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上清仙界”老君洞:这座千年道观变成了石刻博物馆?

重庆“上清仙界”老君洞:这座千年道观变成了石刻博物馆?

在重庆南岸老君山的古林里,藏着这样一座红色的道观,名叫“太极宫”,俗称“老君洞”。老君洞依山造殿,凿壁成像,呈“玄”字形格局,顶上的八角亭,即为玄字上端的一点。虽处深山,前来求愿的善男信女可不少,周边林木郁郁苍苍,观内香火连绵不绝。每至夏日,这里便会成为避暑纳凉、登高望远的绝佳去处。

重庆“上清仙界”老君洞:这座千年道观变成了石刻博物馆?

“从佛教寺庙到道教宫观”

老君洞始建于汉朝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时1300多年。有说法唐代原为佛教寺庙“广化寺”,同时也有记载为夏禹之妻涂山氏神庙,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明万历甲戌(1574)冬月有过拓建。明末战乱后开始为道士管理。从此正式改为道教宫观,名“太极宫”(俗称“老君洞”)。曾经早期为正一天师道场,五十年代,老君洞渐渐衰败,道人仅六人,殿宇在文革中损毁严重。八十年代老君洞恢复开放,住持周至清道长苦心募化,逐步修复道观。周至清道长在三十年代为老君洞道长收养,后于青城山天师洞出家,在担任老君洞住持的二十多年中,修建昔日残破的殿宇和神像等,庙貌焕然一新。2007年邓信德道长接任监院,整修殿宇,整顿道风,提升形象,老君洞的面貌为之一新。


重庆“上清仙界”老君洞:这座千年道观变成了石刻博物馆?

“为传宗教雕石刻,道观变石刻博物馆”

也许是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老君洞会成为道教胜地,在它建造伊始,就按照“玄”字设计布阵。东大门坐东向西,晨曦直射山门,意味“紫气东来”;西大门是老君洞最早的山门,修建于明朝万历九年,距今有四百多年。上有“太极宫”门额,绘有八卦环绕的太极图,寓意宇宙衍化和道的玄妙。左右镌刻“紫府”、“丹台”,象征老君洞是一座神仙洞府;南天门是传说中人仙分界的地方,也是登玉皇楼必经之路。老君洞的正山门上写着四个大字“上清仙界”,寓意此地为隐蔽于闹市之中的神仙居所。

除了别出心裁的建筑构造,老君洞中色彩斑斓的“太上老君四十九化身应现图”也十分引人注目,每一场景都刻画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由于靠山而建,石刻文化便更加容易流行起来。老君洞道观为了更好地记载宗教所发生的故事,采用石刻的方式进行记载,这些石刻为宗教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由于战火和“文革”影响,老君洞建筑和石刻多处被破坏,现在的三清殿、三官殿、七真殿、南天门等均为近代所修。其中普陀岩石刻为明代古迹,题材以佛道为主,刻画了观音救八难、文王访贤、伯牙抚琴等故事。另有摩崖石刻文字多处,如“紫气东来”、“涂洞参天”、“日月星辰”等……整座太极宫观满布浮雕和石刻,俨然一座道教石刻博物馆。

重庆“上清仙界”老君洞:这座千年道观变成了石刻博物馆?


重庆“上清仙界”老君洞:这座千年道观变成了石刻博物馆?

“俯瞰重庆的绝佳之地”

在重庆说起登高望远,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想起的便是南山一棵树观景台,殊不知与之毗邻的老君洞也是看景的不二选择之地。先不说这里所见之风景如何,仅仅这种氛围:在飞檐翘角之间,在青烟围绕之中,在暮鼓晨钟之下,在青衣方帽之侧,揽一阵清风,品一杯香茗,听一段诵经,观一阵美景,身处于这般脱俗的境界,还有什么可奢望的呢?这里视野开阔,如果举目远眺,便可将整个重庆主城尤其是渝中半岛的景色尽收眼底,难怪有摄影爱好者赞叹老君洞是欣赏重庆美景的最佳之地。在老君洞观夜景,有几个最佳去处,虽同在一个道观,感觉却截然不同。其一是进老君洞的老山门,“三清殿”前有一平台,在此处往山下俯瞰,色彩缤纷的城市华灯透过眼前的绿树枝丫映入眼帘,神秘而又曼妙。另一个就是老君洞的制高点“南天门”,没有了周围林木的遮掩,重庆主城仿佛也不再羞涩,自信地揭开它的面纱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瑰丽。

重庆“上清仙界”老君洞:这座千年道观变成了石刻博物馆?

那么同样是观景的好去处,老君洞与一棵树又有什么不同呢?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老君洞的名气虽不及一棵树,热闹丝毫不比它少。道院的清幽让老君洞倍受青睐,刘湘、蒋介石、萧公权、太虚法师都各界名流都曾到过老君洞游赏。蒋介石在1935年3月9日的日记中还写到:“下午游江南岸之老君洞,俯瞰重庆与大江,乃一胜景也。”

与其他道观一样,每逢神仙寿辰或是中元佳节,必会举办庙会为众生祈福、保家国康健。但不同的是,它“居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为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悼念抗战阵亡将士,它举办法会;为迎接香港回归、庆祝重庆直辖,它举办法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它举办法会……老君洞是一个将国家放在心中,将人情注入魂魄的有温度的神仙道观。

重庆“上清仙界”老君洞:这座千年道观变成了石刻博物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