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建筑、书法、楹联、雕刻、民俗文化之大成,湖南涟源三甲古村落

三甲古村落,位于湖南省涟源市三甲乡,与新邵县、冷水江市毗邻,湘黔铁路、国道207线、娄涟高等级公路和娄星高速贯穿全境。2009年2月三甲古村落群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世业堂和红旗居民点于2011年初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集建筑、书法、楹联、雕刻、民俗文化之大成,湖南涟源三甲古村落


三甲古村成名于宋高宗绍兴年间,相传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梁氏六十九世祖隆公自南宋绍兴二十七年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迁居湖南湘乡县迪坑(今涟源市金石镇迪康村),二十年后南宋孝宗淳熙四年即1177年九月迁居安化马凌良溪(今涟源市六亩塘镇良溪村),不久又迁居到安化大木山三衙冲(今涟源市三甲乡三甲村),至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以这样说,三甲乡梁姓为第一大姓。

集建筑、书法、楹联、雕刻、民俗文化之大成,湖南涟源三甲古村落


民国初期,方圆约十平方公里的三甲,四面环山,双塔屹立南北,墨溪横贯东西,中间是一个筑有东西南北四门,分布三十多座庭院和多种商铺的大屋场,形似蛛网的青石路,将屋场与周围八十多座庭院及宝塔、阁楼、学舍、祠庙、茶亭、水井、拱桥相连,形成了一个风景优美、经济活跃、设施完备、生活方便、社会安宁的极具文化特色的村落群。

集建筑、书法、楹联、雕刻、民俗文化之大成,湖南涟源三甲古村落


三甲古村落有一百二十多座青砖青瓦庭院,大多建于晚清期间,最早的有四百年历史。每座庭院,有书家写的屋名和门联,有竹雕木刻的堂联。全村共有一百三十个庭院名和堂屋名、两百幅楹联。一座庭院一种建筑风格,一个屋名一串立业故事,一副对联一片教子情深。院落组合多种多样,各成体系,外形多姿多彩,具有观赏性。

院落布局大都以正厅为中轴线,一进两横两天井,或两进两横三天井,或三进两横四天井。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雕刻彩绘石门框,各个院落都有较宽的庭院空间,包括厅堂、过厅、走廊、天井、庭坪。有的还建公用客屋,里面设置桌椅、茶几、盆炉等家具,挂有名人字画。天井用来采光通风和接受雨水下注,每逢喜庆日子,天井空间铺上特制木板,以便摆设筵席,其他日子均作为居民公用的活动和交际场地。

景区看点; 1958年涟源县红旗公社拆除300多间正屋、40多间堂屋建集体宿舍和公共食堂,与次年底完工。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共6栋平行的平房,每栋有12根廊柱,24间房,20间同样大小的房子左右对称结构分布,4间较大的房子是办公室和会议室,房屋正中是一条笔直的过道。整个居民点共144间房,结构整齐划一。

抗日战壕; 1944年8月,国民党爱国将领梁祇六为为国保家,率领15师驻守蓝田时,令团长率团驻守三甲。为抵御日寇入侵本土,打击敌人,团长令二营在三团长驻守三甲。为抵御日寇入侵本土,打击敌人,团长令二营在三甲玉屏峰筑工事整整半月,挖战壕1400多米,保卫了蓝田和三甲。

荷叶水库; 有三甲八景中的双虹映彩、滩水晴波等景点,这里常年绿水青山,景色宜人,是城里人旅游休闲、荡舟垂钓的极好去处。

北塔; 清道光18年,梁庆璋、梁兆瑞等人修建文塔(俗称北塔),原塔石座高1.8米,上砌三级青砖六角塔楼,被毁于1971年。2007年按原貌重建。修台阶,开门窗,架楼梯,立宝顶,檐角悬挂铜铃,令人向往。

于时处; 建于清咸丰初年,建造主人梁月林,长子为正四品都司梁首善,曾为曾国藩募兵团练负责人。孙梁尧天曾任做新学校校长和达德学校董事长。屋名为同治六年举人、榜眼及第、翰林院编修,大书法家黄自元所书。

步三庄; 门前有康熙6年建距今351年仍完整无损的古桥。主人梁卓轩为道光时期举人,任皖北同知知事,同治6年扩建其父房屋,即现存步三庄的主体,并请同乡举人(后为榜眼)以书法闻名安化的黄自元题写庄名和门联:步三庄,三步两条桥,一门万卷书。

敏慎堂;建于清代,有民国抗日将领3名,长沙周兰女校在此办育英女校。曾国藩驻此招募湘军。

竹松园;建于清代,工程最繁重,厅堂最大,院内坪地最长。

梁氏家祠; 建于清代,建筑规模宏伟,戏台气派大方,工艺精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