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先生】耄耋之年的期許——記孫鈞院士永不懈怠的人生追求

記者:吳苡婷 黃艾嬌

很難想象,一位已93歲高齡的國際知名老工程科學家,每年還要完成30多次的應約出差任務。祖國廣袤的錦繡河山,崇山峻嶺、長城內外、黃土高坡、沙漠荒原和江河海底,處處都留有老人的足跡和身影。

【赛先生】耄耋之年的期许——记孙钧院士永不懈怠的人生追求

這其中包括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崇明長江第一隧橋等令世界矚目的國家級重大工程;還有:秦嶺終南山、甘南木寨嶺、蘭武客運專線烏鞘嶺等眾多越嶺鐵、公路隧道;以及廈門翔安、青島膠州灣2座海底隧道,錢塘江隧道等水底越江隧道工程;上海、北京、天津、西安、南京、重慶、廣州和深圳等城市的軌道交通/城市地下空間和許多各類別隧道工程;虎門、江陰、潤揚、蘇通、陽邏、泰州、杭州灣、深中通道等許多座跨江特大跨度橋樑等等,不一而足。其他,在水電地下廠房和輸水隧洞、滇中引水工程、煤炭礦山、各類市政建設工程與國防和人民防空等領域也都不乏他的卓越見樹。

一生潛心致志、默默奉獻,在生產第一線以自己深厚的學術功底解決生產建設中的實際工程難題,這是我國橋隧結構與地下建築工程的權威學者、工程技術專家孫鈞院士一生永不懈怠的追求。

【赛先生】耄耋之年的期许——记孙钧院士永不懈怠的人生追求

為國家強大而奮發學習和工作

大學時代,孫鈞成長為一名黨外積極分子,投身參與了多次“反迫害、反內戰”的愛國學生運動,1949年 5月在隆隆炮聲中終於迎來了上海的解放。孫鈞說,在愛國學生運動的歷練中,自己逐步樹立了愛祖國、愛人民的革命人生觀。在1958年的大躍進年代,孫鈞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9年6月,孫鈞在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結構組畢業,因在交大所學專業課程“結構力學”的筆試成績滿100分,被當年華東航空處航空工程研究室相中,在那裡開始了自己的第一份職業生涯,後經組織安排調回母校從事教學任務。1952年秋全國院系調整,他來到同濟大學工作,這一干就是整整67個年頭,直至今年初光榮離休。孫鈞著笑言,自己比常人已多爭取工作了33年呀,人的精力也有“塑性”,不是照樣幹下來了嗎?

孫鈞剛來同濟擔任蘇聯鋼橋結構專家的技術翻譯時才27歲。“記得剛來同濟的時候,李國豪校長(當年任教務長)在一次青年教師座談會時諄諄告誡青年教師們要自律、勤勉,在畢業後的5年內如果未能養成‘自學和治學’這兩種能力,日後年歲漸長、工作和家庭又諸事紛繁,科研之路便難以堅持走下去。懊悔終身卻晚了呀!”一番話使孫鈞深受感觸,自年輕時候起,他就一頭鑽進淵博的知識海洋中汲取營養,幾乎天天要到凌晨一、二點才上床。孫老笑稱,在自己每天專心做研究時,連妻子催他吃飯也聽不見,只有走到他身旁差不多揪著他耳朵大聲嚷叫了,才讓他猛然從“學海”中驚醒。哦,要吃飯了呵。

【赛先生】耄耋之年的期许——记孙钧院士永不懈怠的人生追求

秉承理論要堅持服務於生產實踐的原則

一切以國家需求為自己科研工作的出發點。在科研道路上,孫鈞數十年來從力學到橋樑,又進而轉到岩土和地下工程,先後改變了三次專業方向。每次專業方向轉變,孫鈞都滿懷熱忱地重新開展對新領域的研究,認為都仍是以“結構”一詞為主線,原理相通,再將自己所學所得設法應用並反饋於國家建設的生產實踐。

1960年至1963年,孫鈞主持並負責了我國第一座特大型地下飛機洞庫和所配套的地下儲油洞庫工程的重大建設任務;1964年至1966年,他又作為總體設計負責人,承擔了上海市擴大試點地鐵工程、第一座地下鐵道車站——迄今國內外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氣壓沉箱工程的勘測、設計和施工,並擔任了上海第一條黃浦江越江打浦路隧道工程設計和施工的技術專家,負責主持了該隧道備用車道連續沉井的工程建設任務。

【赛先生】耄耋之年的期许——记孙钧院士永不懈怠的人生追求

從上世紀80年代初葉始,他帶領團隊成員和一批博士生、博士後,與現場工程技術人員一起,結合約共40餘項重大工程的建設任務和國家“六五”“七五”“八五”和863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以及20餘項由國家與省市、部委下達研究的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和麵上課題,就發展岩土材料工程流變學和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地下防護工程抗爆抗震動力學、城市環境土工學及人工智能科學在岩土力學與工程中的應用等前沿學科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依靠自己深厚、紮實的理論功底,孫鈞總是將工程問題昇華到從機理和本質上來認識,並作出系統深入的分析探討;再將階段成果反饋到工程實踐中去,作進一步地充實、完善、檢驗和提高,最終為生產建設所用。他遵循“實踐論”的觀點和方法,獲得了一個個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成果應用於生產實際,取得了巨大的技術效益和經濟效益。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孫鈞擔任了我國長江三峽工程的特聘專家,為三峽永久船閘高邊坡巖體的局部穩定與閘室牆體的變形控制做研究,前後20多次下川江、攀爬罈子嶺而勞碌奔波;還為上海寶鋼三期工程的外港建設伏筆疾書研究報告。他書案上的檯燈每晚總是要亮到下半夜,而第二天一早,人又在飛機上了。

在擔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分工負責《土木工程學報》審編期間,孫鈞更是秉承理論要服務於生產實踐的原則:“審閱所投稿的那些文章,即使理論分析再怎麼深刻、再怎麼細緻高明,要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我都不會輕易讓它發表。”他以這樣一種方式,堅持著“實踐出真知”的原則。

【赛先生】耄耋之年的期许——记孙钧院士永不懈怠的人生追求

惜時如命,皓首未敢忘憂國

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發,那時孫鈞已是82歲高齡。當年,剛在醫院完成心臟支架手術的他,聽聞學校組織赴災區搶險和參與重建任務,因為現場遇到了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堰塞湖”難題,他強烈要求出院,想奔赴災區進行實地聲援。雖然被院長再三勸阻而只得留下來,但躺在病床上的孫鈞仍儘可能蒐集相關信息,針對難題進行研究,最終形成兩篇調研報告,由中國科學院轉交相關部門,以供決策參考。

孫鈞動情地說道,雖然老之早至,但回首往事卻還沒有一生碌碌無為的嗟傷和感喟。他對得起自己的過去,數十年來絲毫未敢有些許懈怠。

今天的孫鈞依然惜時如命,一分鐘也捨不得虛度。他說,今天的時代真是太精彩了,國家和自己的專業(岩土力學與工程、隧道與地下工程)都還需要我,我要注意身體健康,還有許許多多做不完的事。他不甘心就此撒手西去,要看看祖國光輝璀璨的明天,圓我偉大中華的強國之夢。在建設“真空隧道”和探討“軟巖大變形病害的非線性流變機制及其工程整治”,以及“人工智能機器深度學習”等幾個學術、技術研究領域,他還在與團隊成員一起繼續努力以赴,不敢也不甘心落後。

對於青年學子們,孫鈞也從不忘悉心培育和教導。在2018年5月初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舉行的一場報告會上,在題為《永不懈怠的追求——與青年師生們淺談科學、人生與未來》的講演中,他以身說法、介紹了自己一生潛心做科研工作的認識和體會。他認為,做科研最核心的要領是“興趣”兩個字。有了興趣就會去鑽研,而鑽研進去了就更有興趣,更有興趣就更加鑽研……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在浩瀚無垠的科學海洋中奮力搏擊、爭先,成功的彼岸就自然會向你招手。他懇切地告誡學子,成功人生靠的是4個方面,那就是:勤奮、機遇、環境和才幹。讀書的時候要帶著問題學,才能立竿見影、事半功倍;要講究學習效率,探索出怎樣結合自身實際條件做學問的方法和技巧,而不只是加班加點。

孫老最後說,西方有句諺語:“Never say too late & too old to learn & to do(“只要肯學肯做,永不言晚言老”).這話說的有多好呀!”孫鈞是這樣說的,也正是這樣做的。

【赛先生】耄耋之年的期许——记孙钧院士永不懈怠的人生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