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宋之問: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宋之問: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這一千古名句,來自一心媚附權貴並欲爭當武則天面首的政治投機分子,初唐文人宋之問夜遊杭州靈隱寺的離奇故事。話說宋之問因多次改換門庭,賣友求榮,在中宗朝被貶為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被貶期間,一次夜遊靈隱寺,苦思冥想,吟出一妙句:“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而下句卻苦吟不得出。這時,只見點著長明燈的禪房裡,一老僧正在禪床上打坐。老僧問在窗外走來走去的宋之問:“來回踱步,半夜不睡,莫非得了失眠症?”宋之問說出原委,老僧隨口吟出“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老僧能瞬間吟出對仗如此工整的下句,這讓宋之問驚詫不已。第二天一早,拜訪老僧,不料已無蹤影。寺僧告訴宋之問,老僧就是當年跟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寫下聞名天下討武檄文的駱賓王,兵敗後駱賓王並沒死,而是輾轉來到靈隱寺落髮為僧。也正是這個離奇的故事,讓駱賓王的生死下落更加撲朔迷離了。宋之問的《靈隱寺》全詩為“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有人指出,這是宋之問為往自己臉上貼金,編造出來的與老僧對詩的離奇故事,也是“既要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政治投機文人最真實的寫照。

宋之問,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生於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無顯赫門第。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多才多藝,“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見《新唐書.宋之問列傳》)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臺詳正學士。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身材偉岸、儀表堂堂,能說會辯的宋之問進士及第,從此踏上了仕途。

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是武皇后實握朝政之時。宋之問以才名與唐初詩壇四傑之一的楊炯被召分直習藝館任職內教,教習宮人書算眾藝,二十歲的宋之問一夜之間成了一名帝國的宮廷教授。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秋,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家世低微的宋之問為此倍感耀榮,視為得秩於祿的捷徑與保障。

武則天喜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一次去洛陽龍門遊玩,武則天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虯率先成詩,面對通篇諛詞,武則天龍顏大悅,即賜錦袍。當宋之問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稱善。”的諛詩時,武則天嗟賞不已。可憐東方虯錦袍尚未撫熱,便被武則天命人奪去,轉賜給了宋之問。此中予奪,既反映了武則天對靡麗頌德詩風的提倡,也表現了宋之問這時的創作方向,對他的聲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則天朝會遊豫,而且奉承武則天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遊,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這樣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漸沉溺和墮落,並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中。

宋之問先轉任尚書監丞(管理皇宮各工種的製造、供應和生產等政務)。後又進入奉宸院,擔任左奉宸內供奉的官職。奉宸院名為選拔青年學士研習文藝,實為武則天與男寵淫亂的後宮。奉宸院專挑年輕英俊的男子,以備武則天不時之選。因宋之問有“偉儀貌,雄於辯”的條件,當然符合奉宸院的選美標準了。

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武則天的縱容下,權傾朝野,連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要紛紛巴結二張,甚至爭著給二張“執鞭轡”。而二張兄弟也“雅愛其才”,召集宋之問與好友杜審言、閻朝隱、沈佺期等文士預修。二張所賦詩篇,皆宋之問與閻朝隱所為。傾心媚附二張兄弟的宋之問,甚至不惜親自為張易之端尿盆。

二張的煊赫權勢讓宋之問十分眼熱,宋之問雖為左奉宸內供奉,但畢竟只是備胎,還沒有機緣爬上武則天的床。宋之問只好毛遂自薦,寫下“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的自薦詩,表明自已想為女皇提供性服務的熱忱之心。女皇看詩後說道:“吾非不知之問有奇才,但恨有口過耳。”“口過”就是“口臭”,不是病的“口臭”斷送了宋之問的錦繡前程。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等大臣發動“神龍政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迎立唐中宗。宋之問作為媚附於二張的黨羽,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瀧州的艱難,讓宋之問格外懷念昔日榮盛,次年春,便秘密逃還洛陽。私逃是要叛重罪的,他只好匿居在朋友張仲之家裡。當時,武則天已死,武三思因與韋皇后私通,覆被重用。朝中大臣憤恨不已,張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密謀殺武三思以安王室。密謀被宋之問無意間聽到後,立即令侄子宋曇出面告發,以此求贖私逃之罪。由於宋之問的告密,讓收留他的好友張仲之與王同皎被殺,而宋之問不但未被追究私逃之罪,反而擢拔為鴻臚主簿。宋之問賣友求榮的卑劣行徑,為天下人所不恥。

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七月,李重俊誅殺了武三思父子。宋之問上表為武氏父子歌功頌德,並請造中宗神武頌碑,探獲賞識;又投靠有權勢的太平公主,獲得任用,次年遷升為考功員外郎,與沈佺期、閻朝隱等首選修文館直學士。斯時朝廷朋黨爭立,當宋之問見到安樂公主的權勢超過太平公主時,又傾附安樂公主,這讓太平公主十分氣憤。當中宗準備提拔宋之問為中書舍人時,太平公主向中宗告發他主持貢舉時受賄。景龍三年(公元7O9年),宋之問被貶為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中宗年間的政治動盪及個人寵辱無常的經歷,使宋之問感觸良深;而清新秀麗的水鄉,使他滌淨心靈,昇華境界。在越州期間,他登山涉險,訪察民生,“頗自力為政”(見《新唐書》)詩歌創作也開始轉入了健康清新的軌道,他的詩詞“流佈京師,人人傳諷。”(見《新唐書》)但是,就在宋之問開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時候,又一次宮廷政變將他送上了不歸路。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六月,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在中宗死後,發動“唐隆之變”,誅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復位。睿宗以宋之問曾經媚附二張及武三思,獪險盈惡為由,下詔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後改流桂州(今廣西桂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即位,宋之問被賜死於徙所,結束了他最後的人生旅程。

作為文人,宋之問不僅在政治上趨炎附勢遭人抨擊,而且低劣的人品也遭人唾棄。但不可否認,他卻是知名當世的詩人。由於宮廷詩人的侷限,代筆捉刀的束囿,他的詩文不少是歌頌功德、粉飾太平的浮華空泛之作。但隨著人生的顛簸,生活的歷練,他也創作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他在楊炯死後寫的《祭楊盈川文》,採用四四制式,字字有聲,句句華歆,言簡辭切,悲涼真摯,催人淚下;與他代筆寫的《為宗尚書祭梁宣王文》、《為宗尚書兄弟祭魯忠王文》等相比,文華情感,殊若天壤。

宋之問在世時與沈佺期齊名,其詩多為應制之作,內容比較貧乏,但流放途中作的一些詩卻有較充實的內容。在藝術形式上,宋之問的詩以屬對精密、音韻協調見長,大多詞采綺麗,對仗工整,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一個極具才華的文人,卻因個人品行的卑劣,而最終為世人所唾棄。宋之問之死應為文人中的趨炎附勢、投機取巧者戒。

(全文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