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甲午覆沒,並非速射炮與佈陣等問題,最主要原則在這

北洋水師作為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一方的主要參戰部隊,其在甲午戰爭中歷經黃海海戰,威海衛海戰這兩大重要戰役。但北洋水師在當時雖被稱之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名譽,卻在與當時被世界第十一位的日本海軍所擊潰。究其失敗的原因,若除去在速射炮等裝備數量上以及戰時的排兵佈陣之外這兩個因素的話,應該是隻能說當時清政府的內部原因等導致了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

北洋水師甲午覆沒,並非速射炮與佈陣等問題,最主要原則在這

裝備分析

首先我們在裝備上分析兩軍實力:北洋水師的實力在甲午戰爭前幾年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實質性變化,而對比日本海軍,由於明治維新,以及政府將北洋水師視為潛在威脅,進而加大了在海軍艦艇建造方面的投資,導致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前幾年的時間裡發展迅猛。而在甲午戰爭開戰前夕,日本海軍將各分艦隊整合為一支聯合艦隊,總體來看,此時的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對比而言,北洋水師方面已經沒有多少"大艦巨炮"的優勢可言了。

北洋水師甲午覆沒,並非速射炮與佈陣等問題,最主要原則在這

1894年中日對比是200mm以上火炮:31/15,200m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鐵甲艦2/0,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洋艦3/8。(此數據在統計時,還將北洋水師無法指揮的其他幾支小的水師艦隊算入在內)。

北洋水師甲午覆沒,並非速射炮與佈陣等問題,最主要原則在這

在艦船的設計製造以及彈藥補給方面,定遠級鐵甲艦雖然噸位大,防護性能和火力強悍,但是在設計上已經逐步落後於日本海軍的艦船了,定遠級最早在1881年時,首艦定遠下水,而此時日本方面的旗艦松島級防護巡洋艦則是在它10多年後的1892年才下水。就雙方的平均航速而言,北洋水師的評價航速15,5節稍遜於日本海軍的15。6節航速,但是聯合艦隊的中,包括吉野號的第一遊擊艦隊的評價航速卻達到了19。4節,遠高於北洋水師的航速。

北洋水師甲午覆沒,並非速射炮與佈陣等問題,最主要原則在這

在炮彈上,假使北洋水師方面全部裝備的當時產自天津機器局的穿甲彈與高爆彈的話,在火藥上則依然是採用的是黑火藥,但黑火藥燃燒後產生的殘渣會附著在膛線上,並且還有大量的白煙,因此需要重新清潔膛線及等待由於燃燒所產生的白煙散去後才能再次開火;但此時的日本海軍卻早已使用純化學制劑的黃火藥(苦味酸)作為炮彈的推進劑,相比北洋水師在戰時省去了這些清潔炮膛的操作。並且由於技術原因,天津機械局製造的炮彈品控很差勁,以至於口徑都大小不一,所用鐵質也很差勁。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導致在開戰前夕日本海軍的裝備遠先進於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甲午覆沒,並非速射炮與佈陣等問題,最主要原則在這

作戰人員分析

在作戰人員的軍事素養上來看:北洋水師的指揮層面的人員素質遠低於日本海軍方面。

北洋水師高階層指揮人員大多出身於福建船政學堂駕駛班的早期畢業生,而由於福建船政學堂的早期辦學水平不足,導致這批人只接受了簡單的測算,算法,駕駛,武器操作培訓和英文。而現在廣為流傳的甲午海戰中日雙方將領是同學這一點也能被證偽。1877年清政府選派福建船政學堂的第一二批次畢業生12人去英國的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但是其中只有嚴復,薩鎮冰等6人最終成功入學,而其餘的6人中,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三人到英國後未參加入學考試,黃建勳、林穎啟、江懋祉三人未通過入學考試,僅上艦實習就結束訓練。

北洋水師甲午覆沒,並非速射炮與佈陣等問題,最主要原則在這

其中,劉步蟾,林泰增等人在日後均成為北洋水師的關鍵領導人員。但當時負責向清政府彙報的留學生監督官李鳳苞上報的成績排名卻是: 甲等:劉步蟾、林泰曾、嚴復、蔣超英;乙等:薩鎮冰、方伯謙、何心川、葉祖珪;丙等:林永升、林穎啟、江懋祉、黃建勳。而當時北洋水師的最高領導軍官丁汝昌,卻是由陸軍出身的,且只經過蚊子船級別的海軍實習,在北洋水師成立之後還受到以劉步蟾等人為主的中高級官員的排擠。

北洋水師甲午覆沒,並非速射炮與佈陣等問題,最主要原則在這

反觀當時日本海軍的指揮階層,伊東祐亨在明治維新早期就跟隨當時的坂本龍馬等人學習海軍技術和基本知識,而後又在多艘鐵甲艦上擔任艦長,而後又擔任海軍省省長兼海軍大學校校長等職;而東鄉平八郎則在戊辰戰爭時便擔任海軍軍官,不過很巧合的是他當時也沒在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參加入學考試(當時該種入學考試不對日本人開放),但他卻入學的是訓練商船人員的泰晤士航海訓練學院,畢業後回國也在各種艦船上擔任艦長等職務,直到黃海海戰時依舊擔任"浪速"號的艦長。因此在指揮層的人員素質上,北洋水師就落後於日本海軍一大截。

北洋水師甲午覆沒,並非速射炮與佈陣等問題,最主要原則在這

在兵員的素質上,北洋水師顯得更加凌弱,在訓練方面上, 在那批“考砸了摸魚”的軍官進入北洋水師後,且因當時清政府軍隊內部派系鬥爭非常嚴重,以劉步蟾為首的北洋"福建幫"管帶群體,將對北洋水師嚴加訓練的英國教官琅威理逼走,導致北洋水師基層官兵的訓練急轉直下(此前,北洋水師中流傳著“不怕丁軍門,就怕琅副將”的說法,可見琅威理訓練之嚴格)。在黃海海戰後雙方對艦船中彈情況的統計數據中,也顯示出了這一點:日軍中彈最多的是赤城號,中彈30發,剩下其他艦船中有7艘中彈的數量是個位數。而相比之下,北洋水師除了濟遠號因先行逃跑而僅僅中彈15發,其餘各艦船的中彈數皆是在百發以上,其中鎮遠號、來遠號中彈至少二百發,而被擊沉各艦的中彈數也至少會有二百發。這樣的結果顯示了北洋水師的火炮命中率遠低於日本海軍。

北洋水師甲午覆沒,並非速射炮與佈陣等問題,最主要原則在這

後勤分析

在後勤方面,北洋水師出戰時所攜帶的彈藥基數遠遠不足以應對高強度的海戰。雖然根據當時《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之後附有《北洋海軍各員優劣單》、《北洋海軍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種彈子數目清折》、《北洋海軍存庫備用各種大炮彈子數目清折》等資料的顯示參加過黃海海戰的定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等艦的庫存炮彈中僅開花彈(高爆彈)這一項就有3413枚,其中有3071枚在黃海海戰前就已經被配發給了北洋水師,但這批炮彈並沒有被應用於北洋水師,而是一直在被扔威海衛和旅順基地的倉庫中。北洋水師在出戰時連炮彈都沒有帶足,可見其軍心之渙散,和其後勤體系的無能。

綜合以上等比較和考究,北洋水師的戰敗,是多方面性的,不僅僅是在速射炮和佈陣上,北洋水師的整體體系,都還處在於一種極度落後,極度封建的體系下,因此其在甲午戰爭中戰敗也不足為嘆,甚至是一種必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