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被斬的海軍將領方伯謙,到底是冤殺還是真逃兵?

小龍談歷史


不管是冷兵器還是熱兵器時代,人類海戰中歷史中,中高層將領陣亡比佔到70%-80%的,就只有北洋水師這一支部隊,北洋水師對得起他身後爛到根的朝廷。但是這支隊伍中卻也出現了一個逃兵,關於他到底是抗戰英雄,還是戰場逃兵,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那他真的是逃兵嗎?

1867年,15歲的方伯謙考取福建船政學堂,從此開始學習海軍,在洋務運動的風潮下,1876年清政府從船政學堂選派第一批留學生赴歐洲考察學習,方伯謙就在其中,學成歸國後,他被編入北洋艦隊任濟遠艦管帶。

1894年,是方伯謙命運轉折的一年,也是清朝命運走向轉折的一年,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日本增兵入朝,大戰一觸即發,方伯謙率領濟遠號、廣乙等艦護送運兵船,在豐島海面遭遇日艦攻擊,引發豐島海戰。

交戰後,“濟遠”、“廣乙”二艦沉著作戰,多次擊中日艦,激戰中,“廣乙”船舵被擊毀,傷亡慘重,力不能支,首先撤退剩下濟遠艦獨自應戰。雙方力量懸殊,濟遠艦不敵,日艦“吉野”從後方追來,方伯謙見狀,下令掛白旗,後又加掛日本海軍旗,但“濟遠號”並未停火,調轉方向,從西北方向駛離。

方伯謙這一行為真的是臨陣退縮,膽小的表現嗎?

其一,整個交戰過程中,日方3艦圍攻濟遠艦,敵我力量過於懸殊。

其二,濟遠號航速為15節,吉野號航速23節。

濟遠號裝210mm克虜伯前主炮1座、克虜伯150mm後主炮1門、47mm哈乞開斯單管速射炮2門,37mm哈乞開斯單管炮9門、金陵機器局造銅炮4門、15吋魚雷發射管4具、艦載魚雷艇2艘,而吉野”艦大量裝備了大口徑速射炮,主炮選用4門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6寸40倍口徑速射炮,火炮膛長6096毫米,彈頭重45.4公斤,初速671米/秒,有效射程8600米,射速7發/分鐘。

其三,據《中日戰爭》叢刊中記載:濟遠雖懸掛白旗和日海軍旗,但未停船。當吉野號快要追上濟遠時,濟遠突然停炮,日艦靠近濟遠艦後,濟遠突發後炮,一彈擊中日艦將臺,第二彈毀其船頭,三彈中其船中,吉野只得退走。濟遠號雖然掛了白旗,但是並未停火,說明並無真正投降之意,兵者,詭道也,這不過是戰場的計謀。

就這樣力量懸殊的配置,以1敵3,從何而來獲勝機會,所以單從掛白旗這一點,不足以說明方伯謙臨陣脫逃,反而更加證明他對形勢判斷準確,為北洋艦隊保存了實力。

黃海海戰圖

黃海海戰中,丁汝昌說其:“首先退避,將隊伍牽亂,廣甲隨逃。是真的貪生怕死嗎?

根據《日清戰爭實記》記載:雙方開戰後,丁汝昌雙腿受傷,由劉步蟾代為司令官,北洋艦隊雖遭遇日艦攻擊,但仍然能維持陣型,唯獨超勇號、揚威號彷徨於左翼艦配置外,濟遠遭遇日艦攻擊,躲藏於行列之外,在艦隊右舷尾約3公里,後往旅順方向逃走,隨後廣甲也跟著逃離。

電影《甲午大海戰》中方伯謙(劇照)

濟遠艦二副守備阿天德寫的《冤海述聞》中稱:“廣甲加入戰鬥後,約一點鐘時,就已撤出戰鬥”。照此說法,方伯謙率濟遠艦“首先逃走”是不成立的,但是作者是濟遠艦的人,有為其開脫的嫌疑,不可完全相信。而“牽亂船陣”這一罪名又是真實的嗎?

首先:北洋水師各艦航速不一,卻編入一隊,結果“超勇”、“揚威”這樣的老艦脫隊,遭遇日本第一遊擊隊集火攻擊。

第二:北洋艦隊還沒有進入射程就提前開炮,反而震踏艦橋,指揮旗落地,司令官摔傷,北洋水師喪失統一指揮,因此自亂陣型。

第三,日本以吉野等四艘快艦編為游擊隊,猛烈打擊北洋艦隊最薄弱的右翼,擊沉“超勇”、擊敗“揚威”後,又集火攻擊致遠、經遠艦,北洋水師各艦各自為戰,在日軍的夾擊下,前後不能相顧,導致陣形大亂。

所以就算濟遠臨陣脫逃,也不至於牽亂陣型,這應該是丁汝昌指揮不當的結果。

至於濟遠逃跑時,撞上了受傷的揚威艦,導致揚威艦被毀。濟遠逃跑時往旅順,而揚威朝大鹿島方向退去,兩艦往相反方向,怎麼可能撞上,所以揚威號這鍋,不應該濟遠艦背。

濟遠艦與揚威號撤離方向

而方伯謙所說艦受重傷,炮臺被毀,無法防禦,且艦頭漏水,返回整修,這個說法也不成立。濟遠艦管理炮務的德籍洋員哈富門說:”濟遠僅有兩門大炮受損,並不是所有炮都不能使用,而且沒有漏水事件,也完全沒有到傷重不能繼續作戰的地步。

戰鬥結束後,8月24日,清政府下令革職方伯謙,8月25日凌晨5點,被處死,方伯謙連申辯的機會也沒有。於是有許多人認為:方伯謙被處死,是李鴻章為了保全丁汝昌、以及自己的權勢,而將北洋水師的戰敗,背鍋到方伯謙身上,而將許多莫須有的罪名扣到他頭上。

黃海海戰雖不至於因為方伯謙一人退縮,就左右戰鬥的結果,但是作為北洋艦隊裝備第3強的艦長,開戰後僅3小時,就撤出戰鬥,實屬貪生怕死行為,若說他無罪,斷不能服眾,也很難開脫。

《日清戰爭實記》


雨霽視角


方伯謙是真逃兵,而且死的一點不冤。

方伯謙是清末海軍史上一個名人,當然是屬於遺臭萬年那種的名人。不過在他死後,方伯謙的家人就開始為他喊冤,前些年他的後人又多次組織學術討論會,想給他翻案,因此現在網上對於他是否被冤殺也頗有一些不同意見。不過就當時的法律來說,方伯謙死的一點不冤。

首先我們看一下方伯謙到底因為什麼罪名被處死。

在給方伯謙翻案的言論中,很多都會糾結方伯謙是否在逃跑時撞擊了揚威艦等細節。但是實際上方伯謙最終被定的罪名,其實在9月23日由李鴻章轉給丁汝昌的聖旨上說的很明白:

副將方伯謙首先逃跑,致使船伍牽亂,實屬臨陣脫逃,著即行正法

所以方伯謙被殺的罪名是臨陣脫逃,並不涉及是否撞擊了揚威艦。根據《北洋水師章程》規定,北洋水師在軍法上參照雍正年間制訂的《欽定軍規四十條》執行,而裡面說的很明白,臨陣脫逃者軍法從事。

而在黃海海戰前的8月22日,李鴻章又上奏《海軍交戰賞恤章程折》,明確提到對臨陣脫逃者要嚴懲不貸。

如有臨陣退縮,貽誤事機者,立按軍法治罪,決不姑寬

所以要討論方伯謙的罪名是否成立,只需要看當時濟遠有沒有先逃,而不需要去討論別的。

根據中日雙方史料記載,都可以確認方伯謙首先逃離戰場,回到旅順

在日方海軍司令部編撰出版的官方甲午海戰史《二十七八年海戰史》中,曾經刊載了當時日本各艦艦長的報告。在這些報告中,提及了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經遠、來遠等各艦。甚至連後來趕來參戰平遠、廣丙和魚雷艇編隊,日方史料中也有提到。然而在日方所有的報告中,唯獨沒人提到曾經遭遇過濟遠,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事情,在中日雙方戰艦交戰之時,濟遠到底跑哪去了。

而根據旅順營務處的記錄則表明濟遠艦首先返回,其他各艦是之後才回來,兩者到港時間足足相差了4個小時,這足以證明濟遠首先逃離戰場一事無誤。

結語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方伯謙指揮濟遠先逃一事證據確鑿,毋庸置疑。而根據當時的軍法,臨陣脫逃就是死罪,方伯謙被處死一點都不冤。


不沉的經遠


不知何時,這種對早就蓋棺定論的人物評價的翻案風愈演愈烈,我不知道這些人是什麼心態。對於方伯謙的來說,他的死真是應了兩個字:活該!

既然是打仗,就會出現英雄,那麼相對應也會出現狗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絕對是英雄,那麼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和廣甲號管帶吳敬榮就是妥妥的狗熊。

方伯謙其人

方伯謙,字益堂,福建侯官縣人,北洋水師將領。福建船政學堂首界畢業生,後被派選到英國留學,在格林威治海軍學校學習駕駛,光緒七年,調入北洋艦隊任鎮西炮艦、威遠管帶,光緒十一年,任新購入的巡洋艦濟遠號管帶。

豐島海戰一役中,面對三艘日軍艦艇,方伯謙指揮濟遠號先後掛白旗,掛日本國旗,未能使日軍上當,後擊傷吉野號後逃脫,脫離隊友致運兵船高升號沉沒,一千多官兵遇難。他也因帶回巡洋艦濟遠號立功。

黃海海戰中,因其臨陣脫逃,叛亂陣型,撞沉揚威號,1894年9月24日,被清廷處斬。

中日甲午海戰

1894年9月17日上午,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十二艘軍艦在回旅順港口的歸途中,遭受到日本軍艦的偷襲,清軍迅速擺出“人”字陣型,以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主力迎敵。

日軍投入了幾乎其所有的海軍力量,共有十二艘軍艦,其中包括八艘五千馬力以上的巡洋艦,為了規避清朝鐵甲艦,採用“一”字豎陣。

在總噸位、航速和炮火力量上,北洋艦隊處於劣勢。在激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始終保持著有利陣型,以方便掩護兄弟艦艇的戰鬥。五個小時的海戰,致遠號等五艘艦艇沉沒,而日本也有五艘戰艦遭受炮擊不能再戰,這一仗以北洋艦隊失敗告終。


但在戰場上最不和諧的一幕是,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和廣甲號管帶吳敬榮居然在激戰中,腳底抹油,逃了,這也成為北洋艦隊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戰後方伯謙被清政府以“臨陣退縮,致將船伍牽亂”的罪名斬首。

方伯謙是否有罪

黃海海戰中,濟遠號裝甲巡洋艦是當時北洋艦隊僅次於鐵甲艦的重要戰艦,它的火力輸出對於整個艦隊甚至有一定的決定性作用。而管帶方伯謙在黃海海戰中,提前退出戰場,置致遠艦與經遠艦於不顧,並撞沉了揚威號,使北洋艦隊陣型大亂,最終五艘戰艦沉沒,這能說是方伯謙沒責任嗎?

近些年來,方伯謙的後人多方奔走為方伯謙鳴冤。他們愣是擺脫了政治因素來討論方伯謙是否有罪,他的後人把“臨陣脫逃”說成了“戰略撤退”,還說方伯謙為北洋艦隊保留下一艘完整的軍艦是有功無過,甚至還提出,應由水師提督丁汝昌來負責戰敗的責任,更甚者提出這是李鴻章誣陷方伯謙,用以推脫自己的責任。


真相真的是如此嗎?

近些年,隨著一些資料的解密,事實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從各方面來看,方伯謙的確沒被冤枉。

  • 中方《中倭戰守始末記》中記載,中日交戰不久,方伯謙便在本船掛上受重傷之旗告知丁汝昌,之後迅速退出戰場,僚船廣甲號緊隨其後,由於退出戰場倉促,撞沉揚威號。
  • 日軍軍艦高千穗軍官記述“敵終於不支,濟遠、廣甲首先向西南敗走”,而司令官坪井航三少將也記載“濟遠則先於他艦逃跑”,日方記錄都證實了方伯謙的逃跑。

  • 方伯謙自稱是因“傷處甚多,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放”,丁汝昌戰後登上濟遠號查看時並無發現船頭有裂漏水的情況,而船上大炮除兩門大炮,其他皆可用,這些情況被濟遠號洋員哈富門所證實,他認為方伯謙貪生怕死而逃跑。據調查,大炮損壞還有人為痕跡,說明方伯謙很大程度上的確是畏敵潛逃。
  • 還有人杜撰出濟遠號開闢“西戰場”的說法,認為致遠號沉沒後,濟遠號獨自在“西戰場”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事實上呢,這些都是為方伯謙洗白的杜撰說法,日軍當時根本沒用能力再開展一處戰場,而且方伯謙不是說船頭漏水,炮不能發麼?哪還能在“西戰場”作戰?

以上可以看出,方伯謙臨陣脫逃罪行無須加以辯駁,真實無疑。


方伯謙後人為其翻案自然是有滿足其自身需要進行的行為,但是歷史終究是歷史,沉澱下來的史料總能說明一些問題,歷史的證據總能擦亮人們明辨是非的雙眼,所以說方伯謙其案實難說冤。


望風瑟瑟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最近與方伯謙相關的消息似乎很多,而且與方伯謙有著某種利益關係或者親戚關係的人,正在極力的為方伯謙進行洗白,甚至通過某些手段來證明方伯謙是被冤殺的而不是逃兵。

可是從整個清朝的歷史發展以及現有的史記資料來看,方伯謙絕對不是被冤殺的,對待逃兵,清王朝應該有自己的風度,而且有自己的處罰措施。

事件回顧

整個清王朝末年的時候曾經發生了一場戰爭,那一場足夠影響清王朝走向的戰爭叫做甲午中日海戰,而在甲午中日海戰當中出現了一個逃兵,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之下私自率領著自己的軍隊逃到了別的地方,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行動,直接讓整個軍團喪失了戰鬥力。

畢竟當逃兵佔據主流,甚至逃兵耀武揚威的活下去的時候,其他的主戰勢力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這一點思路很難理解,但是如果我們回顧整個封建王朝的戰役發展過程,就不難發現,往往最前面的那一大排是行軍打仗,而在前面一大排到後面還會有一排軍隊,這一排軍隊他們不負責任何事情,只有一點是他們負責的,任何一個士兵膽敢往回跑的話,將這些往回跑的士兵通通殺掉,只有這樣做才能夠全方位的遏制逃兵的現象。

可是在甲午海戰的時候沒有辦法遏制,因為海戰遠比陸戰所要涉及到的空間更大,更難圍住堵截,也更難對士兵進行道德上和思想上的約束,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條件之下,方伯謙在戰役開始的時候就率領了自己的軍艦逃之夭夭。

沒錯,這就是事實

方伯謙不管是否被冤枉,或者說是否真的為逃兵,所有的糾結點只在於一處,那就是方伯謙是否真正率領軍艦逃跑。

針對這一點倒也查了不少的史記資料,無一例外的發現,無論是清朝這邊的史記資料還是日本那邊的史記資料,對於這一場戰爭當中方伯謙的表現都有著積極顯著的標註,那就是方伯謙的確是一個逃兵。

而且當時方伯謙所率領的軍艦比其他軍艦提前返回了駐紮地,提前返回駐紮地提前了多長時間呢?

提前了4個小時,如果不是逃兵的話,很難解釋這樣的一個細節。針對於這件事情,李鴻章甚至單獨的上了一個奏摺,把方伯謙罵的狗血噴頭,並且直接表示這樣的人就必須殺頭,如果不殺頭的話,就沒有辦法立君威!

為什麼李鴻章這樣生氣,或者說李鴻章這樣激動呢,不估年老體邁還要親自給慈禧太后上一份奏摺?

原因很簡單,因為甲午中日海戰所關係到的未來發展走向太過於敏感、太過於嚴重了,這場戰役理論上來說只許勝不許敗,可是真實的情況卻打了大清王朝的臉,此次戰役大清王朝輸的慘不忍睹,並且在輸的慘不忍睹的前提之下,似乎毫無還手之力。

也正是因為這一次海戰讓西方列強以及日本徹底的認識了滿清,並且再也不把滿清放在眼裡了。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甲午海戰全軍覆沒!恥辱極點!還有什麼冤與不冤?北洋水師亞洲頭號艦隊,士兵也是德國留學生!現在誰能弄明慘烈?只知自己,不知別人的後果!吹牛逼加口號是勿人的!戰爭絕不能小視任何敵人!都是玩命!需要準備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