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萊西經驗”跟上時代步伐——改革先鋒周明金的堅守

讓“萊西經驗”跟上時代步伐——改革先鋒周明金的堅守

周明金(左一)在萊西市田間地頭調研。(資料圖片由黨員幹部之友雜誌社提供)

“雖然退休了,但我仍然熱愛農村工作。只要基層組織建設需要,我還能頂上!”作為山東省萊西市黨建研究會會長,近古稀之年的周明金談及當年參與“萊西經驗”實踐探索的經歷,眼睛裡閃爍著堅毅的目光。

1990年8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等五部委聯合在萊西市召開了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會議總結和推廣了萊西市(原萊西縣)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三配套”經驗,即以黨支部為核心搞好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強化整體功能;以村民自治為基礎搞好村級民主政治配套建設,啟動內部活力;以集體經濟為依託搞好社會化服務配套建設,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

2018年12月,周明金榮獲了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改革先鋒稱號。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唯一代表,30年前,他親歷了針對農村基層工作出現的村級組織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社會服務工作“三個不適應”,探索以黨支部為核心的“三配套”建設經驗的過程。發端於萊西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即“萊西經驗”,在全國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實踐創新的起點。30年後,萊西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著新的矛盾與挑戰。新時代,周明金牢記初心使命,再探新路。

組織化程度不高怎麼辦?——將每個基層黨組織都建成堅強戰鬥堡壘

我們黨的力量來源於組織。如果一個村莊沒有一個好的組織,就失掉了黨的戰鬥力,必須把每個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鬥堡壘。

萊西是青島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70多萬戶籍人口中約有一半是農業人口,家庭收入主要靠農業種植。如今,周明金還是保持著老習慣,每到秋收季節總愛到村裡轉轉,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經常出現他的身影。一來問問收成,二來問問收益。“我們村年年種胡蘿蔔,菜販子要價高收益還行,可要價太低賣不出去,菜就爛在地裡了!”“人家種什麼掙錢,我也就跟著隨大流,到底市場需要啥,誰也不給指個方向!”2018年9月,在與老鄉們的閒聊中,周明金意識到:農民整體富裕了,但煩心事、為難事仍然不少。與此同時,一些基層黨組織能力出現明顯弱化,引領作用發揮不出來。

黨支部決不能成“擺設”,周明金急得團團轉,很快就把這個問題反映到了萊西市委書記莊增大那裡。“從2017年換屆時就發現不少黨組織軟弱渙散,暴露出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的黨支部存在宗族、派系紛爭等弊端,勢必要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徑依賴。”莊增大和前來“告狀”的老周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著。

為此,萊西市委專門開展了一次黨情民情大調研,老周也跟著跑前跑後幫忙找癥結。

問題是出在下邊,可根子還是在上面。“鄉鎮黨委是農村基層組織的‘領頭羊’,要抓就得從‘頭’抓!”老周的建言給了當地組織部門很大啟發。

2019年年初,萊西市探索以鎮為著力點、以村為操作點,打破村莊區域和產業壁壘,建立起一套“鎮黨委—村黨組織—網格黨支部(功能型黨支部)—黨員中心戶”組織體系,因地制宜設置功能型、網格型黨組織,把觸角延伸到農村工作的各個環節。

“我們社區的葡萄產業黨小組牽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帶著大家一塊種葡萄,銷路不用愁,還能賣個好價錢,今年已經淨掙了12萬多元。”2019年9月,合併5個原行政村成立的溝東新村黨支部葡萄種植戶張維安說。

不僅要搭好“巢”,還要能引來“鳳”。重新煥發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幹部也是關鍵因素。針對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後繼乏人的問題,當地組織部門將眼光放到了黨政群機關和事業單位幹部、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等特定群體上,通過開展黨組織書記遴選、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活動,給予待遇報酬、事業激勵等傾斜性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的高素質幹部主動紮根農村建設。今年又遴選了34名政治素質好、幹事熱情高的專職黨建工作者。

農村土地沒有人種怎麼辦?——把每個村民都吸引進來一塊幹

農民出身的老周深知這樣一個“老理兒”:人氣兒旺,村子才能旺。

那次黨情民情大調研,老周在挨家挨戶串門交談時發現,留守在家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力都願意往城市跑。估摸了一下,農村人口占比降低了近三分之二,宅基地空置率高達40%:萊西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增加吸引力,把村民留下來?”老周拋出的這個問題戳中了當地黨員幹部的痛處,一個個都愁眉緊鎖地思考解決方法。“市場經濟發展的根基是產權,農村經濟發展應該也是這麼個理兒,關鍵是土地產權問題。”周明金結合在當地國土資源部門瞭解的情況這樣分析道。

在對老周帶領的調研組取得的成果進行研究後,萊西市委迅速找準農村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緊接著,圍繞土地產權問題展開一系列改革,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宅基地倒下來的指標推向市場,等等,把更多村民組織起來闖市場,把農村經濟的“蛋糕”做大。

首先要找對“門路”,從形式上把村民聚起來,適當擴大行政村規模。今年3月份,組織部門牽頭開展村莊建制工作,在充分考慮村莊人文風俗、地理位置、產業佈局等因素的基礎上,重新調整村莊佈局和社區規模,簡單說就是“合村並居(社區)”。

院上鎮七岌村等4個村莊的試點效果明顯,村民戶代表與會率達到72.5%,贊成率達到97.5%。全面鋪開後,短短几個月時間,861個行政村撤併到142個,新設立社區村民委員會113個,平均參與率和同意率分別在80%、95%以上,村均人口規模從512人擴大到2803人。

人是留住了,可怎樣才能發揮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呢?周明金提出的建議精準到位:“黨領導咱農村的傳統啥時候都不能丟!讓黨組織領著幹!”

不久後,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研究出“黨組織+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土地運營模式,由黨組織帶動,建立市、鎮兩級農業發展公司,把分散村民的土地進行集中整合流轉,再通過大範圍機械化種植高效作物,提升土地生產效益。同時,為配合土地流轉,重構鎮、村、農戶和投資企業新的分配機制,實現集體增收和村民致富“聯動雙贏”。

“把家裡閒置的土地流轉出去,我們不僅能拿土地租金,還能得到投資企業經營利潤的分紅收益,這樣的好事哪裡找?”去年試點的馬連莊鎮朱耩村村民徐春天搶先嚐到了土地改革的“甜頭”,到處給鄰村的父老鄉親宣傳。僅去年一年時間,全鎮就流轉土地7500餘畝,規劃建設金銀花等13個現代農業園區,21個村莊受益,帶動增加集體收入100多萬元、群眾收入350多萬元。

農村現代化步伐不夠快怎麼辦?——讓每個資源要素都發揮應有的價值

黨的十九大給農村發展指明瞭現代化的方向。然而,萊西農村“自給自足”的小農戶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實現現代化發展的步伐:由於缺乏服務、資本和技術,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停滯不前的巨大壓力。

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周明金深刻體會到農村經營模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他利用各方資源查閱資料,梳理出全國各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好做法,把手抄的一本20多頁厚的記錄本遞到了莊增大面前。

“農村現代化發展,集體經濟這個根本要牢牢抓在手上,還要調動起資本、技術、服務等各個要素,使其發揮出應有的價值。”看了老周的資料,莊增大有了很強的危機感,立即組織召開會議研究。

很快,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有了眉目:依託黨組織設立黨員領辦的各類專業合作社,加快培育小農戶服務市場,組織小農戶對接社會化服務。

“這個服務搞得好。”夏格莊鎮的金豐合作社社員張代和數著手裡的錢,樂得合不攏嘴。實踐初期就取得了這樣可喜的成績,更加堅定了萊西市委一改到底的決心。後來,水集街道的豐諾植保合作社探索建立了“市場+基地+會員”的專業託管模式,為會員提供技術指導、農資供應、資金統籌、產品銷售等服務,帶動上萬村民致富;還有院上鎮麗斌合作社……一時間,萊西大地煥發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勃勃生機。

為更好地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萊西市把公共服務“搬下了鄉”,以加強農村社區黨委為重點、中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抓手,配套建立了社區基層黨建、基層治理、便民服務、產業服務4個工作站,把75項“一次辦好”的公共服務事項全部下沉,讓村民足不出戶就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服務。

不僅要抓服務保障,更要抓好自身建設。在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村莊建制的同時,萊西市委又在特色發展上動了腦筋,深知自身硬才能走得長久的道理。

根據各鎮水質、土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涉農部門牽頭建起了6個美麗鄉村示範片區,讓農民上了樓,水、電、暖、氣、寬帶全都入了戶,產業融合、治理融合、服務融合呈現集聚效應。其中,河頭店鎮的龍泉湖片區,在庫區搬遷過程中配套規劃了農村CBD等產業園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獲評全省人居環境範例。

現如今,“萊西經驗”即將走過30年,在不斷深化拓展中積極迎接新機遇,努力適應新挑戰……接過周明金手裡的接力棒,新時代的“萊西經驗”永遠奔跑在路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