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話談:養南美白對蝦蝦腸炎為何常見

茶話談:養南美白對蝦蝦腸炎為何常見

受天氣影響,隨之而來養殖風險係數也不斷提高。

水體不穩定,倒藻等現象伴隨,一旦對蝦攝食死藻後,立即出現輕微腸炎,嚴重的紅體或空腸空胃,從而導致大面積死亡,損失慘重。

腸炎病是對蝦養殖中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整個養殖週期均常見。

病蝦的消化道變紅色,急性感染時胃部最明顯,中腸後部也變紅或腫脹,直腸(後腸)變混濁。失去彈性,腸道內無食物,嚴重者腸粘膜壞死脫落,腸道內積膿或積液。腸壁紅色素細胞擴張,有大量血細胞聚集。腸道出現斷節,拖便等情況,病蝦不活潑、厭食、生長緩慢。

消化道變紅、腫脹和混濁等症狀從體外就可看清。解剖病蝦,取出消化道,從胃、中腸和直腸剪開各取一小段,將腸壁用壓片法,在高倍鏡下檢查血細胞聚集和紅色素細胞擴張的情形。

有的蝦會因為腸道和消化問題出現拖便的情況,主要是因對蝦的消化能力受損,糞便內殘餘蛋白高,粘性增大,加上腸道內的黏膜脫落壞死,從而形成拖便。

腸炎不僅造成蝦吸收利用飼料營養能力差,導致蝦營養不良瘦身、體質與抗病力大幅度下降,出現脫殼困難、甚至脫殼不遂而偷死;蝦得了腸炎還快速敗壞水質, 特別是空腸不空胃時(糞便成透明水樣狀)拉稀時,吃料多吸收利用少(因為腸炎了無法吸收飼料營養),這樣透明水樣狀的糞便含有大量的可溶蛋白,全部溶於水中不能集汙排汙,造成水體惡化。

茶話談:養南美白對蝦蝦腸炎為何常見

一、腸炎原因

腸炎是對蝦養殖中比較常見的疾病,整個養殖週期都可發生。一般而言,腸炎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1、細菌感染

近年來爆發性蝦病主要以細菌性疾病為主,嗜水氣單胞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被普遍認為會引起對蝦腸炎。當這些致病菌在腸道菌群中佔據數量優勢時,就會引發腸炎。因此,在感染病菌前,需要提前打造腸道有益菌群,彼此競爭、抑制,保持穩定的動態平衡。眾多一線高手驗證,從放苗開始即拌喂活菌製劑,對蝦腸道更健康,發病幾率更小。

2、藻毒素

池塘出現有害藻相後,蝦子發生腸炎是大概率事件。

實際上,在養殖過程中有一定比例的有害藻是較為常見的,但當有害藻在池塘中佔絕對優勢後,因絮凝成團或黏附飼料上被蝦子攝食或有害藻衰亡釋放藻毒素到水體中,才會導致對蝦中毒誘發腸炎。

茶話談:養南美白對蝦蝦腸炎為何常見

一般而言,高鹽度的土塘、高位池常見甲藻,低鹽度土塘常見藍藻爆發,容易引發腸炎。

3、餌料當中的毒素對對蝦腸道的影響,誘發腸炎

如變質的飼料當中存在的氧化油脂和黃麴黴毒素,被對蝦攝食之後,對對蝦腸道的黏膜上皮細胞具有毒害作用,導致對蝦腸道組織出現損傷,進而出現炎症。

中晚茬為何腸炎多發?

①氣候:中晚造養殖,一般時間在5~11月,這期間氣溫偏高、雨水多,容易引起不良藻相(如甲藻、藍藻),倒藻應激、弧菌滋生等問題,腸炎更易發生。

②水源:5~11月多雨,河水帶入大量有機質,加上養殖汙水排放,外海水源條件較差,病菌滋生、有害藻橫行。抽水入塘,感染風險大。

③投餵:中晚茬蝦水溫高,攝食快。養戶大多本著“吃完就加”的原則,持續不斷加料,加料量少則五斤,多則十多斤。長期飽食,不僅肝胰臟遭受重荷,腸道亦會拉伸變形,蠕動能力變弱;腸道粘膜損傷,發炎。

二、腸炎症狀

1、表觀症狀

發生腸炎時,對蝦的消化道呈現紅色,胃部最明顯,腸道後部也變紅或腫脹,後盲囊混濁。

進一步惡化時,腸道出現斷節,拖便等情況,病蝦活力差、慢料、生長緩慢。

嚴重時,腸道內無食物,腸粘膜壞死脫落,腸道內積膿或積液。腸道韌性變差,易斷,蝦子少量偷死。

2、微觀鏡檢

正常情況下腸道上的色素細胞是呈點狀,擴散較少,當蝦子應激較大或者腸道發生炎症時色素細胞擴散呈雪花狀,當比較嚴重時色素細胞與炎症發生時產生的一些氧自由基反應而呈現紅色。根據對蝦這一生理機制,我們對大量腸道鏡檢並結合養殖實際情況,初步界定了腸道健康參考標準,在排除溶氧、有害藻相、應激等環境條件影響後,發現大多數慢料對蝦,基本確定為腸炎所致。腸道鏡檢屬於異常腸道或嚴重異常腸道,出現擴散、發紅等情況。

三、腸炎帶來的養殖問題

1、長速慢、體質弱

發生腸炎後,腸道對飼料營養吸收能力下降,導致蝦子營養不良,出現瘦身、脫殼困難、長速慢;時間一長,體質與抗病力隨之大幅度下降,出現損耗偷死或其他病害;

2、速敗壞水質

飼料經胃部磨碎,肝胰臟消化後,需要進一步在腸道消化、吸收。蝦子腸炎後,腸道消化吸收利用少,大量需要進一步消化的微粒和可溶性蛋白直接排出水中,難以集汙排出,水中快速惡化。

四、腸炎發病情況

現階段正是南方高位池晚造蝦養殖的關鍵時期,大多數養殖戶已經投苗40-60天,規格主要集中在100頭—400頭每斤。

這些池塘蝦子進行腸道鏡檢,發現大多數出現腸炎慢料蝦子,腸道色素顯著擴散、模糊,甚至發紅。

五、預防方案

1、緩加料、多喂菌

天氣好時,平穩加料;天氣差時,減料或停料,避免飼料汙染。

2、少應激、多修復

養殖過程中,應激和損傷是經常發生的,高位池高密度養殖更是如此。一方面儘量避免應激,比如水溫變化、倒藻等。另一方面需要持續修復,堅持拌喂有益菌等產品。

3、勤排汙、多換水

環境極大影響致病因子發展和對蝦體質。養殖中後期需勤排汙,每天8-10次,配合換水和補菌,改善水質環境。環境改善不僅能降低腸炎發生率,也利於腸炎的恢復。

六、蝦腸炎的處理建議

1、腸道疾病的預防

腸道既是對蝦消化器官,具有改善消化與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抵制對蝦疾病的發生。腸道中的微生物長期生存於一定的空間內,彼此競爭、抑制,最後保持一定比例的動態平衡。但由於對蝦腸道受到飼料、水質等因素影響,一旦弧菌等條件致病菌成為優勢菌群,對蝦就會發生疾病。對蝦養殖中出現的部分偷死、蛻殼不遂等等,大都與對蝦腸道水腫有關。所以要想對蝦健康生長,就要維持腸道內微生態的相對平衡。

在日常的腸道養殖過程中,建議定期內服優質的丁酸乳桿菌長期拌料和清熱解毒的中草藥(三黃散等)每間隔3天定期拌料1-2次,調節腸道內的微生物環境,維持腸道內的健康;定期改底。

2、腸炎處理建議

1, 症狀比較輕的池塘。建議使用優質的乳酸菌群+粗蛋白飼料(如米糠,麩皮)浸泡2小時後直接投餵,調理對蝦的腸道。也可以使用複合益生菌,每包可拌100Kg飼料再將發酵後的菌液進行拌料投餵。

2,情況嚴重的,需要使用抗菌素+三黃散,以及水產複合多維拌料內服。連續使用3-5天,之後再用活菌拌料內服,調理腸道,較少腸炎復發的概率。

在內服的同時,建議外用聚維酮碘或者噬菌肽消毒劑1-2次,殺滅池塘底部的病原微生物,最好使用氧化型底質改良劑改底1-2次,減少病原菌的滋生。

如果是養殖水體藻毒素中毒導致的腸炎,需要先使用解毒保肝素進行解毒,視情況連續使用1-2次。之後使用調水,壓制池塘內的有害藻,調節養殖水體的藻相。

安進水產事業部分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