本就不想再回老家了,於是就斷了這個鄰居禮。


在過去的農村之所以沒有這種現象,也是因為當年的農民很少有外出的情況,大家同在一個村裡面生活,哪一家有點什麼事情,全村人都會知道的,於是不管是人到或者是人沒到,這樣的禮都會隨的,說白了,還是現在時代不同了,人們在生活當中,大部分都在忙自己的工作和其他事業,對村裡的一些事情壓根就不知道了,所以也就不隨禮了。


農大知事


以前和現在是跨時代的精神分割,以前的農民朋友大家一門心思的種地,互相之間在田間地頭都能交流農田的科學知識,高興了鬧個笑話說個黃段子博得大家哈哈一樂,大家既開心又熱鬧。農閒沒事的時候扯閒吹牛十多個人一玩就是半天,要是碰上誰家生日或小孩滿月,男女都是幫忙料理,那時候什麼廚師也沒有,誰家媳婦炒菜有味誰就是大廚,照樣指揮十多個男女挑水洗菜的忙個不亦樂乎,甚至鄉親們桌子凳子的都扛來了,有的碗筷也用籃子提來了,反正鄉親們七手八腳的能幫你弄的漂漂亮亮的,主家只管收份子錢吧。那時的人們是真的淳樸熱情,雖說份子錢只有拾元、貮拾的,但是人心是熱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打工潮的出現,先是個別的人在外出掙錢,手頭變的富裕一點了,一下子帶動了壯年勞力的打工熱情。這一下子使農村出現了人少衰敗的景象了,地荒和老者婦女變成了留守人員。從這個時候起中國的農民變成了半工半農了,有的全家離開了祖輩生活的農村,留下了年久失修的空宅,昔日的農民們從此失去了往日的擰聚力,人們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金錢欲的衝擊。


現在的農民家裡辦酒席,再也沒有昔日的風光和那種來自內心的熱情,誰家有事人們只當沒看見,想幫也幫不上了。而且現在的人經濟條件好了,可以請幫辦一條龍服務了,用品一應具全,鄉親們人來只管坐席喝酒,但是昔日的熟人不多了,生面孔的人反而增加了,當年的生產隊的人有搬走的,有打工未回的。有重情重義的人家請人帶禮,有的人直接就裝不知道,躲禮了甚至斷禮了。

要問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太多了,農村人很多人他們離開了老宅到新的環境又認識了更多的人,人們各奔東西,不在同一個居點,多在外少在家,是人情出現冷暖主要因素,這種情況還在延伸,而且還有大的趨勢,國家對新農村的建設還在加大,這種情況應該也是另類的新事物了。


星空攬夢


可以這麼說,一切向錢看,人情確變淡。生活越來越好,人情越來越淡,以前一個村莊上誰家修房,全村人都去邦忙,現在誰家修房要去打工,掙誰的錢。以前村裡誰家辦紅白喜事,全村人都送茶的,送柴的,邦助幹活的,當天確實來不了的就把情禮代來了,或事後親自上門補情禮,人情味十足,人都感覺是那麼親熱,現在不然,誰過紅白事,去這家吃喝也是對的,把菸酒肉菜多次往他家拿,人情禮金絕大多也10一20元,有些因忙於掙錢忙也不邦,禮也不還,這是現實。這個現狀很難變的,讓人心寒?


一生平安0522


在農村。一般辦酒席都是請親戚朋友。鄰居。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所以一般都會去參加。就算有特殊的原因。沒辦法親自去。也會跟主人家說明原因。順便也把禮金給隨了。這樣大家都會互相體諒的。還是好懷念。小時候農村辦酒席的情景。大碗喝酒?還有農村辦酒席的特色。好懷念以前辦酒席的八大碗呀。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家裡面特別窮,都沒有什麼肉吃。要是我們隊上有人辦酒席的話。我們都想去我們家兄弟姐妹三個。到我懂事的時候,我姐都已經出去打工了。就跟我弟弟兩個爸爸媽媽。我們那裡辦酒席一般都是去兩個。我媽媽都會說叫爸爸跟弟弟一起去。說實話我也很想去,就是我媽不讓我去。心裡面感覺好委屈呀,今天有肉吃都沒有我的份。現在我跟我弟開玩笑,我弟就會跟我說,哎姐那個時候我小不懂事嘛。好懷念我們的童年。


用戶袁容


謝謝!問的很現實。以前夲地紅白喜事主家人不請也會有多人上門光臨隨禮,但那時候禮金少,最高十元,最少五元。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發展,紅白喜事檔位也高。最高一百元,最少四五十元,所以主人家不請是不會上門光顧。如果主人家請是高興上門又勞客又隨禮。上次我家喜事你隨禮一百元,明年你家喜事我隨禮二百元,禮尚往來。


漫長人生丁先生


這個問題不只是在農村出現,在城市也有一樣問題,簡單談談個人看法:

一、禮金太重

以前隨禮50元或者100元都你能被看座上賓,現在這點錢拿不出手,越是偏遠地區禮金越重,500元或者1000元只能算是起步價,所以很多人乾脆不隨禮了,找個理由不去。

二、辦酒席名義太多,不堪重負

過去結婚要隨禮,生孩子過滿月要隨禮,老人去世要隨禮,喬遷新居也要隨禮。

而現在二婚也要隨,搬幾次家要隨幾次禮,孩子考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畢業都要隨禮,反正能想到的都要辦個酒席。

現在雖然生活好了,但是房貸車貸也多,孩子和老人都要養,就是想隨禮也是有心無力。

三、人情味淡了

以前辦酒席隨禮更多是為了熱鬧討個喜慶,現在更多是為了能撈多少回本。

平時大家都不怎麼聯繫,來往少了,感情也疏遠了。即使辦酒席為了討個喜慶,也沒人願意來捧場。

四、農村人越來越少

相較於城市,農村辦酒席更為普遍,但現在農村年輕人越來越少,大家都在外打工,路途太遠很多人回不去。有些人即便想回去,時間也來得急,但是路費太貴了,可能比隨禮錢都多。

當然,現在很多親戚朋友之間往少,如果不通知,有些事根本不知道。


民間那些事兒


以前農村人辦喜宴,人不到,禮也到,為何現今會有人不到,禮也不隨了?人事無絕對,凡事出必有因,而且多種多樣有不同。隨時間推移,人事也有變化,不會什麼依舊不變的,這變也正常。我們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更重親友鄰里情誼,有喜相賀成了習俗,不相賀人人之間情誼就淡化了,基於於這種心理,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鎮機關單位,有喜都相請相賀,那怕因工忙抽不時間去賀喜,為了不失禮,不失情誼關係,也會隨附人情禮物紅包表示,真是人情緊過債,緊過米。而今,時過境遷人變,大有不同了,真有的人不到,禮也不隨了,默不有聲有禮了,為何?

時代在變化,環境在變化,人事也在變化,過去重在大家庭,重倫理,現在家庭細化,重心更在錢,為錢可以於許多而不顧,住宅樓房化,親友鄰里情誼淡泊了許多,對許多都變得漠不關心了,更似乎看穿著透了,人情大過債的心態大大弱化了。

許多人無所不用其極,辦喜宴也辦得太濫了,結婚辦宴,遷新居辦宴,耋耄之年祝壽宴,還算正常,但生小孩滿月宴,上燈宴,入學宴,升學宴,生日宴,成人宴,訂婚宴,當兵宴,就職宴,外出宴,這宴那宴,一家一戶一年了人幾次宴,煩不煩,累不累?參宴者應接不暇,紅包從最初的一元兩元,到十元二十三十五十一百二百,還在漲,如此細算一年參宴開支就不少,普通平民百姓求財不易啊,太濫太排場太顯擺的索性就免了,人家多隨,你少隨了,相比之下不顯更無禮又失面子?所以,在現實面前,在種種心態思想影響作用下,有的人不但有意推辭參加不了,連那紅包也不再隨了,再不將情誼面子什麼的看得比金錢重了。





樹德漢碩


下面是本人的一些思考,當屬引玉之磚,歡迎各位條友參與討論。


一株吊蘭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個是現在辦酒席辦的太濫。本人出生於農村、成長於農村,工作於農村小城。近幾年濫辦、大辦酒席之風日盛,令人頓生多少煩惱。舉例如下:蓋房子上樑,要辦酒席;老人慶壽,要辦酒席;孩子考上大學,不論三本四本,要辦酒席;孩子當兵,要辦酒席。更有甚者,自己退休了,還要邀請過去的同事、親朋鄰居來祝賀自己辦酒席,等等。以至於有人開玩笑說,我兒子考上駕校,也得辦幾桌。雖是玩笑,但透漏出的確實對大辦、濫辦酒席的嘲諷。

為什麼大家這麼熱衷於濫辦、大辦酒席,無非是你辦事的時候我隨了禮;哪現在我也辦酒席,得把隨出去的禮給掙回來。如此一來,惡性循環。大家就在這樣的怪圈子裡面轉來轉去,其實到最後,誰都沒得到好處。大家心裡也明鏡似的,錢都讓飯店、超市賺去了。

一個是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情義確實淡漠了很多。過去,要窮大家都窮。但窮歸窮,可之間的情義很深厚。有一句話說得好,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幫個人場。記得一個堂兄結婚的時候,現在他的大孫女都出嫁了。老少鄰居前來幫忙辦事,那時候也有隨禮,家過的不好的就隨上五角一塊,好一點的家庭隨上五塊。可大家聚在一起的熱鬧勁是現在無法比的。辦事的主家也沒有因為誰隨禮隨的少看不起誰,給誰臉子看;也沒有因為誰歲的多,就多上一個菜。

看看現在,比你過的好些的,生怕你粘上他;比你過的差些的,也不想熱臉貼在你的冷屁股上,儘管你不是這樣的人,可人家會這樣想。長此下去,情義只能越來越淡漠,不會越來越濃厚。


不知大家同不同意我的說法?


一株吊蘭1


說到這結婚隨禮,最近我還真有一家喜酒要吃,只是她結婚的地點離我們這裡實在太遠了,所以我打算送上心意,禮金到了就好,人就不去了,估計人家也根本不在意我人到不到,只要禮金能到就行。大家都說以前農村辦酒席的時候,即使人不到親朋好友也會隨禮,可如今有的人,人不到禮也不到,這是為啥?



我想說這種人在生活當中還是比較少的,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覺得,既然人家給咱們發請帖,那肯定是覺得跟自己關係還不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因為個人原因無法到場參加婚禮,那也應該隨禮把心意送上,所以說禮不到人也不到的情況,還真是不太多見。

但就算出現了,也沒什麼好奇怪的。過去在農村辦酒席還是很便宜的,就算是現在在農村,辦酒席一桌也就400元錢左右,這一桌能坐10個人,算下來每個人的標準也就在40塊錢左右。所以去參加喜宴的人,一般都不會拿很多錢,記得去年我一個遠親哥哥結婚的時候,他們村的親戚都只給100塊錢的禮錢,可是現在物價漲了,隨禮再隨個100、 200的,根本就拿不出手了,即使不到場最少也得給個200塊錢吧。



二百塊錢其實不多,可是不多有的人也不隨,因為人家覺得跟你沒有熟到參加婚禮的份上,在農村結婚的時候都講究人越多越有面兒,所以有的喜主,甭管認識不認識的通通都叫上,總覺得叫了人家就不好意思不到場,即使不到場也會隨份子,這筆賬怎麼算怎麼合適。可現在的人沒那麼在意這些講究了,我覺得跟你不是特別熟,那我就不去參加婚禮,同時也不會隨禮。將來我自己家裡有喜事的時候也不叫你,這個誰也沒吃虧沒佔便宜。


想想也是這麼個事,結婚隨份子本來就是,感情好的就多隨一些,關係一般的,就沒必要請人家,不管到不到場,只要你叫了人家就要隨禮,好像在道德綁架一樣。


靈子


在農村,人們辦酒席一般是請些親戚、朋友參加的,也就是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人,所以一般都會去參加的,就算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沒得去參加,也會跟辦酒席的主家說下沒得空去,然後叫人幫忙隨禮,這樣大家都能互相體諒,沒什麼,那為什麼現在有這樣的現象:有些人不來了禮也不到了?其實這主要是跟親情淡化有關,下面具體說說:

鄉居小菜也在農村生活,記得以前的農村最熱鬧了,大家都在農村務農為生,每一戶家裡有老人有孩子,有成年人,平時大家互動多,經常串門,有需要幫忙的時候都很主動;而每當村裡有酒席,邀請去參加,大人們都會去的,而且還會帶上孩子們一起去,雖然就只給一個人的份子錢,算上孩子一起三四個人,但大家都很開心。

而現在不一樣了,農村裡很多人常年在外工作生活,在農村都沒呆幾天,平時跟村裡其他人聯繫也是很少的,一般就過年在家了,而過年回家了,一般去串門也是去關係比較親的親戚家或者朋友家。

平時長時間聯繫少甚至不聯繫,就算是同一個村的,辦酒席的時候突然請人去參加酒席,想必沒有多少人會願意去的吧?畢竟那麼久沒有聯繫了,你連辦酒席的那人的情況都不瞭解,更別說有什麼共同話題了,為什麼要去參加酒席呢,而且都沒什麼聯繫,跟個陌生人一樣,既然都沒有去參加酒席,也就不隨禮了,這很正常呢。

再說了,農村有些親戚親只是父母輩或者爺爺奶奶輩的親,而到了現在的年輕人這代,沒那麼親了,加上平時確實是沒什麼交流,突然被邀請參加酒席,人家又再外地上班,要人家特地請假回去參加酒席不太可能,不去也很正常呢。

而這樣的現象在農村並不少見,就像鄉居小菜在農村生活所看到的,一個男青年的爺爺跟村裡一個女青年的爺爺是親兄弟,兩位爺爺也親,而到父親那輩就是堂兄弟這樣了,關係又相對淡了些,到他這代感覺沒那麼親了,小時候倒是一起玩,讀書工作之後就沒什麼交流了,連手機號、微信號都沒有,後面那女青年嫁人,他家人邀請那個男青年參加,他在外地上班忙著,沒回來參加,也不隨禮,而男青年的爸媽在農村生活,他們都去吃酒席了。

總結:所以說,現在農村辦酒席有些人不來了禮也不到了,沒有什麼奇怪,畢竟吃酒席是要隨禮的,現在一般要隨禮三百塊錢一人,有些地方甚至五六百呢,而且一般被邀請參加的是關係比較好的親朋好友,關係淡的,平時都不怎麼聯繫,你卻去邀請人家參加,人家不參加也不隨禮很正常,你不能怪別人不參加,而是該好好反思自己,是不是在邀請誰參加酒席這個環節上沒考慮清楚,認為只要有點沾親帶故的,不管是遠親還是近親,都邀請了,讓人覺得你是為了要禮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