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在之前兩篇關於中國馬車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中西方馬車起源和形態的基本情況。概括來說,中國馬車的文獻記載豐富,可是尚無對應年代的考古實物支持(文獻中為黃帝或奚仲造車,但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實物車輛已經是商代晚期的了);而且中國古車出土時就已經是較成熟的有輻條的雙輪車,而西方充足的考古資料(巖畫,圖畫,實物)中記載了車輛由簡至繁的演變過程;中西方馬車的基本形態比較接近,但系駕法有很大差異;也因此,學術界對中國馬車的起源有兩種主要的不同觀點:

本土說西來說。之後,在評論中看到了朋友們的討論以及關於中西方四輪車比較的疑問,本篇會進行更多的信息補充,希望能幫助大家進一步思考。

西方四輪車的發展

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車的圖象,是在一件位於中東地區的距今4500年餘(出土於伊拉克巴格達烏爾王朝陵墓中的木箱馬賽克拼接畫,又稱烏爾軍旗)的藝術品上發現的,可以看出這是一輛原始的四輪運兵戰車。隨後,西方四輪車經歷了由實心車輪到輻條車輪的過程,並逐漸發展出兩輪車。相比於四輪車,兩輪車載重量小,穩定性弱,車廂空間小,但最大的優勢是靈活,可自由轉向。

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烏爾軍旗”上的四輪戰車,牽拉車輛的很可能是驢子

如果四輪車能夠轉向,魚和熊掌不就可以兼得了嗎?聰明的凱爾特人至遲於公元前一世紀發明了四輪車轉向裝置,甚至還發明瞭車輛懸掛裝置,以減小行走時車廂的震動。

這種可轉向的四輪車的基本結構如圖所示。

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凱爾特人的四輪車,以及車輪車軸的基本結構

前兩個車輪和後兩個車輪各自由獨立,通過車軸串聯,但前部通過可旋轉的樞軸與後部連接在一起,相當於把兩個雙輪車連在了一起,這樣一來,前後輪就都是相對自由的了,便於轉彎。凱爾特人的制車技術隨著他們的遷徙傳播至歐洲各地,後來羅馬帝國崛起,與凱爾特人發生民族融合,所以四輪車也順著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版圖擴張而到達了中亞地區。後來,轉向裝置也運用於車廂部分,形成了人們熟知的中世紀歐洲馬車形態。

中國四輪車的發展

中西方兩輪馬車的起源存在很多爭議,那四輪車呢?從已發現的巖畫資料中,可以看到中亞地區有四輪車也有兩輪車圖像,但中國新疆、內蒙地區只有兩輪車圖形,且車輛式樣也為殷周式,可見西方的四輪車並未傳入中國。那中國本土就沒有四輪車嗎?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最早的四輪車形文物是圓頂山秦公墓(陝西禮縣)出土的一件青銅四輪車模型,這是該墓區所出器物中最引人矚目、研究價值最高的一件。車輛主體為長方體盒狀,有蓋,蓋由中間縱向啟縫的兩扇合成。盒體下附帶軸的四輪,每輪輻條八根,車轂突出,車輪至今仍可轉動運行。盒身四側及蓋面,通體飾蟠虺紋,並有鳥飾和熊形紐。

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相似的文物還有山西聞喜晉國墓出土的刖人守囿青銅車(西周時期),它和禮縣秦墓出土的青銅車非常類似,但有兩大四小六個輪子。之所以命名為“刖人守囿”,是在這件器物上我們可以看到近20種不同動物的形象和一個受了刖刑的人,與《周禮》中“刖者使守囿”( 受到鋸足刑罰的人,讓他守著動物苑囿的門)的說法吻合。但這兩件器物車輛結構較原始,工藝繁複精美,與西方截然不同,不似用於日常,更像用於特殊場合的禮器,或者純粹就是一件貴族手中的玩物而已。(學界有觀點認為這是送葬的挽車,但尚未達成一致。)

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刖人守囿青銅車及局部

那麼,用於日常的中國四輪車是什麼樣?

  • 兵車 轒轀fénwēn

《孫子.謀攻》:“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杜牧注:“轒轀,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以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今所謂‘木驢’是也。”就是攻城用的一種特殊戰車,其頂上和兩側皆有用木頭和生牛皮構成的堅固屏蔽,以保護攻城士卒不為弓箭和滾木檑石所傷,沒有轉向系統。

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武經總要》中的轒轀車

  • 運輸車 太平車

這種車身四周木板被鐵鉚和木楔固定,兩邊的車幫是雙木條,雙幫的縱底木之間卡著車輪的鐵質橫軸。太平車車速很慢,但行進十分平穩。另外,它還具有載重量大的特點,非常適宜於在地勢平坦的地區短途運輸大批量的東西。不過太平車由於車體特別笨重以及四輪無法轉向的問題,如遇大彎,就需要人在車尾用力往轉向反方向搬動,很是麻煩。儘管如此,它曾長期作為一種重要運輸工具,直至上個世紀70年代末,農村生產隊裡還不斷使用。

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總而言之,中國四輪車一直沒有轉向功能,也沒有懸掛裝置,並且形態與西方截然不同。

為什麼中西方的四輪車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有人說因為中國地形複雜不像歐洲以平原為主,四輪車行駛不便。但中國關中、河南、河北和江淮之間都有足夠的平原,斷不至於連一輛車也跑不起來;也有人說因為中國馬匹數量質量都不如西方,用兩輪車更省馬。但在漢代、唐代、元代和清代,很多時候都是不缺馬匹的。

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在這個問題上,筆者個人更傾向於文化和意識的不同。具體來說,西方的四輪車主要運人,考慮到舒適度等,需要不斷改良工藝讓四輪馬車更好的服務於人;中國的四輪車主要運貨,考慮的是載重量和平穩性,沒有改良的強動機。此外,中國的車輛使用和禮是息息相關的,最高級的車就是雙輪戰車和禮車,誰會越禮去製作更復雜更大的四輪車?即使到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英帝國第一次派使團訪問中國,英國使臣帶給乾隆皇帝的禮物就是一輛精美的四輪馬車,皇帝的位置不但在後排,還低於駕車人的座位,而這種“大不敬”的設計讓大臣們甚至不敢讓皇帝知道就直接封存在了圓明園,可見中西方對馬車的關注點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基於現有材料,我認為中國的四輪車更有可能是本土原創,與西方馬車是完全不同的物種,並且朝著不同的方向不斷髮展,最終形成了差異巨大的結果。

車馬交馳往復來——再論中西方四輪車的演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