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可能发出可以绕地球一圈的洲际导弹?

五月_Jo


当然有,苏联就部署过轨道洲际导弹

1962年4月16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决议,以P-36导弹为基础研制该型轨道飞行导弹。1965年12月16日,在秋拉-塔姆靶场进行了地面发射试验,之后1966-1967年又发射了14次。而美国直到1967年11月3日才发表声明,宣称苏联正在进行“局部轨道飞行轰炸武器”系统的试验。

所谓“轨道武器”,亦称(轨道)轰炸武器。弹头能进入卫星轨道运行一圈以上,在预定点制动,再入大气层攻击目标的导弹武器。运行不到一圈的,称“部分轨道武器”。所谓“巡航弹道导弹”,是“具有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两者主要特点的一种组合式导弹。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把弹道导弹和无人驾驶飞机结合在一起的武器方案”。该方案是由无人驾驶飞机载着导弹作巡航飞行,当接到攻击目标指令时,弹道导弹点火脱离载机高速飞向目标,“使敌方来不及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导弹的突防、攻击能力”。

由此可见,“轨道弹道导弹”可以认为是具有卫星与弹道导弹两者主要特点的一种组合式导弹,即“能进入卫星轨道运行的弹道导弹”。轨道弹道导弹属于弹道导弹的范畴,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由控制系统控制,配有核或常规弹头。在轨道弹道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工作结束关机时,导弹飞行速度必须大于或等于能克服地球引力的第一宇宙速度。轨道弹道导弹的弹头上除了战斗部,还配有控制系统,以确保弹头在卫星轨道上稳定运行,并能在需要时再入大气层,向目标发动打击。

轨道弹道导弹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突防能力,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其可以在同一发射场,从相反的方向突击同一个目标。“这种弹道导弹能够绕过美国反导防御系统基地,通过南极到达美国本土。”因为从美国南部“后门”实施攻击,可以避开美国主要用于对由北方、东方向美国本土和加拿大南部实施攻击的洲际弹道导弹提供早期预警的北方导弹预警系统,实现有效突防。二是轨道弹道导弹的轨道与低轨道卫星相似,其作为武器使用的征候不是特别明显。退一步讲,即使知道是轨道弹道导弹发射升空,也难以根据其弹道预测可能打击的目标。而待到弹头制动再入大气层时,留给对方导弹防御系统的时间已经极其有限,从而增加了防御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Р-36обр型导弹保证能将弹头送入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入轨弹头),并使其离轨下降以攻击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达不到的目标。入轨弹头由壳体、装有制导系统的仪器舱、制动发动机和装备核装药的弹头组成。制动火箭发动机是一台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用于在弹道的制动段制动与控制入轨弹头。推进剂与导弹用的推进剂相同。导弹通过专用喷嘴从推进剂贮箱卸压以保证弹头与制动发动机分离。

1969年8月25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导弹团在第五仪器科研所靶场进入战斗值勤,共部署了18个井下发射装置,根据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性进攻武器条约规定,禁止部署局部轨道飞行导弹,1983年1月退出现役,18个发射井销毁了12个,剩余6个经过改造后用于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

导弹射程4万千米,轨道高度150-180千米,射击精度1.1千米,核装药威力500万吨TNT,弹长32.6-34.5米,最大弹体直径3.05米,发射重量180吨,投掷重量1.7吨。每个作战单元拥有6个地下发射井,彼此间距8-10千米,发射井深度41.5米,钢衬套直径8.3米,发射筒直径4.64米。


荣华之武器堂


首先从现有弹道导弹所采用的抛物线飞行弹道来算的话,想要发射一枚可以绕地球转一圈的洲际导弹从技术角度来说是不现实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弹道导弹最早脱胎于运载火箭,经过半个世界的发展,虽然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已经分属两种发展方向了,但是从二者的飞行轨迹来说还是有很大吻合的,所以对于很多新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出现,外界都会认为其只要将头部的卫星换成弹头,再加装精确制导系统便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洲际导弹。火箭为了追求更大的运载力和更高的轨道,除了采用比冲更大的火箭发动机外,就是采用了多级结构来实现航天器入轨所需要的入轨速度。但是受限于火箭级数和运载质比的关系下,火箭级数最大只能达到4级结构设计,基本超过4级结构的火箭虽然起飞重量很大,但是实际上火箭所搭载的航天器质量却不高,所以4级结构也就成了火箭级数的天花板。
弹道导弹虽然在级数上普遍都是3级结构设计也是有原因的,因为4级结构设计的导弹受限于自身的原因,其能够搭载的弹头质量很小,所以各国在设计洲际导弹的时候,为了追求核弹头的搭载质量和洲际导弹的射程需求,导弹技术基本都是三级结构设计。但是三级结构的洲际导弹受限于自身原因最大射程是不会超过2万公里的,而且现有的洲际导弹为了获得更远的飞行距离,都是通过更高的飞行轨迹来实现高度换速度和距离的,所以从这点来说,这也是为什么开头说想要发射一枚可以绕地球转一圈的洲际导弹从技术角度来说是不现实的。那么现在普遍将洲际导弹的级数设定为三级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三级结构设计的洲际导弹通过多级结构的分离推进,在核弹头释放前已经达到了足够高的飞行速度,其次三级结构也刚好在核弹头质量和洲际导弹的起飞重量之间取得了平衡,因为洲际导弹的打击效果主要体现在对目标的打击毁伤效果和突防能力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多弹头技术恰好能满足对多目标的打击毁伤效果以及洲际导弹的突防能力上。所以这也是现役的洲际导弹不管是单弹头还是多弹头设计普遍都是三级结构设计的原因所在。
那么从现实角度来说,要想设计一枚能够绕地球一圈的洲际导弹也不是不可能,只能说现役的洲际导弹目前还无法做到绕地球飞行一圈的能力,因为现役洲际导弹的最大射程基本都在8000---14000公里之间,这个射程还不到地球圆周的一半,如果强行要实现的话,要么就是给导弹换装一种比冲更高的固体燃料或者是缩减核弹头的质量,但是不管是换燃料配方还是缩减核弹头质量从现有的技术及洲际导弹的打击要求上来说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增加洲际导弹的级数,像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火箭因为轨道高度更高的缘故,所以就要求火箭的飞行距离和飞行速度更高,所以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火箭普遍都是四级结构设计。同样可以将洲际导弹设计成四级结构,这样就能够大幅度增加导弹的飞行距离,如果胆子大的话,制造出一枚射程达到40000公里(赤道周长40000公里)的洲际导弹不是难事。但是这么做会带来什么缺点呢?首先就是为了保证导弹所携带的核弹头的打击能力,和更远飞行距离下所需要更多的燃料下,该洲际导弹的起飞重量相比传统三级结构的洲际导弹会呈几何倍增长,可能到时候制造出的洲际导弹的体积将会和埃菲尔铁塔一般大吧,起飞质量至少也得上万吨吧。
那么为什么现实中洲际导弹的射程基本都在8000----14000公里内呢?因为从战略打击角度来说,洲际导弹的射程只要能够覆盖到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即可,所以不管是从世界上有人类生存的陆地哪个点到哪个点之间的距离基本都不会超过14000公里,而且大多数基本都在8000---10000公里之间最多,所以对于洲际导弹的设计师来说,研发制造一枚最大射程超过8000公里不超过14000公里的洲际导弹足够用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洲际导弹的最大射程基本都在10000公里左右的原因所在。


魑魅涅槃


要研发可以绕地球一圈的洲际导弹,在技术上完成不是问题,洲际导弹其实就是装制导系统的运载火箭,而现在的运载火箭把数吨的载荷送上太空完全不是什么难事,所以让1吨左右的弹头绕地球一圈也不难,技术上完全不是问题。

那为什么很少有超过16000千米射程的洲际导弹呢??答案是不需要,我们知道地球的大圆周长为40000千米,理论上洲际导弹只要能飞20000千米就可以打遍全球,而在实际中,由于每个国家都有战略纵深,可以弥补洲际导弹的射程,所以洲际导弹射程只要等于20000千米减去战略纵深就可以打遍全球,同时,因为每个国家的战略假想敌都是明确的,只要能打到战略假想敌就行,而世界强国几乎都是在北半球,战略导弹只要能覆盖这些地方就足够了,好像非洲,南美洲,南极洲这些鸟不拉屎的地方,炸了它还不值导弹的成本,几乎没哪个大国把战略导弹瞄准它,所以,一旦发生核战,这些地方可能是相对安全的。总之,刨去战略纵深和无攻击价值的区域,战略导弹的射程就不需要那么远了,所以就一直没人研发超过16000千米的战略导弹。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战略导弹射程更远一点不是更好吗??这就得考虑副作用了,要增加射程就必须增加导弹的燃料,导弹就会更大更重,大了以后就面临,机动困难,不易隐藏等问题,可谓得不偿失,完全没有必要。总之,大家都是在射程够用和前提下增加弹头威力,或是减小重量方便机动部署,达到更好的战略威慑效果。


好人刘哥2684


地球赤道周长才4万千米,两个最远距离才2万千米。造一个绕地球一周的洲际导弹干吗?飞着玩?何不造一个飞3000亿光年航程的飞船更好玩,可绕可观测宇宙一圈。






紫气东来八千里


有。现在洲际导弹到了太空都是靠惯性飞行的,要返回地球的时候才需要动力。所以理论上导弹可以太太空飞很久,绕赤道两圈都没问题。但绕赤道转圈没有意义,导弹的目的是打击敌人,不是在太空飞行。而且在太空飞行的时间越长,被敌方侦测到具体轨迹的可能越大,也有被击毁的可能。洲际导弹速度最快的时候是再次返回地球的时候,这时候是十倍音速以上的,也是导弹最安全的时候,完全没有被拦截的可能。


方丈不方便


首先,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没有必要,射程为赤道一半的洲际导弹就可以覆盖全球了


芥末172


技术上完全可以,可是实际完全没必要做这样的导弹。因为你在地球上任何一点,只要有地球赤道半圈的射程就足够打地球上任意一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