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庆阳是窑洞的故乡,窑洞是庆阳先民休憩繁衍的温床,史载庆阳窑洞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时期,周人先祖10多代在庆阳生存发展,“陶复陶穴”更加增速了庆阳窑洞营造技艺和结构的优化,让挖建的土窑洞遍布全区山塬谷地,密密层层,窑洞村庄鳞次栉比。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窑洞构造简单,冬暖夏凉,基于其特殊的构造和黄土层天然的保温隔热性能,窑内冬夏温度保持在15-2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35%-50% 之间,非常适合人类居住,难怪古人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莫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地,可爱冬暖夏又凉”。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窑洞做为庆阳人居住的休养生息之所,在各类家居中占比高达80%以上,那时庆阳各地的楼房极其鲜见,人字梁土木结构房厦占比很小,一些镇街的办公房也多是厦房和手箍窑,高楼大厦这一字眼在当时庆阳人的心目中仍特别的奢华遥远,但在暇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美好期望时,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说“四个现代化”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那是当时庆阳乡间对四个现代化的普遍描述,但许多人都认为这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奢望,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更普遍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胡吹冒撂,也不认为地处黄土高原的庆阳乡间老百姓会住上楼房。这样的情形,现代人似乎不难想象,数千年历史的窑居形式曾是怎样的一种常态,人们曾对窑洞生活是那般的依赖而亲切。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从南到北,庆阳的窑洞形式多姿多样,几乎容集了中国窑洞的各种类型和特征,依山而建的架板庄子是旧时代庆阳村落的主流村居形式,尤其是在人口较密集的宁县、正宁、庆城等地,如今许多地方还能看到这种造价成本低、节省空间,又可密切互联互帮的分层穴居,这种穴居形式也是数千年窑洞文化演绎的经典,是庆阳多地村居村落的标准结构模式。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架板庄子多依山傍水而建,以“之”字形排列,间或有直通的胡洞或村道,形成一个个族人或村众生活的部落;但在架板庄子密集的村落里,窑洞的形式却依然可以多种多样,向阳的称为明庄子,比较隐蔽的称为暗庄子,直接开辟庄基手工挖掘的叫手打窑,掘出巷道如箍建涵洞般一圈圈箍建的叫箍窑,旧时的箍窑极少用砖,因为时代经济环境,砖的生产使用普及较晚,更早些的箍窑都是用胡基(土坯)箍筑而成,而在与陕北接攘的华池林镇、南梁一带,亦有许多由石方砌成的石箍窑,这些箍窑继承了土箍窑的构筑方式,用材却更坚固耐久。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在平整的早胜塬、董志塬、等黄土塬中心区,因为没有天然的地势落差,架板庄子就无法建造,一种被叫做地坑院的窑居形式就成为主流,地坑院建造的工程量更大,在纯手工年代,这种以纯人工构造挖建的居所建造相当的费时费力,往往需要数年的手挖肩挑,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完善和修整,这种窑居方式的建造,首先就是在平地上挖一个一半亩甚至更大的深坑,这个坑的长宽往往在三、五米甚至数十米,深也在五至十米,从定线、挖坑、掘崖面、到挖窑或箍窑,都需要一定的技艺传承和指导,挖建下沉式的地坑院是一道土方量相当大的工程,不仅要一面挖一面把挖出的土运到别的地方,还同时要掘好窑面,将挖好的崖面处理成水波浪、一镢倒、乱镢子等多种纹样,另在地坑的一面挖长坑斜道或箍建一斜通道( 俗称胡洞 )做出路,然后在坑院的四面打(掏挖)窑洞,使用铁锨、镢头、双齿锹等工具不断的掏挖修整,以形成宽、高及深度均达三至五米的孔洞,再砌上山墙,加装门窗。一个具有良好造技的窑匠,不仅会挖窑箍窑,还会砌火炕、砌灶台、挖烟囱,一孔窑洞的好坏,不仅在结构的美观大方,更包括灶、炕的通风、保温、节柴等诸多项,地坑院子的窑洞至少都有三到五孔,其建筑土方量就相当大,院子里的生存配置也相当艰辛,在拥有了可依赖生存的主窑洞(如厨窑、客窑),还会修造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存贮和养殖窑,诸如柴禾窑、牛窑、磨窑等,同时还必顶挖很深的贮水坑(俗称渗坑),以应对雨涝时的排贮水,许多地坑院里还掘有水井,一个大点的地坑子往往功能完善,可供一个几十人口的小家族或数家人起居。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笔者小时候居住的安兴城里头村居,就是典型的窑洞集群,基本包罗了各种类型的窑洞,许多窑洞都经年历月,有着深远的历史,二爷爷家居住的圪崂院,是一种半地坑院结构的窑居群落,全院有通塬路的斜胡洞,有近十只窑洞沿东、北、西列布,北面朝南的窑内,石磨下还建有通往沟壑口逃生的地道,西边井房旁的窑洞顶上还有瞭望避难的高窑,院子里有水井,有小的池塘,临沟的西南以土墙包围,墙下埋有排水的渡槽,完整完美,没人能说得清这个院落的历史,老辈只知道这个窑院是清同治末年回民起义村庄蒙难后老辈人自丁姓手里购得的。这或许也正好可以阐释那句古话:“有百年的窑洞,没有百年的房。”那时候笔者们巩氏家族的窑居很集中,整个老城里头无一杂姓,书房院、染房院、油房院……许多故居都保持着原有的名称和职能,所以一提说起某人住在某院,一些外村的老人们也能说出具体在那个方位,是怎么样的几孔窑。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那时笔者还小,自家的窑洞就是屹崂院窑背的北面,屹崂院的窑背上还是二爷爷几家的打碾场,也是笔者家院子门前的空旷场地,场东面的场畔边有一棵很大的国槐树,小孩子几人都抱不过来,南面的一棵杏子树却每年都硕果累累,整个家族的人谁走过树下都能吃的到,场畔下的胡洞是下沟出城的主通道,也有着悠久的名字叫“街道”,在某个久远的年代应是车行交易的繁华之所,街道的东面同样是个坑院,住着八老太爷一家,而坑院再向东,却是与碾房相接数家相连的明庄子。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那时笔者家的家居只是两只胡基箍窑和一只手打窑,这个小院是父母憋足劲奋斗数年修建的家居,凝聚了父母年轻时的梦想与奋斗的历程,笔者记事的时候母亲在院子及窑背上栽的许多果树都已开始挂果,有杏子,有山桃,有麦果和核桃,还有几株花椒,家贫穷而温暖,一方土炕与土炕前的灶台演绎着家的味道。父亲说起窑洞的修建史,说是应感谢那一年爷爷偷偷开荒地收下的二石高梁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种缺吃少穿的窘境里,合作化的大环境让人们食不裹腹,父亲却在这个时代成家,迫切需要寄居之所,幸亏村邻亲友的帮忙,众人的力量促现了父亲的理想,父亲说那时候大家都来帮忙,劳累一天,不用付一分钱的工钱,就是吃两餐高梁面压的饸饹,这不仅仅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清苦,同样映衬出乡情的纯朴与浓厚。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想在窑院的东面搭建一所柴棚,以改善雨天无干柴生灶烧炕的窘迫,于是全家合力,拉土架板在院东夯起了两堵土墙,继而请人打胡基准备封墙罩顶,因为没钱买砖,就准备使用土基子(老家人称作胡基),胡基比砖大很多,一块几乎有五块砖的体积和重量,打胡基的模具是一个木格子,把土装实用锤子锤平打光,晾干硬化即可做为堆砌建材,打胡基不仅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特点就是用土要适量,着力要均匀,胡基坯四个角用土必需到位,解框及凉晒方不至于缺角掉边,箍窑建房才结实耐碰磕。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那年父亲请人打胡基,全家人都铆足了劲,给胡基匠端茶送水,提坯整垛,可谁知天不作美,不久遇上了梅雨期,那年的雨季绵长,经久不息,打好的胡基垛最终一排排倒下,留下不多的几百胡基后来因为族里过事砌灶也被挪用了,建柴棚的想望最终成为泡影。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话说回来又继续说窑洞,窑洞是就地挖建,纯手工构建冬暖夏凉的绿色家居,窑洞在庆阳各地大同小异却也有着不同的风格,正宁、宁县一带的窑洞烟囱多在山墙边,出烟口也相对较低,封挡板多在窑内或烟囱墙上;而西峰、镇原一带的许多窑洞烟囱都直通窑顶,还以杠杆原理把封盖设在了烟囱顶上,院子只留一段可以拉开闭合的拽绳;而环县的窑洞亦不象别的地方给窑洞修建弧形的窑脊窑廓,窑面子与山墙基本持平,所以有些的山墙就建成了方框状,许多只留了小小的门框和通风口,这样的窑洞或许采光不会很理想,但却遮挡了风沙的侵扰,迎合于地方生存环境。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庆阳百姓的生活日渐改善,土木结构的新房就逐渐成了新居的另一种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从顶到地板每个地方都可以修建为直角,更大的拓展了空间,便于物品的堆积存放,在现代家私的装置下更为洁净阳光,整齐漂亮,深得新一代年轻人的青睐和向往,但对许多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大半生生活在窑洞里,一种习惯已形成,老年人普遍觉得窑洞更适宜居住,窑洞宽敞,一孔抵得几间房,冬暖夏凉,给人的感觉更亲切。笔者前年去环县,司机说他要寻租个窑洞,因为他的父母住不惯楼房,没有窑洞住就不进城。而在环县城,租窑洞比租房更难,租金也不便宜。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受现代居住文化的冲击,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文化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旧的窑洞不断被现代人所鄙弃,更有许多的架板庄子被退居还田,挖平为梯田,如今的庆阳,尤其是南部的塬区,已极少有群众住窑洞,除却一些窑洞宾馆和改建的农家乐大院,百姓建窑的历史已不再存在,那些曾经以建窑为生的老窑匠也相继做古或转业,窑洞文化在庆阳已渐渐落陌和远离。

庆阳窑洞——先民温床与温馨记忆

欢迎转发,欢迎分享,请关注头条号:遥望故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