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的地方戲劇種,豫劇探源,開封為豫劇源頭有何考證?

我國著名的的地方戲劇種,豫劇探源,開封為豫劇源頭有何考證?

廖奔在《中國戲曲史》一書中記載,20世紀30年代一位老藝人,根據豫劇的聲腔特徵調查,闡述了豫劇稱為梆子戲。豫劇原稱“河南梆子”,早期稱作“土梆戲”“河南謳”,是我國梆子腔聲腔劇種中影響較大的地方戲劇種。劇目的內容除公子遭難、小姐招親,還有徵戰賽寶,而且供迎神賽社演出,顯然它是地方大戲,而不是地方小戲,它與豫劇的劇種性質是一致的。道白唱詞,悉為汴語,現為開封語。開封周邊出現了許多專事培養河南梆子藝人的科班,又名“窩班”,如朱仙鎮班、天興科班及杞縣、開封、通許各縣的科班,並逐步走向了行業化、專業化,相繼培養出多批學員來充實開封各地的演出班社。

我國著名的的地方戲劇種,豫劇探源,開封為豫劇源頭有何考證?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也是中原戲曲及地方戲劇歷史演變研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豫劇演變過程研究,首先關注歷史淵源的研究,針對中原戲曲歷史淵源方面的研究,歷來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研究的主題。中原戲曲源於何時何地,未見確切文字記載,史家對此也說法不一。有關“河南梆子”、“土梆戲”最早記載於開封、杞縣的志書中,由此可以確定,河南梆子的產生地就在開封及周圍地域。

我國著名的的地方戲劇種,豫劇探源,開封為豫劇源頭有何考證?

1934年,張履謙在《相國寺民眾娛樂調查》一書中寫道:據對河南梆子戲有研究者雲,河南梆子戲,系由工農大眾所發起,因為他們均系文育,純系師徒以言語傳習,並無劇本之編輯。考現在唱詞中,仍多土語土音……至河南戲之源流,則是由於幹梆子。廖奔在《中國戲曲史》一書中根據豫劇的聲腔特徵,認為豫劇稱為梆子戲,亦即梆子戲即為豫劇的前身。歷史文化環境的積澱。開封是七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藝術傳統,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宋雜劇就產生於開封,從此中國戲曲逐漸走向成熟,並發展繁榮。

我國著名的的地方戲劇種,豫劇探源,開封為豫劇源頭有何考證?

從宋代到明、清、民國,開封一直是戲曲在河南薈萃活動演唱的中心。就豫劇而論,以開封為中心的一帶地區,也是豫劇的發祥地。從有關史料可知,有關梆子戲的文字記載,在河南要數開封地區最早最多。早在清乾隆十年(1745)的《杞縣誌》中,已記載了梆子戲在該縣的演唱活動。成書於清乾隆年間的長篇小說《歧路燈》中,也描述“本地十腔”——“梆鑼卷”在開封的演唱活動情況。

我國著名的的地方戲劇種,豫劇探源,開封為豫劇源頭有何考證?

近人徐珂在《清碑類鈔》中記載了清代開封“汴人相沿之戲曲”“上梆戲”的有關活動狀況。由此可見,從清乾隆初年(可以說更早)以來,這種“土梆戲”就已經在開封一帶演唱,並且很活躍。“土梆戲”就是豫劇的前身,也正是祥調的鼻祖。清乾隆年間,開封附近的朱仙鎮(今屬開封縣)、清州集(今屬封丘縣),已經開辦有豫劇科班,在朱仙鎮的後人稱“蔣門”,在清河集的後人稱“徐門”,培養了很多演員。後因朱仙鎮多水患而衰落,“蔣門”遷往豫東去了。所以,開封一帶的豫劇演員多出自“徐門”。

我國著名的的地方戲劇種,豫劇探源,開封為豫劇源頭有何考證?

開封豫劇“祥符調”班社擴散。清代朱仙鎮《重修明皇宮碑記》鐫刻著70多個班社的名稱,其中有近30個是在以開封為中心的“內十處”。這些戲班中,省城開封的義成班、公議班、公興班是開封城歷史最長久的豫劇“祥符調”班社,享有盛名,後人稱之為“老三班”。此外在省城開封的班社還有松義班、福喜班、慶福班、慶愷班、慶升班、順城班、萬盛班等。除此之外,時屬開封管轄的或是臨近的區域如朱仙鎮、陳留縣、杞縣、中牟等的情況更可用班社林立來形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