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傾訴孤獨時,圍繞這兩個目的去聊,會讓人積極陽光充滿力量

她通過手拉手向我傳達了這一點,告知我現實世界中的確存在那樣的場所。在那十秒之間,我覺得自己成了一隻無所不能的小鳥。我能在天空飛翔,能感覺到風力,能從高空看遠處的景物。由於太遠了,具體有什麼無法看得一清二楚,但我感覺得出它就在那裡,我總有一天會到達那裡。

——村上春樹《國境以南,太陽以西》

以上是《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第一章節裡的內容。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想象得出,兩人手拉手地彼此找到了一個相通的點,並透過這個點得到釋懷。這是因為彼此孤獨著。當這種孤獨被認定為彼此相同的孤獨時,兩人便可以得到安慰,並相互釋放出正能量,讓這種孤獨展現出積極的一面。

其實,主人公的孤獨來源於自身的特殊性,找不到依存或者相互作用的話題。一旦找到了跟自己有著相同的孤獨感的人,那麼,他們就可以得到一些力量,相輔相成。所以,作者這樣敘述:

“同她在一起,我沒有同別的女孩子在一起時那種心神不定的感覺。我喜歡同她搭伴走路回家。島本輕輕拖著左腿行走,途中有時在公園長椅上休息一會兒,但我從未覺得這有什麼妨礙,反倒為多花時間感到快樂。”

在現實社會中,有類似孤獨症狀的人很多。他們共同擁有一份孤獨的原因、孤獨的狀態。比如,兩個失戀的人,第一時間接觸會少了很多孤獨的感覺,並在心底對生活多了些希望。天才也是如此,在眾人中他們是那麼孤獨。但是,一旦兩個天才相遇,他們內心便開始明朗起來,迸發出百倍的力量,從而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高素質群居的人比混合群居的人作出的成績更大的原因。比如北大,全是優秀生,當他們在一起學習生活時,他們會比高中時發揮的能量更大。

在《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第一章中,主人公表示,自己童年時,曾有過這麼一種孤獨——自己是獨生子,其他孩子認為他體弱多病、極端任性。總之,各種情況都跟家裡有幾個孩子的其他人不一樣。所以,他常常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於是便被人們排斥。孤獨感由此產生。

當我們傾訴孤獨時,圍繞這兩個目的去聊,會讓人積極陽光充滿力量

但是,幸好有一位女同學跟他的條件差不多,家裡也是隻有她一個孩子。於是,兩個人自然而然地交往起來,成為朋友。在交往的過程中,兩人相互得到了該得到的那份溫暖,並且感到快樂,於是孤獨感消除了。

儘管兩人後來不能在一起繼續交往,但是,他們彼此卻一起度過了那個孤獨的童年,那個他們彼此都認為不完整的人生。他們以同是獨生子女的身份一起交流,雖然彼此表現淡淡的,但那些淡淡的、輕輕的撫慰,給他們的童年增添了一些快樂。於是,兩人都很滿足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一直到初中、高中、大學,他們都懷念這段童年的經歷。主人公在後來的描述中這樣寫道:“不去見島本之後,我也經常懷念她。在整個青春期這一充滿困惑的痛苦過程中,那溫馨的記憶不知給了我多少次鼓勵和慰藉。很長時間裡,我在自己心中為她保存了一塊特殊園地。就像在餐館最裡邊一張安靜的桌面上悄然豎起‘預定席’標牌一樣,我將那塊園地只留給她一個人,儘管我推想再也不可能見到她了。”

這是主人公對那段經歷的一種認可,它在內心留下了寶貴的東西,這是積極的一面。

主人公回憶起兩人相處的感覺時,認為他們也許沒有轟轟烈烈的友誼,但那種淡淡的慰藉,足以讓他們起碼快樂地度過了他們的童年,不至於認為那是不完整的東西。兩人交往時,主人公這麼描述兩人的感覺:“她無疑是早熟的少女,無疑對我懷有作為異性的好意。我也對她懷有作為異性的好感。可是,我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島本大概也一樣。她握過一次——僅一次——我的手,握法就像當嚮導時說‘快請這邊來’那樣。握手的時間也就十秒鐘左右吧,但我卻感到有三十分鐘之久。她鬆手時,我還希望她繼續握下去。看得出,實際上她也很想握我的手,儘管她拉過我的手時顯得很自然。”這正是他們渴望得到的友誼,而不是彼此排斥。

當我們傾訴孤獨時,圍繞這兩個目的去聊,會讓人積極陽光充滿力量

孤獨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段難忘的友誼。這段友誼之所以難忘,是因為彼此的孤獨找到了出口。原以為這樣的孤獨是多麼沒有希望,但自從兩個有著相同的孤獨的人相遇之後,他們徹底放棄了原來的對自身孤獨的認識,重新衡量了自己的那種孤獨。瞬間彼此得到了慰藉,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所以,當我們孤獨的時候,應該嘗試著去找到那個與你有著相同的孤獨的人或者事物。

心理過牆梯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找到與自身孤獨相同的人或者事物呢?找到之後又該如何從對方身上汲取溫暖或者相互取暖呢?這是每個孤獨的人須要思考的問題。

瞭解孤獨的來源

很多人恐懼孤獨,當孤獨來臨時候就會一味地用各種方式來麻醉自己。很顯然,這是不科學的。正確的方法是,應該儘快去找到那個與你一樣孤獨的人或事物。所以,在此之前,先了解自己的孤獨來源,才能更好地找到那個與你一樣孤獨的人或者事物。

找到自己的孤獨來源,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事實上,找原因遠比找結果困難;但是,一旦找到原因,大多數問題都能解決。所以,當找到孤獨的原因後,你會下意識地往你的“同類”靠攏,因為你下意識地需要“同類”的慰藉。總有一天,你的孤獨會在無數跟你有著相同孤獨的人或事物的慰藉下消失,你也會因此而變得積極、向上、快樂。

當我們傾訴孤獨時,圍繞這兩個目的去聊,會讓人積極陽光充滿力量

善於傾訴孤獨

對於孤獨者來說,傾訴是必要的。如果一個孤獨者失去了傾訴的慾望,那麼,這位孤獨者勢必變得精神麻木,甚至有可能成為精神病患者。所以,在這裡有必要倡導孤獨的人們多進行交流、傾訴。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得到釋放,二是方便找到你的“戰友”,即跟你一樣有著同一種孤獨的人。

大家都知道,語言是人們交往的橋樑。缺乏語言交流,彼此便陌生起來,更談不上尋找到與你一樣有著同一種孤獨的人了。所以,孤獨的人可以嘗試傾訴,哪怕是別人厭煩你的傾訴,你也要繼續向下一個人傾訴。說不定,下一個人也是孤獨的。這時,你們就可以更好地交流了。而遠離孤獨的願望也就得以實現了。

觀察別人的內心

一個孤獨者一般表現得異常敏感。不敏感的情況也有,但這種情況彷彿已經超越了孤獨,開始趨向於麻木。所以,孤獨的時候,是最容易觀察他人內心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加上細心觀察,你會感覺到對方是否跟你有一樣的孤獨內容。

村上春樹在《國境以南,太陽以西》裡有過這麼一句描寫:“現在仍真切記得當時她的手的感觸。它同我所知道的任何感觸都不一樣,同我其後所知道的任何感觸也不一樣。”對於這樣的感覺,那不是一般情況下可以感覺到的,而是在孤獨的時候,遇到了與你有相同孤獨內容的人的時候,自然地表現出的敏感。所以,這時候,你的觀察力是最強的。善於去觀察,更是可以感受到彼此。要積極地利用這種孤獨時給予你的能力。而正是在這種能力的促使下,你往往能找到與你同樣孤獨的人,從而得到慰藉。

選自《當我們談論村上春樹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彭麥峰作品 版權方委託授權發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