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刺蒺藜有什麼功效?

終古蒼梧哭翠華


刺蒺藜,是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實。其味辛、苦,性微溫,有小毒,歸於肝經。本品可升可降、可補可散,具有平肝抑陽、疏肝理氣、祛風明目之效,此外本品還可祛瘀行血,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肝脾腫大等疾病。

刺蒺藜臨床常用來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頭部脹痛、頭暈目眩、血壓偏高等症,最為經典的配伍組合為鉤藤、菊花、珍珠母等平肝潛陽藥物。此外,歷代醫家經過千百年來的臨床實踐,認為刺蒺藜配伍白薇、殭蠶等可治療肝陽上亢、血虛肝熱引起的頭痛、頭暈、頭脹、失眠等症及高血壓病;配伍何首烏、沙苑子等治療肝腎陰虛、用腦過度導致的頭痛頭暈、失眠多夢、視物不清、記憶力減退、高血壓、動脈硬化、眩暈症等療效顯著。本品配伍殭蠶還可治療三叉神經痛、神經性頭痛等頑固性頭痛。

本品疏肝理氣,可治療肝氣鬱滯導致的脅肋脹痛、乳閉乳痛,肝鬱脅痛多與青皮、柴胡等同用,乳閉不通多與王不留行,穿山甲等通經下乳之品同用。刺蒺藜配伍合歡皮,可用於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肝脾腫大諸症。

刺蒺藜清揚疏散、祛風止癢,可廣泛用於內外風邪引起的蕁麻疹、皮膚瘙癢症、陰部瘙癢症、溼疹、風疹瘙癢等多種皮膚疾病以及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症,常與荊芥穗、地膚子、防風等配伍使用。本品配伍殭蠶還可治療黃褐斑、色素沉著等。

若見風熱上攻而起的急性結膜炎、白內障、青光眼等,症見視力下降、目赤翳障、腫痛多眵、迎風流淚、頭暈頭痛等,可使用本品配伍木賊、蔓荊子、菊花、決明子等疏散肝經風熱。


男科王傳航教授


中藥刺蒺藜的學名為蒺藜,是我國藥典收載的中藥材之一。蒺藜來源於蒺藜科植物蒺藜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是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而得。

蒺藜味辛、苦性微溫,有小毒,歸肝經,具有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之功,常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等的治療。成人日服推薦量一般為6-10克。

蒺藜為平抑肝陽之藥物。文獻資料顯示,蒺藜可用於肝鬱所致之乳房脹痛、乳脹不通;也可與百合、川貝配伍,用於肺癰,肺瘻;又可與菊花、地膚子、苦參等配伍治療皮膚風疹瘙癢,以及白癜風等病。

現代植物化學和藥理學研究表明,蒺藜含有多種黃酮、皂苷、生物鹼、揮發油,以及脂肪油等,具有抗心肌缺血、延緩衰老、輕度利尿,還有性強壯作用等。

懸壺遠志


在我中藥鋪裡,擁有一千二百六十三種藥材的藥材批發店裡,我最怕碰兩味藥,排名第一的是皂角刺,排名第二的則是刺蒺藜。

因為這兩種藥,只要稍不注意,就會被扎得血肉模糊。相信不少中藥黨,會有跟有和我一樣的疑問,明明是刺,到底有啥用?

皂角刺在骨科領域,及消腫破瘡領域,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但刺蒺藜呢?

一般蒺藜,在中藥裡頭有兩種,其一是杜蒺藜,主產地為湖北,其二就是我們最常用的刺蒺藜,也稱白蒺藜,整個北方都是它的產區。其中又以陝西韓城所出的最為道地。

因白蒺藜結子如同一條“羊鞭”,殼上還帶毛。這時修仙人士,就聯想到“補腎”,認為舂碎白蒺藜,單獨服用它,對修仙事業大有裨益。還有,古代災民,甚至將白蒺藜舂碎和麵吃。

古人主要用它來去風熱頭痛,它對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症,均有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