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日本不行,是过分精致的城市生活不行

不是日本不行,是过分精致的城市生活不行

当两个爸爸带着三个小孩,去天王寺动物园玩时,我和朋友两个人坐在大丸百货顶楼的西餐厅,悠闲地点了两份套餐。

日本餐厅都有一种特别的本领,做出来的饭菜通常都和门口摆放的食物模型一模一样。我的海胆小贝柱意面上来时,几乎就像一盘动画片里出现的食物。时逢周末,旁边的日本太太都打扮得一丝不苟,这个季节时髦的打扮,好像是连衣裙外面,松松地搭一件牛仔夹克,或者小香风外套,配上珠宝和高跟鞋,大地色秋季妆容,才算完整的一套。

意面好吃,点的白葡萄酒也相当不错,但就是在这个餐厅里,我觉得日本好像不如以前好玩了。前几年每回来,或多或少都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冲击感,哇,药妆店连眼药水都有几十种;哇,便利店里什么都有得卖啊;哇,这家小店的咖喱饭怎么可以这么好吃?

这回是看什么都觉得平淡无奇,特地跑到附近最大的永旺超市,以为里面会有什么了不起的水果,结果跟国内比起来,真是差远了。金秋十月,上海到处都是石榴甘蔗糖炒栗子,大阪的永旺超市,除了几种不同价位的巨峰葡萄,不同颜色的青森苹果,只有寥寥两三样橘子柿子,最贵的哈密瓜,像一种高档礼盒,体面严肃地陈列在盒子里,显示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至于吗?

超市里最多的,是不同种类的熟食,传统酱煮菜,用来下酒的烤鱿鱼,烤秋刀鱼,大大小小的寿司,一大排一大排陈列着,旁边是刚下班的西装男们在挑挑拣拣。日本画家玉村丰男说,最近吃的速食料包的味道比手艺一般的味噌汤还要好。

是真的,大部分超市熟食,我想肯定都好过不熟练的主妇在家辛苦挣扎。但就是这样方便的日本,让我觉得无趣。更加不起劲的是,看到百货商店里的日系女装,白毛衣,珍珠挂链,卡其半长裙,好像规划好了,女人就该穿成这样,带着温婉和礼貌穿行在城市的街道里。

以前羡慕无比的日式精致,近来忽然觉得没啥意思。

相比而言,明明最近的欧美城市,都更流行乡野感。

汽车不流行了,骑自行车更时髦;高跟鞋不流行了,能长时间走路的徒步鞋更好穿;一丝不苟的妆容不流行了,周末找地方出汗才是正经事;

吃,比起耗费大量时间的料理,似乎人人都在追求经过简单步骤立刻新鲜出炉的食物。

日本人连一个葡萄,都要研究如何去掉最后一丝酸味。吃着这样的葡萄,我反而怀念起出发前在舅舅家门口,吃着门口桔子树上现摘的桔子,那种一秒钟都不耽搁的新鲜感,在舌头上好像放了一个维c炸弹一样,而且吃桔子纯靠手气,一颗树上也有酸甜之分。

过久了城市的精致生活,我已经开始怀念乡下生活的粗糙感。

在德国纽伦堡的集市上,到处都是摊主写的小标语,现在是吃鸡油菌的季节。随便找一家开在河边绿树下的餐厅,一道黄澄澄的鸡油菌炒蛋送上来,漫不经心的德国厨子没把盐搅匀,有一块极咸,但坐在这么好的秋天里,吃着剩下的珍馐一般的鸡油菌,头顶一大片栗子树,风吹过时,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唔,这是毫无疑问的秋天嘛。

不是日本不行,是过分精致的城市生活不行

超市没什么意思,街头集市更有季节变换,连爬来爬去的蜜蜂都觉得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簇新的衣服也没什么意思,要有一点点历史感,半新不旧的着装,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风貌。坐地铁,换乘不同的电车也没什么意思,在人流不息中穿梭的感觉真是窒息了,想念骑单车时被风吹起头发的滋味。

现在流行的生活,其实就是爷爷奶奶辈的生活,骑单车,大量步行,不用塑料袋,吃各种季节食物,轻易不买衣服,要买就买好料子,经穿又实用。

日本人依然规规矩矩,和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时,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连每一家店的口味,都变得越来越一模一样。在动物园餐厅吃到的蛋包饭,和在港口码头吃的蛋包饭,不仅造型一样,连口味也毫无差别。街上看似五花八门的餐厅,但每一家店出品都差不多,一样的拉面,一样的甜滋滋的寿喜烧,甚至连咖啡店的蛋糕,都是一样的芝士蛋糕。

更别提百货公司地下一楼看似琳琅满目的食品柜台,兴冲冲买很多回去,吃到嘴里好像都是差不多的味道。

当食物没有好吃和难吃的区别,我竟然开始怀念起曾经吃过的糟糕食物来。吃到一塌糊涂的食物,下一顿美食才显得更有滋味,而顿顿都是统一口感的日式饭菜,让人的舌头感到阵阵麻木。

好吃,但也仅仅是好吃。

这时我终于理解了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去日本工作过两年,前几个月还好,后来疯狂地从国内带各种螺蛳粉,火锅底料,说自己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生活。

城市生活,连饮食都带了一张中规中矩的面具,没有一点点出格,更提不上任何野性。

回国后,我带着略感麻木的舌头,坐在父母家的餐桌边上,桌上是十月最风华正茂的大闸蟹,吃完正好剥一个酸桔子,去掉嘴里的腥味。

不是日本不行,是过分精致的城市生活不行

这些食物并不顶级,也谈不上任何出色,我想等下我还会散步去买一包炒栗子,这些秋天的享受,在中国的城市,还是随手可得的美味。

没有百分百的精致,但真实,自由,随意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