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消失的身体”现在还会有人饿死吗?会,因为有厌食症

文 / 心理学知识星球

人本主义创始人之一,马斯洛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需要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就是我们的吃喝等,我说这些就是为了体现食物的重要性。在当今生活越来越好,各种丰盛的菜肴数之不尽,还会有人是因为饥饿而死吗?答案是会!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啊,但是确实是会的。在心理学中有个叫厌食症的病症,它就会使人因饥饿而死。厌食症虽然很早就存在,但很久以来都没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直到因厌食症死亡的人越来越多,这才能够进入我们的视线。

心理学:“消失的身体”现在还会有人饿死吗?会,因为有厌食症

案例

女,21岁,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姑娘。在几个月前,这位姑娘面临高考,当时的学习、精神压力非常大,出现了消化不良、食欲差等问题。高考落榜后,这位姑娘的身体更加糟糕。有一次,一位亲戚来串门,无意间说到她的腿长得没有她姐姐的好看。姑娘当场就觉得备受打击,气的脸红脖子粗。从此她每顿饭都要和父母谈条件,赌气闹事,不肯吃饭,因为害怕变胖。并且要姐姐吃下她规定的饭量(通常都很多)后她才会吃饭

即便如此,姑娘的饭量还是递减到每天两顿,每顿只吃二两主食。一段时间后,她连主食也放弃了,除了少量的巧克力和糖块,不再吃任何食物。之后因身体虚弱,行动都出现困难,只好进医院检查治疗

医院整整2天抢救才把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姑娘之前身高156cm,体重43kg,入院治疗时,体重仅剩29kg,需要卧床,不能活动上下肢。全身皮肤干燥,脱皮等。姑娘意识方面还算比较清晰,只是精神萎靡,气若游丝,而且到了这个地步还念念不忘:我不要吃东西,我怕胖。最后医院对她的诊断为:

极度营养不良,厌食症

心理学:“消失的身体”现在还会有人饿死吗?会,因为有厌食症

什么是厌食症

厌食症就是个体自己因某些原因而停止进食,使自己的身体缺乏营养而导致不良后果。在上文中的案例就属于厌食症的一个亚型——限制型,还有一个亚型就是“暴食—清除型”限制型主要是限制卡路里的摄入,就是我们常说的节食。而“暴食—清除型”则是吃完了再吐,它是不是和贪食症看上去很像?但是却有个最大的差别:它让人不停地减轻体重,而贪食症则没有,和贪食症比起来,“暴食—清除型”不会一次性摄入太多的食物,但是厌食症的清除(呕吐)行为更加频繁,你知道的,入不敷出,体重就有可能下降到有生命危险的地步

厌食症和贪食症有个共同点就是扭曲的认知。她们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她们完全不一样。在别人眼中,她们是瘦弱憔悴的,但在她们眼里,却没有这些感受,她们只觉得自己还不够瘦,甚至还有些胖。

心理学:“消失的身体”现在还会有人饿死吗?会,因为有厌食症

厌食症的三大成因

第一个:家庭因素

在厌食症的家庭中,整个家庭结构并不是一个健康而又稳固的状态,比如,爸爸做主要决定,妈妈做后备团,孩子是父母的核心和动力。相反,厌食症的家庭里通常都有一个“什么都有管”的妈妈,一个“什么都不管”的爸爸,而孩子通常是被忽略的一方。

有人认为,有些年轻人正是因为在家里感到孤独和父母的疏远,才采取绝食的方式来惩罚父母

其次,在厌食症的家庭中,妈妈常常扮演一个“信息员”,经常告诫女儿要瘦,胖是无可救药的。这些妈妈通常都有完美主义倾向。

第二个:生物因素

在心理学中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遗传,所以也可以从遗传的角度去解释厌食症。如果家庭中有人曾有厌食症,那么孩子有厌食症的比例比正常家庭要高4-5倍,因为面对生活中的刺激事件,她们更容易焦虑,而焦虑出现,暴食或厌食就会跟着出现,以此来作为缓解焦虑的手段。

第三个:心理因素

这就要归咎于“完美主义”了,因为个体总觉得自己很胖,所以要瘦,但是实际上她们一点也不胖。这也属于是一种扭曲的认知,对自己的身材太过苛刻。

心理学:“消失的身体”现在还会有人饿死吗?会,因为有厌食症

行为链疗法

我们已经知道厌食症是对自己的错误的认知,那么今天就来说说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个行为链疗法就是针对厌食症的。

什么是“行为链”?其实很好理解,在我们生活中很少有人把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引起的行为和引起行为后的结果联系起来

。而现在就是把“想法—行为—感受”联系起来,形成一条“行为链”。举个例子,睡醒—称重(胖了)—感到难受—不吃早饭—饿肚子上班—看到商店—开始渴望巧克力—买了两条巧克力—吃掉巧克力—感到愧疚和肥胖——我已经废了—午饭开始大吃—我是一个失败者。这就是一条行为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信念(行为)并拯救自己

睡醒—称重(胖了)—感到难受(改正:今天是新的一天)—不吃早饭(改正:避免不吃饭)—饿肚子上班—看到商店—开始渴望巧克力—买了两条巧克力—吃掉巧克力—感到愧疚和肥胖——我已经废了(改正:这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午饭开始大吃(改正:不要吃的太多)—我是一个失败者。人们常说“一步错,步步错”,一个行为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而行为链疗法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改正都是正确的,就拿刚刚的行为链来说,当我们睡醒,开始新的一天,这会要提醒自己,今天不一样,你会开始新的生活,如果这没什么用的话,我们继续在下一步提醒自己

到最后,你会发现,无论自己以前走错了多少步,你并不是无药可救,总有一步可以挽回局面,即使这一天的每一步都走错了,第二天睡醒后又会是新的开始。

心理学:“消失的身体”现在还会有人饿死吗?会,因为有厌食症

总结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每个人每天都必须摄入一定的食物用来维持身体的需要。所以,要把吃饭当成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千万不可以为了保持身材而不吃东西,不要过高要求自己的身材。事实上,

暴食或厌食的人往往身材都较瘦,只是自己给自己定的标准太高,在别人看来,你已经很瘦了,根本不用减肥,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反而需要适当的增肥

其次,外表和身材的完美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一切,要抛弃那种病态的审美观,只有心理和身体健康的人才会是美丽的

作者简介:我是一个非常热爱心理学的男孩,希望大家与我一样,每天学习一点心理学小知识,发现和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