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红楼梦》中薛宝钗无情?她有值得喜欢的地方吗?

尊风说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在宝玉生日宴上参加“占花名”游戏时,曾经掣到牡丹花的签子,上面的签语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在很多人看来,这算是对宝钗的一个基本评价。

1.宝钗是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者,她骨子里确实是比较无情冷漠的。

薛家是皇商出身,商人重利,这被许多人看成是宝钗性情冷漠的家门渊源。姑且不论原因是否这样,宝钗在书中的形象是以端庄稳重著称的,看似理性平和的另一面,就是冷漠淡漠。

一般用来证明宝钗冷漠的例子有两个,一是金钏死后宝钗安慰王夫人时说的话,二是柳湘莲出家后宝钗的反应。

金钏受了王夫人的冤屈,跳井而死,不管宝钗是否知道真正的原因,总归是人命一条,一般人都会表示一下难过。但宝钗为了减轻王夫人的心理负担,就对王夫人说金钏是糊涂人,死了也不足惜。

这样的话,确实让人听着齿冷。

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就连薛姨妈都感概,连薛蟠都流泪,宝钗却不以为意,说这是他们命中注定的,随他们去吧。然后就一边劝薛姨妈不要伤感,一边提醒在她看来更重要的事,就是赶紧处理家中做生意的伙伴的酬金。

此外大大小小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滴翠亭偷听后“嫁祸”给黛玉、嘲笑认真学诗的香菱、搬离大观园时放了她最忠心的粉丝史湘云鸽子,等等。尤其是和面冷心热的黛玉对比,宝钗温和脾性下所掩藏的冷静无情并不难看出来。这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这里就不展开了。

2.宝钗的特点是“冷”和“稳”,待人接物中规中矩,无懈可击。

宝钗骨子虽然无情,面上却不会和谁过不去。相反,她总是以一副嘘寒问暖的友善面目出现,待人接物关怀备至,无懈可击。

用今天的话说,宝钗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虽然骨子里是利己者,但只要不和她发生冲突,宝钗的圆融精致还是会让接触她的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舒适。这也是宝钗为很多人所称道的地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会做人”。大家都知道这代表着一种表面功夫而已,但大家也都知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这样的表面功夫非常重要。甚至在很多人眼中,这种功夫是必不可少的。

3.宝钗身上究竟有没有值得喜欢的地方?那要看你的价值观取舍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就知道,宝钗的优点也就是她的缺点。其实,一般人都是这样,身上的特质是优点还是缺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宝钗有没有值得喜欢的地方,也是见仁见智,说到底就是人以类聚以群分。

如果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眼里揉不下沙子的人,一般来说是无法喜欢宝钗的。他们看重内心的热血,而宝钗内心是无情冷漠的。表面上越是友善,反而会越让这样的人觉得虚伪,无法接受。

如果是跟宝钗一样的现实主义者,那自然就不单单是喜欢了,还会感同身受,非常理解及认同宝钗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宝钗这样才算是忍辱负重识大体,才叫做成熟理性,值得效仿和尊重。

如果是一边承受着生活的苟且,一边向往着诗和远方的普通人呢,往往就首鼠两端,承认宝钗这样的人不可深交,但又愿意和宝钗这样的人来往。看似矛盾,其实往往是秉持着一个原则:不要产生利益冲突就行。只要没有利益冲突,谁不喜欢宝姐姐式的和颜悦色、笑语温言呢?总比林黛玉式的冷嘲热讽、一针见血要舒服啊。正如我一位前同事跟我说的,很多人都喜欢听假话而不喜欢听真话,因为真话不好听,而假话好听、舒服。不是分不清真假,而是对很多人来说,舒服不舒服,比真实不真实更重要。

正如鲁迅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想想羊村的羊会喜欢灰太狼吗?但从红太狼的角度来看就不同了。所以,喜不喜欢宝钗,就看你站什么位置来看。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薛宝钗有值得人喜欢的地方。

薛宝钗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一定是职场精英。她理智,冷静,从来不感情用事。



薛宝钗在大观园与姐妹们的交往,也不是小女孩的交朋友,而是以职场标准要求自己。因此我们只看到宝钗礼貌周到,看不到宝钗有任何情绪的变化。看不透宝钗的喜怒哀乐,因此会以为宝钗无情。

宝钗对母亲,对哥哥不能说无情。为了他们,她宁可牺牲自己去进宫,当然宝钗自己特喜欢进宫。



宝钗努力获得宝玉的好感,也是为了顺利嫁给宝玉。同时也是为了薛家能有贾家这个靠山。

与宝钗相反的是黛玉,黛玉的性格,许多人都清楚,许多人都知道黛玉的优点和缺点。很少有人知道宝钗的缺点。

宝钗就像现代职场人的微笑,职业的微笑要露出八颗牙齿。那些对你露出职业微笑的人,不能说她们无情,她们只是职业要求而已。



薛宝钗的花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说明薛宝钗即使无情,也是一个动人的女孩子。


润杨阆苑


一、家道中落导致她不得不现实

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是描写薛家境况的:


“......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可见薛家曾经的“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盛景已经开始在薛蟠的手上开始败落,薛蟠是位喜欢惹是生非的呆霸王,他没有办法承担起薛家的生意,只能仗着祖父的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要说当家才干薛家的薛宝钗才是个独当一面的人物,只可惜她是个女儿身,且年龄尚小未出阁,不方便抛头露面。她也只能在家里提点一下自己的哥哥该怎么做,以及自己在家中帮妈妈做点针线活,同时自己生活节俭一些来减轻些家里的负担。


从那时起,薛宝钗就已经认清了现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承担起拯救家族的责任。因而,她在待人处世方面通常都会小心翼翼,可以说她每走一步都是拯救家族希望的棋子。


二、生活不如意中长大的早熟女子

相比于黛玉的刁钻刻薄,宝钗却像是个没什么脾气的端庄淑女,她也有过幸福的童年,但长大后却要面临着家败的危机。只可惜她是个女儿身,不然以她的才干经营薛家肯定不会让其衰落的。偏偏她又恪守封建成规,她只能通过嫁人这条路来改变家族的命运。


她小小年纪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大观园里面的女孩子只有她对钱财和地位有明确的概念,懂得勤俭持家。她更是明白薛姨妈为何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因为她的夫家只有根基够深厚才能无条件地支持她的家族,使得薛家败落的命运进一步推迟。


三、无条件地放弃平等的概念,心甘情愿为了家族嫁给宝玉。

薛宝钗年纪轻轻就能理智地看待生活的沧桑,可见她是个很懂事且有担当的女孩子。一般这个年纪的女孩子都还是处在青春期的懵懂幻想中,可她已经可以把爱情当成解决生活难题的一道护身符了。她其实也挺苦的,黛玉的苦是来自于个性,她的苦是来自于现实的困扰。所以我们看到薛宝钗的时候,当了解到她的处境就一定会为她的懂事感到心疼。她虽然没有红楼众女子的青春活力,但她是个有肩膀的人,她的肩膀也使她不得不理智,不得不无情。


四、任是无情亦动人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罗隐的《牡丹花》,怡红夜宴中,宝钗抽到的花签便是“任是无情亦动 人”,她是艳冠群芳的花王牡丹花,海棠诗社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便是她精神追求的写照。


为了有所依傍,薛家母女二人甘愿充当“门客”,承欢贾母膝下,还得察言观色,生活极其无奈,薛宝钗为了自己的家族牺牲了不少。她看透了世间冷暖,看淡了世俗繁华,家中主事之人的颓废逼迫着她必须清醒,清醒地应对着眼下的重重困境,即便如此,她的风华绝貌也无法掩饰,依然如此动人。


薛宝钗是红楼中难得的清醒之人,红楼中的众多女子都是明知自己家族已经到达了山穷水尽也依然奢靡享受,也只有薛宝钗能够看清之后能够在豪门中实施节俭,在没落之时做日后之计。她是个坚强能干的女孩子,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下能够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坚守立场。从谈恋爱的角度讲,也许宝钗的确没有黛玉这般有吸引力,但是从婚姻的角度来讲,宝钗更让人觉得踏实,她是属于生活的,哪个男孩子娶了她,从过日子的角度讲都是一种福气。


卢森堡影视浅谈


首先,这是个好问题。

这关于对宝钗这个人物的评价和定位。

历来,读者对宝钗这个人物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比如在金钏的死、在尤三姐的死与柳湘莲出家的事情上,宝钗显得过于冷静与理智。连呆霸王薛蟠在听到尤三姐和柳湘莲的事情后都泪流满面,这就更显出宝钗的无情。

宝钗有值得喜欢的地方吗?

她在邢岫烟处于困境时出手相助,在宝玉挨打后也曾无意流露出娇羞怯怯的儿女之情,在黛玉无意中说出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词句时,她暗中教导黛玉要注意,在黛玉身体不好时,她每天给黛玉送燕窝。同时,宝钗还是一个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才女。这些都是宝钗值得称赞和让人喜欢的地方。

那么,什么原因造成了宝钗这样忽冷忽热,“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性格呢?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宝钗,作者在他们出场时都对他们的性格及形成原因作了概括性介绍,只不过介绍得非常隐晦。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样隐晦呢?因为这些人物的性格是由当时的社会,包括政治、文化、风俗等因素造成的。但是,由于文字狱的原因,作者并不敢”干涉时事“,因此只有采取比较隐晦的语言来作说明。

想真正理解宝玉,就必须理解”正邪两赋论“的含义;

想真正理解黛玉,就必须理解”不足之症“和”人参养荣丸“的含义;

想真正理解宝钗这个人物,就必须要正确理解第七回中出现的”热毒“和”冷香丸“的含义。



在《红楼梦》第七回中有这样一大段文字:

周瑞家的轻轻掀帘进去,只见王夫人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等语。周瑞家的不敢惊动,遂进里间来。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籫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见他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巧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字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这段文字,历来都没人解释得清楚,一直是众说纷纭。其实这就是对宝钗这个人的性格及其形成原因的介绍,那么这一大段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strong><strong><strong>其实,这段话是正确理解宝钗这个人物的关键和钥匙。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切事物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分成阴阳两类。

什么样的事物会被归为阳性呢?比如:夏天、白天、太阳、光明、热、善良、热情、高尚等等。阳性事物的特点是主动、积极,多为褒义;

被归为阴性的事物主要有:冬天、黑夜、月亮、黑暗、冷、凶恶、冷漠、卑鄙等等。阴性事物的特点是被动、消极,多为贬义。

宝钗天生的热毒,这个热,属于阳性事物,这实际上是说宝钗天性活泼、热情、善良、积极,并且具有人或者说女人该有的一切七情六欲。但女人如果具有这些品质和性格,是不符合当时封建礼教对女人的要求的。那时对女人的要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是不能有欲望的,更不能有情。因此宝钗先天的性格特点在那时的统治者眼里是“毒”。作者也不敢公开违逆,因此在‘热’后面再缀着个‘毒’字。‘热’表示作者对宝钗先天的美好品质的欣赏与赞美,后面放个‘毒’字就是为了掩人耳目。

明白了热毒的含义了,那么冷香丸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它实际上就是毒害和束缚妇女的那些封建礼教,比如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存天理灭人欲等等。这些封建礼教是扼杀人性、反人性的,因此作者给它冠了一个‘冷’字,这是贬义。但这些东西在封建统治者那里是香的,因此作者缀以‘香’字。

所以这个‘热毒’和‘冷香’,热和冷才是作者真实态度,毒和香就是迷惑人用的,麻痹统治者的。

知道了什么是冷香丸,那它的炮制方法也就基本明了了。

作者说:材料倒还有限,意思是材料无非就是儒家的那些东西,封建礼教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所以那四种白色的花估计也就是指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种花的花蕊意思是四书中最符合封建统治者思想的部分,把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部分给提炼出来。四个时令的雨、露、霜、雪,喻四个人,主要是这四个人,把儒家学说逐渐改造成了后来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统治要求的封建礼教。这四人是:董仲舒、程灏、程颐、朱熹。以四个时令当天的雨露霜雪的难得喻这四个人在封建统治者心目中的难得。异香异气的药引子喻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即这四个人配的“药”必须以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思想为前题。异香异气意思是不是真正的香气。要加蜂蜜和白糖,是说封建统治者对于自觉遵从封建礼教的女性会予以褒奖,以利于人们自觉去遵行。旧社会的贞洁牌坊就是这样的蜂蜜和白糖。放在旧瓷坛子里是说这些毒害人的封建礼教还是以儒家学说包装。最后要以十二分的黄柏服下。黄柏是比黄莲还要苦的东西,意思是按封建礼教的求去做,去压抑自己的天性,扼制自己的欲望,比吃黄莲还要痛苦。这应该就是这一大段的真实含义。

懂了这一段,就懂了宝钗。宝钗说自己病犯了时,(其实就是自己天性里热的、美好的部分占上风了),就服一丸冷香丸,(其实就是读一读关于封建礼教方面的书,来压制一下天性和欲望,使自己再一次符合封建礼教的要求)。宝钗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有的人说她好,说她乐于助人,说她有才华,其实这就是宝钗‘热’的一面。有人说她不好,说她有时候过分理智冷漠,这就是宝钗‘冷’的一面。宝钗的忽冷忽热是说明她天性的东西与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也在不停的斗争,但宝钗最终还是选择了主动服从封建礼教,这是宝玉后来与她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

热毒和冷香,也就是人欲和天理。热毒体现了作者对宝钗这个人物的欣赏,冷香是作者对她的否定和对她最后成为封建礼教的追随者的遗憾。其实这个热毒不仅仅是宝钗才有,哪个女子又没有呢?只是这个‘冷香丸’对她们的毒害程度不同而已。而这个冷香,是作者所痛恨和抨击的。

因此,作者所表达的是:宝钗的无情,是由封建礼教即"冷香丸“对女性的毒害与束缚造成的;宝钗的动人之处,让人喜欢的地方,是由她美好的天性即“热毒”造成的。

因此,正确理解”热毒“和”冷香丸“是正确理解宝钗这个人物的关键,也是正确认识那个封建社会的关键,也是能读懂《红楼梦》的关键。


枫林雨苑品红楼


我觉得咱们不能武断的说宝钗无情,应该理解为宝钗比较冷静、理智和现实。



宝钗是名门闺秀,其不仅长得容貌绝美,而且颇有才华,最关键的是,此女每临大事有静气,父亲死后,哥哥昏庸无能,宝钗以一己女儿身独挑薛府大梁,也因此造就了她理智现实的性格。

在薛家和自己这个天平上,宝钗的砝码始终压向在薛家这头,她不以一己之私而不顾薛府。进宫选秀,不管她本人意见如何,碍于封建社会大家庭和自家长辈,作为女儿也是她自己所不能拒绝的。



选秀不成,薛家又把目标指向宝玉,想要撮合“金玉良缘”。在男女婚姻上,古人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于宝钗一个无法决定自己人生的弱女子来说,谈不上什么无情吧!

再说,宝玉人长得帅,家世又好,而且性格温文尔雅,这样一个绝种好男人,试问哪个女孩儿不对他春心萌动呢?



这就有了她和黛玉对宝玉的明争暗抢。嫁给宝玉既是嫁给自己喜欢的人,又能满足家族联姻的需求,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当然要争取,即使放下高傲,不顾女儿家的羞涩也要去“抢”,这是关系到一生的幸福,含糊不得。

如果不能嫁给各方面看起来条件都不错而且知根知底的宝玉,那最终还是被当做家族的牺牲品嫁给不知道哪个阿猫阿狗,甚至糟老头子都有可能。这也是宝钗顾及自身不顾一切抢夺宝玉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说宝钗无情,不管什么时候,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命运去奋力抗争都是值得称赞和敬佩的。



爱情可以有,但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宝钗在这方面就比黛玉做得好得多。她的理智和善解人意才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正确的处世之道。一味的娇蛮任性,不顾世俗的我行我素,在真正平常平淡的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只是理想化的生活。而理智的思考,冷静的处理,善解人意的温柔,这才是真实平凡的人生。

综上所述,我认为宝钗的无情其实是她的理智、冷静和现实的反映。至于宝钗值得喜欢的地方,那就是她精明强干的管理能力,善解人意的温柔,才华横溢的聪慧,当然还有她那绝世倾城的容颜!



(欢迎点击关注墨鱼轩书画,阅读欣赏更多文史典故)


墨鱼轩书画


宝钗是个极力压抑自己个性的女孩,所谓无情也有很多无奈的成分。

失去父亲

一个家失去顶梁柱是很可怕的,失去父亲让薛家从此开始走下坡路。没有了朋友圈人脉的维系,单凭祖上情分在户部挂个虚职领些钱粮。这怎么能是长久之计,家中无顶力的人,生意也不会做大,不过是平淡维持。

家庭变故让人早熟,尤其是懂事的孩子。可怜宝钗的少年期便一笔带过,提前进入“死鱼眼睛”的状态。

兄长不争气

宝钗有个兄长还是出了名的“薛大傻子”“呆霸王”,一出场就抢夺丫头闹出人命,再后来欺男霸女被柳湘莲痛欧。可以说,在京圈薛蟠有多出名,宝钗的声望就会有多坏。

商人家世、无父亲人脉、兄长连累,这些宝钗身上去不掉的三座大山,让宝钗在择婿这事儿选择范围比较小。豪门圈子联姻讲究门当户对,政治上互相成就,无依无傍的薛家此时倍感孤寂。

进宫待选的事后来不了了之,难说不是这些事的原因。不过,后来金玉良缘平地起,薛姨妈抓紧了贾府这最后一根稻草。

家门不幸,没有能主事的人。于是,宝钗那些不爱的花儿粉儿连同她少年的梦统统锁进了箱子,终日半新不旧的衣裳,雪洞一般的屋子,不再追求生活安逸。明明自己过生日,却把委屈埋在心里只点甜软的吃食和热闹的戏文。于是宝钗的青春期提前结束了,她不得不作为一个成年人去可权衡去周全,这是处处为人考虑事事考虑周全,显得分外成熟的原因。

宝钗是比较理性的,绝非无情。

宝玉被打,宝钗在宝玉面前也小露娇羞。回家后哥哥提起金玉的事,说宝钗偏袒宝玉,宝钗也是急得哭了一夜。

说宝钗的无情主要有两件事,一金钏跳井,二柳湘莲出家。

金钏跳井的事,宝钗从园子里听说看到王夫人和宝玉的情形已猜得几分。出于阶级地位的限制,金钏之死不过只是死个丫头,王夫人送钱送物大大发送金钏,在道义上已仁至义尽。包括宝钗对王夫人的维护也没有问题。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衡量她们。亲姨妈正因为丫头死去伤心,难道不去安慰姨妈倒为了猫儿狗儿一样的下人去争辩什么吗?

柳湘链出家后,薛蟠哭了几回还带人四处寻找,宝钗却劝哥哥请伙计们吃个饭,大家出门一二年辛苦一场。这件事上,宝钗一来与柳湘莲没什么感情,她体会不到哥哥的伤心。二来 哥哥四处找人,妈妈连带操心着急,对这样一个没有血缘的人也算仁至义尽了。生活还得继续,不能陷在悲痛中出不来。

宝钗身上有很多值得人喜欢的地方,

博览群书,知识面比较宽。

无论和哪个姐妹都有话题聊,都能成为话题中心。

能力超群。

探春理家时,宝钗也贡献很大。承包大观园是宝钗把探春的畅想从一个想法落实到实际。

为他人着想。

人缘比较好。

如果不是背负家族负累,宝钗不必活得这样累,会是一个完美的姑娘。


红迷轻罗小扇


红楼梦到底写的什么?贾府是谁家?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真相就在第十二回,脂砚斋说了两句颠覆性的话,彻底颠覆了对红楼梦是风月小说的定性。也彻底让什么江宁曹事,像皇帝的新装般裸奔了!脂砚斋说的第一句是:“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脂砚斋说的第二句是:“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第三回:“自上了轿..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宁国府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荣国府是三个大门,还都是皇帝下旨建造的,而且宁国府和荣国府是挨着的,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就是故宫也!

第一回:写到甄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甲戌侧批: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甄士隐只是一个本地的望族,而贾府则是天下望族!试问谁家敢称是“天下望族”?那就再也明白不过了,分明是大清皇家!

脂砚斋用了“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谁人识得此句?”、“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记之”等语句,赤裸裸地揭露“风月情浓”仅仅是红楼梦表面的假象,实际上红楼梦还有背面的故事。也就是说红楼梦是双面镜。而且它的背面才是真相,才是作者为什么哭成此书的原因。

恐怕很少人知道红楼梦其实是用两条线写的。一条叫明线,一条叫暗线。明线就叫“假语存”;大旨谈情!暗线就叫“真事隐”。刀光剑影,皇权之争!这个在开篇的序言,就已交代得一清二楚。明白什么叫“满纸荒唐言”。作者还特别强调:“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大活人,为什么会装在宝盒里呢?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根本就不是人,是皇家宝玺的化身!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两枚册立皇太子和皇帝登基大印,宣告了爱新觉罗的子孙觊觎宝玺,争夺帝位的序幕。只要拥有了这两枚大印,贾雨村就可以高坐在龙椅上,令“人间万姓仰头看”!所以这才是真相。

薛宝钗实际上也是“皇帝大印”的化身。她的名字“钗”乃金属之物,表明薛宝钗是一枚黄金大印。她实际上是乾隆帝手里的“大清嗣天子宝”的化身。是册封皇太子的大印。因为贾宝玉(胤礽)是太子,而薛宝钗正是册封皇太子的大印。所以他们之间是有“姻缘”的。最后贾宝玉为什么要离开薛宝钗?也是命中注定!因为贾宝玉的前世神瑛是“补天石”,它和道僧在第一回有约定,茫茫大士曾说:“……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所以神瑛在大清皇宫里游历了一番后,重新变回当初的那块补天石。

薛宝钗原型:慧贤皇贵妃,父亲高斌,是皇商。雍正十年调任两淮盐运使,同时署理江宁织造。高士晶莹雪:高氏经营雪(盐)和丰年好大雪(盐),互相映射!脂砚斋说金钏和薛宝钗互相映射,妙!薛宝钗原型最终跳井自尽!

金钏死之前,曾对宝玉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原来“簪”,对应“钗”也。金簪,对应佩戴金锁的宝钗也。在红楼梦薛宝钗“金簪雪里埋”的判词里,作者早就用“金簪”来暗射“宝钗”了。那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这句话,便是说:“薛宝钗掉在井里头……”。薛宝钗是跳井自杀的!

红楼梦三大铁证,分别是乾隆的“清二十五宝”和大观园就是“圆明园”、“乾隆儿子的名字”三大完整证据链。“只有真金才是不怕火的”!红楼梦作者是康熙之孙!胤禵之子:爱新觉罗·弘暟!1759年1月28日 乾隆23年戊寅12月30辰时(死于壬午除夕),红楼梦作者弘暟泪尽逝世,终年52岁。乾隆亲堂兄!







伯仲679688


1、不觉得薛宝钗无情,只是比较理智,比较可惜的是她是女人,如果在现代社会就是女强人级别的存在。


2、说她无情是因为她最后没有和贾宝玉在一起吗?坦白说,贾宝玉就一个二世祖,除了家世显赫,其它看不出和现在的富N代和官N代有什么区别。薛宝钗和贾的婚姻明显是家族联姻,政治婚姻利益的考量大于感情的考量。贾家被抄,利益是完全没有了,而感情方面,无论是薛宝钗和贾宝玉对彼此的感情都不会太深,而且我个人觉得以薛宝钗的能力应该是看不起贾宝玉的吧,现实一点来说,薛宝钗离开贾宝玉可以过得更好。



3、薛宝钗是名门出生,标准的大家闺秀,而且还是有主母潜力的女人。象贾家这样的世家大族,不说外间官场上的应对,府里的生活安排也差不多类似一家大型的公司。主母可不是随便什么女人都能当的,首先身份得压得住府内的众人,贾家这类家族,只要是主房夫人,哪个不是出身名门显要,没点身份,没人会听你的安排。贾母这类的可以看成是公司董事长,王熙凤类似于执行总栽,官场上的迎来送往,各种打点孝敬,府内各房的生活安排,奴仆调派安排和各种杂七杂八的纷争调解,能把这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又令祖宗们满意,可不是一般女人能做得到的。红楼梦里的女人挺历害,比如王熙凤和可以接王熙凤班的薛宝钗,可惜两个女人的丈夫都是抬不起的阿斗,就算贾家没被抄家,没落也是迟早的。

再说贾宝玉和林黛玉,不去研究林黛玉的真实身份到底比不比薛宝钗高贵,就个人来看,贾和林是比较象的一类人,所谓物以类聚,二个人都属于二世祖,一个只知风花雪月,一个动不动就感伤春秋。所以贾宝玉不喜欢薛宝钗可以理解,薛宝钗比他强得多,普通男人不喜欢更有能力的女人很正常,而林黛玉显然比本就无能的贾宝玉更弱,同类更容易有相同话题。林黛玉做妾还是挺和适的,做主母只会让府内鸡飞狗跳,乱成麻,但做妾只管你的风花雪月,就算有点小心机小毛病反正也翻不起什么浪,无伤大雅。不过,林的出身应该也不情愿做妾。

薛宝钗和贾宝玉成亲,以薛宝钗的手段和更多的有利条件很有可能会替代王熙凤成为贾府府内实际的管理者。

王熙凤和薛宝钗出身差不多,都属四大家族之一;在府内有贾母和宝玉母亲的另眼相看;但如果成为宝玉的妻子,以老祖宗对贾宝玉的宠爱加上薛宝钗的人际手腕,对薛宝钗的另眼相待那是肯定的,而宝玉母亲对自己的媳妇与妯娌的媳妇哪个亲还用说吗,更何况贾宝玉的母还是薛宝钗的姨母;介于这二条,府内的这二尊大佛给薛宝钗强力支持只是时间问题 ;何况王熙凤虽然是长房孙媳,但和宝玉的无能比,贾链更加不受人待见,加上王熙凤那个生性好色无能的公公,薛宝钗的公公虽是二爷,但实际权力却在他身上。还有王熙凤最致命的弱点是没有儿子,只要薛宝钗生一个儿子,那一切就水到渠成。所以和宝玉成亲就是完美的选择,一个通往成功的台阶,所以薛宝钗盯着贾宝玉只是看他的身份并不在他这个人本身,至少功利大大多于感情。贾府没落她离开宝玉也很正常。薛宝钗如果能遇到和她相匹配的男人,不但可以助男人成功,自己的人生也能圆满,只可惜,他遇到的是贾宝玉,而且身在那个女人卑微的年代。薛宝钗属于那些有雄心壮志,不会儿女情长又理智的男人,贾宝玉实在是太LOW了点。


小鑫的农家小院


我认为不应该说宝钗无情。宝钗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与林黛玉并列第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曹雪芹笔下的宝钗是一个理想型的的封建正统淑女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这种性格源于她的生活环境。父亲早亡,长兄无能,寄人篱下。作为女子的她必须自立自强,保证家人的生活与地位,所以小小年纪的她,处事圆滑世故,中规中矩,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文章中薛宝钗的出场时,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为什么说无情呢?上面说过因为环境原因,薛宝钗处事圆滑世故,在大观园处处讨好不同的主子。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这样看来宝钗是冷漠的。

还有是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这样看来,相比于林黛玉的吸粉潜质,薛宝钗很难得到读者的喜爱。


但我认为,宝钗的无情却是为了突出她的有情。为了生存于复杂的贾府,她处处表现得令人满意,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宝钗资助湘云办了螃蟹宴。后来湘云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懂薛宝钗的人,自然不认她是无情的, 反倒是认为她是最孝顺,最会生活的人!你们觉得呢?


树苗妈妈


宝钗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掣到了一支签: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大概是说宝钗“无情”的由来,即使动人,到底无情,与黛玉感情至上的态度截然不同。

宝钗为什么会这么无情,有以下几种观点:

1、出身。商人重利轻别离,宝钗出身皇商家庭,商人逐利,自然凡事要考量利益深浅。出钱买螃蟹替湘云请客,让莺儿认宝玉小厮茗烟的母亲为干娘,不是有多喜欢湘云、茗烟母亲,而是她们对她有用,貌似平易近人很有情,实则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作为工具,可见其无情。

2、现状。薛父早死,薛蟠不成器,这是不争的事实,从一介皇商跻身四大家族,到现在日益衰落,薛宝钗作为他们这一支有见识有能力,“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的女子,自然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上慰慈母、下担家事的任务来,甚至于薛家的商铺,大多时候都是宝钗在管账,否则她不会对外面物价那么清楚。这样在选秀不成,长辈操作金玉良缘的背景下,宝钗即使对宝玉没有感情,也会自觉担起重任,接近宝玉(从宝钗劝说宝玉经济仕途可知宝钗喜欢的是能顶门立事的大丈夫,不是宝玉这种混迹脂粉队的富贵闲人),而且她也不会轻易把感情倾注在宝玉身上。

宝玉曾多次给宝钗没脸,比如说宝钗胖,在宝钗劝说时一甩袖走人,事后宝钗都会很快像个没事人,这一是说明宝钗情商高,二是更加印证了她对宝玉没有感情——没有一个恋爱中的女孩子不想被温柔以待的,除非她根本不爱他。

即使这样,宝钗也有许多优秀之处,从能力上跟王熙凤不相上下,外貌上能与黛玉平分秋色,她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幸运都是找了贾宝玉这样一个另一半,最后貌似成功上位宝二奶奶,实则在情不投意不合中度过余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