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为花中“四君子”指什么,“岁寒三友”指什么?

小不温柔


四君子和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是中国画重要的题材。


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他们分别是指:梅花、兰花、翠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四君子与岁寒三友,在中国应该是人人皆知吧,既然自己是学习国画的,就从国画的角度介绍一下四君子与岁寒三友

 “四君子”是国画创作中惯用的素材,以梅、兰、竹、菊寓意高贵品质和崇高品德,古往今来凡文人雅士都喜用“四君子”表现自己卓尔不凡的情趣或者作为品德的鉴戒。表现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的思想感情。

“松竹梅”岁寒三友早在北宋徽宗时期内府所藏的《宣和画谱》的解说中,就有关于花鸟画的记载:“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间。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到北宋末年,“松竹梅”的寓意是“岁寒而磊落”“见之于幽间”的岁寒三友,具有登高临远的意气,赋予节操美的意识形态。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

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

松,从战国时代起,因其常绿耐寒,而被世人神化了,带有宗教意识的“精神领域”方面的含义。儒教象征为“节操坚贞、不屈不挠”;道教寓意为“长生不老、饱经风霜”,故在墓地陵园和寺院山门两旁遍植乔松与古柏。松柏是中国代表文人士族的精神领域上的理想化的道德和节操的写照。

中国古代以松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可胜数。据《芥子园画传》树谱的画松法云:“松如端人正士,虽有潜虬之姿,以媚幽谷,然具一种耸峭之气,凛凛难犯。凡画松者,宜存此意于胸中,则笔下自有奇致”,又云:“马远松多作瘦硬如屈铁状。”

竹应该要多说一些,毕竟竹在国画中太有名,也更是因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更是可以说在中国家喻户晓。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四君子和岁寒三友入画,丰富了中国画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至今不衰。


红梅工笔佛画


“花中四君子”为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是松、竹、梅。说实话本来这个问题也算简单,大多数人也都知道,也没有什么回答的必要。但是看到这个问题后,感觉与本人有缘就认真回答一下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的四个姑姑,也就是我父亲的姐妹四人的名字就以梅兰竹菊四字各取其一而得名的,名字里分别有一个字是四君子之一的字。所以今天以诗词对联对这四君子与岁寒三友共五种植物的描写,来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被称为四君子和三友。


一.菊花

菊花是原产我国的名贵花卉之一,现在我国有三千多种。它以其幽贞高雅的神态号称“四雅”之一,又与梅、兰、竹同为“花中四君子”。

早在战国时期就被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赞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了晋朝更为大诗人陶潜所钟爱,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宁愿弃官不做,却甘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黄巢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描写菊花的作品,还有一首《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二.腊梅

腊梅因在腊月开花,花香似梅,故而得名。

数九寒天,朔风凛冽。百花俱凋,唯有腊梅迎霜斗雪,一树繁花,冻蕊尤香。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特别喜爱腊梅,古人用“金蓓锁春寒”,“一花香十里”来吟咏腊梅。

另外说一句,这个“岁寒三友”中的梅就指得是腊梅,它与“花中四君子”中的梅花是不一样的。腊梅在严冬开放,不属于梅属,只是与梅花花型香味相似才称为腊梅。


三.兰花

宋朝诗人苏轼《咏幽兰》:“本是王者香,托根在空谷。先春发丛花,鲜枝如新沐”。

《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四.竹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同时代诗人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五.松

陈毅元帅有一首著名的《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宋朝诗人吴芾也有一首《咏松》诗:“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今日若能增种植,会看百世长青阴”。



六.梅花

唐宋文人非常尊重梅花的品格,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友人陈亮也有四句梅花诗曰:“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上佳作品。



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如果各位还满意的话,请寒柏陇卧子。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文玩收藏、邮票知识、诗词对联、谜语谚语等方面,大家关注后可以看到我的其它文章、微头条与问答。

寒柏陇卧子


花中四君子出自明代黄池辑的《梅兰竹菊四谱》。

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具有傲霜凌寒的特征,一身傲骨,比喻高洁之士。

2、兰花:闻香喜识玉兰幽,兰花多生长于幽僻之处,色淡香清,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3、竹子:竹子经冬不凋,宁折不弯。寓意刚直、谦逊,不亢不卑,因此常被看作高雅之士的象征。

4、菊花:菊花不仅清香淡雅,而且是开于秋天,百花凋零以后,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艳,故历来被用来象征傲然不屈,与世无争的品格。

岁寒三友则是指松树,竹,梅花。都具有经冬不凋的特点。




寒江钓鱼


古人所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


赵先生110047856


古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

把"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

四君子:幽芳逸致,涤人秽肠,澄其神骨。

三友:经寒霜历严冬,万木调零,唯有松竹叶翠梅花抱雪。


大丰205065954


因为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菊花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艳,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所以常被寓为凌霜飘逸的世外隐士。

花中四君子介绍:

梅花、兰花、翠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为中国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是为高洁志士。

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 ,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韦海鲸1


花中四君子,梅兰荷萄。岁寒三友,松竹梅。均取清,香,不畏严寒之品德。诗人辈辈赞梅格。取其傲骨琤琤,迎雪而开,不畏严寒。兰花以独香为最,颂为王者之香。独处幽谷,不以无闻不香。荷花处污泥而不染,多誉廉洁,菊花秋天开放,晚节好。松树长青,誉为官长清,其挺立不阿,称为君孑树。竹子空心挺立,密集丛生,忏忏竞长,高峰亮节。梅花常与竹旁生,同在岁寒,像征友谊。


101528958629汪天寿


花国四使,

春兰,夏荷,秋菊,冬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三友松竹梅,

但这大多是文人附会,

现代很多人学的很垃圾,

梅寒,竹瘦,兰幽,菊残,

都是一些失意文人自我陶醉意淫,

梅花长的慢,树形矮小,中国人做成盆景,用来当做气候指示,

竹子吸水,可制扇,制笔,制席,制筷,

兰花敏感,脆弱,能把兰花养好,环境要求很高,

菊花防蚊虫,园中种菊不招蚊虫。


AUTUYT


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三种植物。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另外岁寒三友也是一个汉语成语,指松、竹、梅,经冬不衰。


紫元琴修


四君子是指梅、兰、菊、竹。梅花傲雪开放,品高芬芳,菊花开事,百花已败,青竹虚而有节。古人多以此比喻人格的高尚坚韧。岁寒三友,指松、竹、梅。都是在严寒冰雪中,亭亭玉立,无所畏惧。这就是人们成大事所需要的精神。所以,倍受诗人们的歌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