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貢井:擦亮全國文明村這塊“金字招牌”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成績,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2017年11月14日,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評選結果揭曉,自貢市貢井區龍潭鎮中壩村作為全省77個、全市3個村鎮之一,赫赫在列……

都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便是將近60歲的村支部書記羅文彬,痴心村美民富產業興,精心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旭水河畔綻放出絢麗之花。

自貢貢井:擦亮全國文明村這塊“金字招牌”

永不懈怠 讓文明之花常開

貢井區龍潭鎮東南,旭水河繞村而過,自犍路穿境而行,以“千畝綠色蔬菜示範園”聞名的中壩村,在村支書羅文彬的帶領下,華麗嬗變,榮膺“全國文明村”稱號。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新部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日益增長的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任重道遠。

對於中壩村而言,創牌不易,保牌更難。擦亮全國文明村這塊“金字招牌”,依靠什麼?以羅文彬為班長的村兩委態度決然,依靠“永不懈怠”四個字,堅守“業興民富好風尚” 的共同意願和自覺行動,始終奔跑在路上,讓文明之樹常青,文明之花常開。

2018年以來,中壩以全國文明村長效建設專項行動為統領,全面系統地推進長效建設,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文明熱潮。

自貢貢井:擦亮全國文明村這塊“金字招牌”

“文明10條、十好家庭、好婆媳、中壩好人”等專項行動的十大評選項目穩步推進,據瞭解,自2018年以來,村兩委利用電話、書面、院壩會、入戶等多種方式解決群眾問題700餘個,群眾參與度、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文明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正是基於這份認識,羅文彬倡導以文明規範為遵循,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融入生活。

2018年12月,在彙集全村3000人次提出的400條意見建議基礎上升級而成的《中壩村文明10條》2.0版出爐,涵蓋內容由個體行為拓展到人際交往、由現實生活延伸到網絡空間、由行為文明上升到精神追求。

村民楊進強,全國首屆文明家庭獲得者、全國敬老愛老模範。他先後捐資家鄉築堰壩、修水渠、建村道、幫扶“五保戶”,贍養近百位老人,資助眾多貧困者和農村文體活動等公益事業,捐助資金累計達100餘萬元,將愛心灑滿了這片養育了他的土地。楊進強的善舉溫暖了許多人,同時也影響了許多人。

自貢貢井:擦亮全國文明村這塊“金字招牌”

以志願者工作為例,在村支書羅文彬的引導下,目前形成了7個常態化運行和27個階段化運行的志願者隊伍,相繼打造了兒童之家、婦女之家、群眾服務室,涵蓋群眾大部分基礎服務,方便群眾生產生活,也讓文明的觸角深入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崇德向善正在中壩村蔚然成風。去年,紮根中壩30多年的村醫鍾秀平喜獲全國衛生系統“勞動模範”表彰,中壩村巾幗志願服務隊被評為“自貢市級巾幗文明崗” ……

實幹興村 走好農業品牌棋

“找羅支書?如果不在辦公室,就在項目施工現場,要不就去了鎮裡。”這是村民對羅文彬的評價。而一提起羅支書,貢井區龍潭鎮黨委書記朱平連連豎起大拇指。“他是全鎮少有的‘全脫產’村幹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操心的都是群眾的事。”

金秋十月,龍潭鎮中壩村種植能手吳基洪的蔬菜大棚內,綠油油的菜苗長勢正旺。

“這批蔬菜嫁接苗項目成功後,可以免費推廣給農民,豐富大夥兒的種植品種,促進農民增收……”村支書羅文彬和吳基洪在大棚裡一邊察看菜苗長勢,一邊謀劃著未來的發展計劃。

羅文彬既是一名普通黨員,又是四川省勞動模範、自貢市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近年來,他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和群眾培育已獲國家認證的有機蔬菜品種46個、無公害蔬菜品種13個, “川龍潭”獲省級著名商標,“旭水河”獲市級知名商標,每年蔬菜產量超過5萬噸,遠銷川南及湖南、新疆多個省市,甚至外銷港澳,是自貢市最大的無公害蔬菜基地。

產業要興旺發展,品牌建設首當其衝,羅文彬深諳其理。全村已有30年設施蔬菜種植歷史,而在“川龍潭”蔬菜商標獲得2010年度中國合作經濟年度成就獎——中國具有影響力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榮譽的那時起,羅文彬便下定決心,守好屬於全村人的優勢產業,打造屬於自己的農業品牌。

這些年,羅文彬一方面積極引進業主入駐中壩,通過標準化種植和規範化管理,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另一方面,積極組織種田能手、農技專家、業務骨幹,帶頭開展生產技術研究、技術交流協作、農技推廣服務等。他一直堅信,只有堅持實幹,才能培育出更好更優良的蔬菜品種,才能真正做到服務好農民。

一提到蔬菜育種,羅文彬如數家珍:“那是我們的觀光樹培育基地,前景非常樂觀;那片溫室大棚有有機玉米、番茄、黃瓜等等;這15畝地,是今年剛引進的蔬菜嫁接苗項目,40萬株蔬菜苗子目前已經全部被預定,預計今年年產值100萬以上……”

做領頭雁 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羅文彬不僅擔任了中壩村黨支部書記,他還是自貢市旭水河玉米專合社黨支部書記,自貢市旭水河玉米專合社社長。

在羅文彬看來,自農村多種責任制改革以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逐漸出現了以農戶為主體的合作社。他們以社員、農戶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經過20多年的發展,農民專合社已經成為農業改革轉型的強大生力軍。

2008年12月31日,在貢井區19個農民的發起下,我市首批農民專合社之一——自貢市旭水河玉米專合社正式掛牌成立,當時僅有入股資金1770元。

為了拓寬基層黨組織覆蓋面、發揮黨組織對村民、對產業的引領和服務功能,2009年9月,他牽頭成立了龍潭鎮第一個社會“兩新”組織黨組織——自貢市旭水河玉米專合社黨支部,有效解決了旭水河玉米專合社成立初期組織結構較為鬆散、發展較緩慢問題。

目前,專合社產業已經由單一的玉米品種拓寬到了糧食、蔬菜、畜牧、苗木多種經營,帶動專合社覆蓋式發展,從中壩村延伸覆蓋到了臨近的15個村,股東由19人增加到330人,社員由17人增加到810人。股金由建設初期的1770元發展到現在股東量化資產175萬元。旭水河玉米專合社先後被評為自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先進單位、自貢市重點農民專合社、農民專合社合作社國家級示範社。

羅文彬介紹,專合社通過組織農民抱團,一方面集中購買生產資料,一方面直接與企業、糧站對接銷售農產品,減少中間商賺差價,增加了收益。

“我們引導社員採取新的玉米套種方式,以前玉米紅薯套種,每畝每年只有1500元的收入。通過推廣大豆、辣椒與玉米套種,每年收益可達3000元,套種折耳根更是達到6000元以上。”羅文彬說,專合社還實行訂單農業模式,與企業簽訂保護價,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

2010年,專合社逐漸改變社員散戶經營的模式,引進業主集中發展。“當年中壩村引進了6個業主,流轉800畝土地,引導社員向規模化發展。”羅文彬說,業主不僅推動了產業集群效應的發揮,還帶來了許多優秀的、先進的種植技術。2011年,專合社流轉土地105畝,建立實驗基地,不斷嘗試新品種引進和新技術開發。2015年,羅文彬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範,他領銜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

“現在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我們不能落後,要一如既往地衝在農村農業改革第一線。”羅文彬說,專合社將緊跟黨和國家的步伐,充分發揮新經濟組織的引導作用,以糧食、蔬菜、禽畜、花卉苗木為主導產業,推進田園經濟多元化發展。同時,以村為單位,發展集體經濟組織,推動以採摘、休閒、觀光、娛樂為主的鄉村旅遊業,繪就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產村相融的秀美畫卷。(文/圖 胡正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