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卖2毛,超市卖2元,都抱怨不挣钱,蔬菜的利润到底去了哪里?

新大风歌


菜农卖2毛钱一斤,超市卖2元钱一斤,都抱怨不挣钱,是很现实的情况,。


由于小农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销售,农民没有定价权,即使菜价上涨也很难充分享受涨价带来的福利。一方面人工成本在上涨,另一方面农用物资持续涨价,利润被大幅摊薄。


蔬菜都是有损耗的,保存时间也短,这些都是成本。超市之所以把一些蔬菜定偏低的价格,更多是为了引流,吸引消费者来购物。虽然几种蔬菜没有利润甚至亏本,但是消费者进来之后总会买点别的,形成消费习惯后即使这次不买下次也会买,因此可以从其他商品上获得利润。


蔬菜的利润到底去了哪里,我们需要先确定整个流通环节:

果农--》采购商--》运输--》批发市场--》超市或其他零售场所


采购商收购蔬菜,就要请人采摘,装车,需要付出报酬,往外运输自然要加价,留出一定的利润。这部分利润是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大的时候增加采购,需求小的时候减少采购,不会大量压货,不受天气和产量影响,还可以随时调整价格,风险更多在农民身上。


运输环节涉及加油费用、高速费、车费,这部分主要是增加菜的成本,价格相对透明。


批发市场,批发商在接收到新鲜蔬菜后核算成本,加价批发出去。这里批发商还要支付场地租金,人员工资,税费,蔬菜的损耗也要计算进去,往往这个环节的批发价与最初采购价出现较大差异,利润也比较可观。


到了零售环节,同样有人员成本、场地租金、损耗、税费,比批发价又要高出一大截,一般都能高出30%-100%。


由于缺乏准确的数据,难以精准分析各个环节的利润占比,但是蔬菜的价格就是这样一步步涨起来的。蔬菜的利润主要还是集中在采购商、批发商、零售商这三个环节。


财智成功


这确实是个基本的经济问题。简单的聊一聊。

利润是销售价减去成本,所以,不赚钱就需要两端来分析才全面,同时,这是一个全产业链,是从最源头的生产一直到最终销售,这也需要考虑分析。

一是现在种菜的成本高,人工成本也好,各类农药种子等的投入也比以往更多,同时,蔬菜有周期性,往往是一段时间供不应求,然后接着大面积种植带来收获阶段供大于求,谷贱伤农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二是从种植者手中要经过批发运输这些环节,在批发商面前,种植户往往没有竞争力,面临低价收购的问题,自然农户的利润就薄。

三是从批发运输等环节到超市销售,这中间的环节都要算作成本,超市的成本自然也高,而在最终销售中,居民的购买力又是最重要的因素,当前居民购买水平也存在增长趋缓的问题,自然超市也得不到过多利润。

另外,从属性上讲,蔬菜也没有高附加值,一般只能薄利多销才有收入。


雨下青茶


这很简单,利润都被程序和包装给剥夺了,最终还是损害的是城市消费者。最让我担忧的是超市里的新鲜熟吃烂喝及瓜果蔬菜,表面看似干净新鲜,其实它是极不卫生的。把同种物品长期的放在同一货架上,有时候当天卖不掉,还得搁置放两三天,并且用塑料袋打包的严严实实,消费者购买上后能干净新鲜了吗?人们吃了这些污染食品后身体能健康了吗?为什么现在患病的人越来越多了?都是与吃有很大关系的,我们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呀!

却却与它相反的是农民种的菜自己出售,可谓是最新鲜且又很实惠的。以前,农民出来卖菜当天就要出售完的,市民们很愿意买他们水灵灵的带泥土的各种蔬菜,货好一点的多卖些钱,货不好的少卖点,反正有他们点利润就可以了,市民们很愿意听他们吆喝声"快来买、快来挑,东西不赖,价格还实惠“。祖祖辈辈一直流传至今的,的确如此。然而这一两年,城管禁严的特别厉害,农民们都不敢进城卖菜了,真让许多人很不理解。


大叔147409271


菜农伤不起,市民吃不起,菜价成为老百姓饭桌上看不懂的焦点问题。蔬菜地头便宜摊头贵主要原因在于流通环节成本高,众所周知,菜农→收购商→运输物流→批发商→超市(菜摊)→市民,这个完整的销售链中最无助的就是菜农如市民,菜农不对接市场只能依赖收购商,往往被收购商压价,市民吃菜是刚需但只能从市场上去购买,经常被卖菜商贩忽悠。

在蔬菜的流通环节中,成本的构成主要有中途损耗、运输成本和入场摊费。1、中途损耗很简单就是蔬菜不易保存,中转都需要租冷库,这些都要体现到最终零售价上。2、运输成本中除了人员工资和车辆折旧,过路费和汽油费是很大一块,跑长途运输的对名目繁杂的过路费都头疼的要命,汽油价格越来越高,一箱油半箱税,这些成本能让蔬菜价格窜高一大截。3、市场的摊位费和超市的入场费,也是菜贩子无力吐槽的一大块。前几年,物价飞涨,太原市政府为了平抑物价,实施过一段时间“惠民菜篮子”工程,一批获准的鲜菜厢式货车可以在居民区卖蔬菜,不用交各种费用,车上的蔬菜价格远远低于超市价格,只要本地大棚里有的蔬菜,价格能低30%以上,可想而知入场费也是价高的推手之一。


黄河视讯


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我们的流通领域成本太高。流通领域的成本包括物流成本、商品损耗、人工、房租、税收等。而以上这些项目近年来增长迅速。

从流通环节本身来讲,传统的农户/基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还是主要流通模式,占有市场份额的70%左右,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一定的成本费用加成,平均加成在30%左右,整个流程的损耗在30%左右,这也是为什么产地2毛超市2块的原因。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产地直采、直供模式基本上都是伪命题,量决定了价;腐败决定了交易成本。


经营思维与管理逻辑


菜农卖2毛,超市卖2元,都抱怨不挣钱,蔬菜的利润到底去了哪里呢?


对于这种疑问,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超市中售卖的蔬菜,从产地菜农手中一直到超市不知要经过多少个中间环节的费用付出和利益提取:1,批发商到产地收购蔬菜的利益提取;2,可能会找个产地代办代收商的利益提取;3,包装的费用付出;4,给蔬菜保鲜的费用付出;5,运输的费用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6,批发市场的进场费;7,也许还要经过二手批发商的加价二次批发;8,所有批发过程中的损耗;9,再经过小商小贩、蔬菜店或者超市等终端零售商的利益提取,还有在经营过程中的损耗付出。……


试想一下,本来是一种在产地菜农手中只卖几毛的蔬菜,最后送到超市以几块钱的价格卖给顾客,中间要经过那么多利益提取和费用付出,价格肯定会层层的往上涨;但是,因为这从几毛到几块之间的中间利润不是被某一个中间环节所获取的,而是被诸多环节所分享;而且在这些环节中反而是产地的菜农得到的利润最少,而超市经营蔬菜者所能得到的利润也并不多;所以他们都在抱怨不挣钱,因为这些利润大多数被用在了哪些中间环节里了!……


知足常乐1284922


去了流通环节!!!


杨宜勇随笔


菜农卖两毛,批发商去菜地收货要给经纪人一斤一毛到两毛,装车费加包装费一斤要两毛,距离近的地方拉到城市一斤运费两毛到三毛,远的话一斤五毛到一块钱。到了批发市场报费一斤要两毛,批发商安两毛钱利润,到了超市价格基本上合一快五六,卖两元一斤,消耗的蔬菜加上。基本就不赚钱。何况现在城市房租贵。


静座听风雨


关于生鲜农作物地头价特别便宜零售价特别高这个事情,很多人搞不明白为什么价差这么大,中间的利润到底去了哪里?我们来做一个整体的分析。


(一)人工成本太高。肯定有很多人是这么想的,自己家的产品自己家摘收就可以了,怎么可能有太高的人工成本。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想法。我们现有的蔬菜生鲜产品都是在大规模的种植,蔬菜的特性就是成熟度的时间很紧,这个菜熟了但是采摘的期限可能只有五六天左右,要不然这个菜就会老掉,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菜全部摘收完毕,就需要大量的人工,而这个时候到处都需要人工,现在的人工成本本来就不低,而内地的很多农业基地年轻人很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在家,老年人可能工价稍微低一点点,但是做事的效率较慢。就必须增加更多的人工,这样人力成本就会居高不下。


(二)物流成本也较高。蔬菜的装载量并不能太大,否则会容易损坏,而现在的运输成本是相当高的,汽车一路高速,虽然现在有蔬菜的绿色通道,但车损油费人工,还有上货卸货的人力成本,这样全部加起来成本是非常高的。在运输时碰到温度太高,蔬菜的损耗就会增加很多,最终这一切都要计入零售的成本当中。

(三)零售终端的损耗成本。有很多不懂这行生意的人以为这个成本很小,但这其实是损耗很大的一块,如果我们每天到生鲜超市去购物过的人就应该知道,消费者对于蔬菜的要求很高,不断的挑选不断的放弃,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造成生鲜的损耗,我们在超市就会经常看到不断的有蔬菜被扔掉,这一块的成本如果认证计算是非常之大的。

蔬菜的成本地头价并不会太高,除非遇到天气的原因减产,一般情况之下低头价都不会太高,到零售终端价格高是因为各类损耗加起来的原因,蔬菜的零售价格如果要降下去,就需要不断的建立完善的蔬菜供应链,加强种植基地的各项建设,最终按成本降低按消费者收益。


一周的秋


被中国的中石油油价和过路费及各种管理费收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