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上清仙界”老君洞:這座千年道觀變成了石刻博物館?

重慶“上清仙界”老君洞:這座千年道觀變成了石刻博物館?

在重慶南岸老君山的古林裡,藏著這樣一座紅色的道觀,名叫“太極宮”,俗稱“老君洞”。老君洞依山造殿,鑿壁成像,呈“玄”字形格局,頂上的八角亭,即為玄字上端的一點。雖處深山,前來求願的善男信女可不少,周邊林木鬱郁蒼蒼,觀內香火連綿不絕。每至夏日,這裡便會成為避暑納涼、登高望遠的絕佳去處。

重慶“上清仙界”老君洞:這座千年道觀變成了石刻博物館?

“從佛教寺廟到道教宮觀”

老君洞始建於漢朝三國時期,正式創建於隋末唐初,歷時1300多年。有說法唐代原為佛教寺廟“廣化寺”,同時也有記載為夏禹之妻塗山氏神廟,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明萬曆甲戌(1574)冬月有過拓建。明末戰亂後開始為道士管理。從此正式改為道教宮觀,名“太極宮”(俗稱“老君洞”)。曾經早期為正一天師道場,五十年代,老君洞漸漸衰敗,道人僅六人,殿宇在文革中損毀嚴重。八十年代老君洞恢復開放,住持周至清道長苦心募化,逐步修復道觀。周至清道長在三十年代為老君洞道長收養,後於青城山天師洞出家,在擔任老君洞住持的二十多年中,修建昔日殘破的殿宇和神像等,廟貌煥然一新。2007年鄧信德道長接任監院,整修殿宇,整頓道風,提升形象,老君洞的面貌為之一新。


重慶“上清仙界”老君洞:這座千年道觀變成了石刻博物館?

“為傳宗教雕石刻,道觀變石刻博物館”

也許是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老君洞會成為道教勝地,在它建造伊始,就按照“玄”字設計佈陣。東大門坐東向西,晨曦直射山門,意味“紫氣東來”;西大門是老君洞最早的山門,修建於明朝萬曆九年,距今有四百多年。上有“太極宮”門額,繪有八卦環繞的太極圖,寓意宇宙衍化和道的玄妙。左右鐫刻“紫府”、“丹臺”,象徵老君洞是一座神仙洞府;南天門是傳說中人仙分界的地方,也是登玉皇樓必經之路。老君洞的正山門上寫著四個大字“上清仙界”,寓意此地為隱蔽於鬧市之中的神仙居所。

除了別出心裁的建築構造,老君洞中色彩斑斕的“太上老君四十九化身應現圖”也十分引人注目,每一場景都刻畫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由於靠山而建,石刻文化便更加容易流行起來。老君洞道觀為了更好地記載宗教所發生的故事,採用石刻的方式進行記載,這些石刻為宗教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由於戰火和“文革”影響,老君洞建築和石刻多處被破壞,現在的三清殿、三官殿、七真殿、南天門等均為近代所修。其中普陀岩石刻為明代古蹟,題材以佛道為主,刻畫了觀音救八難、文王訪賢、伯牙撫琴等故事。另有摩崖石刻文字多處,如“紫氣東來”、“塗洞參天”、“日月星辰”等……整座太極宮觀滿布浮雕和石刻,儼然一座道教石刻博物館。

重慶“上清仙界”老君洞:這座千年道觀變成了石刻博物館?


重慶“上清仙界”老君洞:這座千年道觀變成了石刻博物館?

“俯瞰重慶的絕佳之地”

在重慶說起登高望遠,人們腦海中第一個想起的便是南山一棵樹觀景臺,殊不知與之毗鄰的老君洞也是看景的不二選擇之地。先不說這裡所見之風景如何,僅僅這種氛圍:在飛簷翹角之間,在青煙圍繞之中,在暮鼓晨鐘之下,在青衣方帽之側,攬一陣清風,品一杯香茗,聽一段誦經,觀一陣美景,身處於這般脫俗的境界,還有什麼可奢望的呢?這裡視野開闊,如果舉目遠眺,便可將整個重慶主城尤其是渝中半島的景色盡收眼底,難怪有攝影愛好者讚歎老君洞是欣賞重慶美景的最佳之地。在老君洞觀夜景,有幾個最佳去處,雖同在一個道觀,感覺卻截然不同。其一是進老君洞的老山門,“三清殿”前有一平臺,在此處往山下俯瞰,色彩繽紛的城市華燈透過眼前的綠樹枝丫映入眼簾,神秘而又曼妙。另一個就是老君洞的制高點“南天門”,沒有了周圍林木的遮掩,重慶主城彷彿也不再羞澀,自信地揭開它的面紗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瑰麗。

重慶“上清仙界”老君洞:這座千年道觀變成了石刻博物館?

那麼同樣是觀景的好去處,老君洞與一棵樹又有什麼不同呢?也許正是因為有了近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老君洞的名氣雖不及一棵樹,熱鬧絲毫不比它少。道院的清幽讓老君洞倍受青睞,劉湘、蔣介石、蕭公權、太虛法師都各界名流都曾到過老君洞遊賞。蔣介石在1935年3月9日的日記中還寫到:“下午遊江南岸之老君洞,俯瞰重慶與大江,乃一勝景也。”

與其他道觀一樣,每逢神仙壽辰或是中元佳節,必會舉辦廟會為眾生祈福、保家國康健。但不同的是,它“居廟堂之高而處江湖之遠”。為慶祝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週年、悼念抗戰陣亡將士,它舉辦法會;為迎接香港迴歸、慶祝重慶直轄,它舉辦法會;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迎接澳門迴歸,它舉辦法會……老君洞是一個將國家放在心中,將人情注入魂魄的有溫度的神仙道觀。

重慶“上清仙界”老君洞:這座千年道觀變成了石刻博物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