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發出可以繞地球一圈的洲際導彈?

五月_Jo


當然有,蘇聯就部署過軌道洲際導彈

1962年4月16日,蘇聯部長會議作出決議,以P-36導彈為基礎研製該型軌道飛行導彈。1965年12月16日,在秋拉-塔姆靶場進行了地面發射試驗,之後1966-1967年又發射了14次。而美國直到1967年11月3日才發表聲明,宣稱蘇聯正在進行“局部軌道飛行轟炸武器”系統的試驗。

所謂“軌道武器”,亦稱(軌道)轟炸武器。彈頭能進入衛星軌道運行一圈以上,在預定點制動,再入大氣層攻擊目標的導彈武器。運行不到一圈的,稱“部分軌道武器”。所謂“巡航彈道導彈”,是“具有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兩者主要特點的一種組合式導彈。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把彈道導彈和無人駕駛飛機結合在一起的武器方案”。該方案是由無人駕駛飛機載著導彈作巡航飛行,當接到攻擊目標指令時,彈道導彈點火脫離載機高速飛向目標,“使敵方來不及作出反應,從而提高導彈的突防、攻擊能力”。

由此可見,“軌道彈道導彈”可以認為是具有衛星與彈道導彈兩者主要特點的一種組合式導彈,即“能進入衛星軌道運行的彈道導彈”。軌道彈道導彈屬於彈道導彈的範疇,它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由控制系統控制,配有核或常規彈頭。在軌道彈道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工作結束關機時,導彈飛行速度必須大於或等於能克服地球引力的第一宇宙速度。軌道彈道導彈的彈頭上除了戰鬥部,還配有控制系統,以確保彈頭在衛星軌道上穩定運行,並能在需要時再入大氣層,向目標發動打擊。

軌道彈道導彈之所以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其可以在同一發射場,從相反的方向突擊同一個目標。“這種彈道導彈能夠繞過美國反導防禦系統基地,通過南極到達美國本土。”因為從美國南部“後門”實施攻擊,可以避開美國主要用於對由北方、東方向美國本土和加拿大南部實施攻擊的洲際彈道導彈提供早期預警的北方導彈預警系統,實現有效突防。二是軌道彈道導彈的軌道與低軌道衛星相似,其作為武器使用的徵候不是特別明顯。退一步講,即使知道是軌道彈道導彈發射升空,也難以根據其彈道預測可能打擊的目標。而待到彈頭制動再入大氣層時,留給對方導彈防禦系統的時間已經極其有限,從而增加了防禦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Р-36обр型導彈保證能將彈頭送入人造地球衛星軌道(入軌彈頭),並使其離軌下降以攻擊洲際彈道導彈射程達不到的目標。入軌彈頭由殼體、裝有制導系統的儀器艙、制動發動機和裝備核裝藥的彈頭組成。制動火箭發動機是一臺單燃燒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在彈道的制動段制動與控制入軌彈頭。推進劑與導彈用的推進劑相同。導彈通過專用噴嘴從推進劑貯箱卸壓以保證彈頭與制動發動機分離。

1969年8月25日,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導彈團在第五儀器科研所靶場進入戰鬥值勤,共部署了18個井下發射裝置,根據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性進攻武器條約規定,禁止部署局部軌道飛行導彈,1983年1月退出現役,18個發射井銷燬了12個,剩餘6個經過改造後用於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試驗。

導彈射程4萬千米,軌道高度150-180千米,射擊精度1.1千米,核裝藥威力500萬噸TNT,彈長32.6-34.5米,最大彈體直徑3.05米,發射重量180噸,投擲重量1.7噸。每個作戰單元擁有6個地下發射井,彼此間距8-10千米,發射井深度41.5米,鋼襯套直徑8.3米,發射筒直徑4.64米。


榮華之武器堂


首先從現有彈道導彈所採用的拋物線飛行彈道來算的話,想要發射一枚可以繞地球轉一圈的洲際導彈從技術角度來說是不現實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彈道導彈最早脫胎於運載火箭,經過半個世界的發展,雖然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已經分屬兩種發展方向了,但是從二者的飛行軌跡來說還是有很大吻合的,所以對於很多新型固體運載火箭的出現,外界都會認為其只要將頭部的衛星換成彈頭,再加裝精確制導系統便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洲際導彈。火箭為了追求更大的運載力和更高的軌道,除了採用比衝更大的火箭發動機外,就是採用了多級結構來實現航天器入軌所需要的入軌速度。但是受限於火箭級數和運載質比的關係下,火箭級數最大隻能達到4級結構設計,基本超過4級結構的火箭雖然起飛重量很大,但是實際上火箭所搭載的航天器質量卻不高,所以4級結構也就成了火箭級數的天花板。
彈道導彈雖然在級數上普遍都是3級結構設計也是有原因的,因為4級結構設計的導彈受限於自身的原因,其能夠搭載的彈頭質量很小,所以各國在設計洲際導彈的時候,為了追求核彈頭的搭載質量和洲際導彈的射程需求,導彈技術基本都是三級結構設計。但是三級結構的洲際導彈受限於自身原因最大射程是不會超過2萬公里的,而且現有的洲際導彈為了獲得更遠的飛行距離,都是通過更高的飛行軌跡來實現高度換速度和距離的,所以從這點來說,這也是為什麼開頭說想要發射一枚可以繞地球轉一圈的洲際導彈從技術角度來說是不現實的。那麼現在普遍將洲際導彈的級數設定為三級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三級結構設計的洲際導彈通過多級結構的分離推進,在核彈頭釋放前已經達到了足夠高的飛行速度,其次三級結構也剛好在核彈頭質量和洲際導彈的起飛重量之間取得了平衡,因為洲際導彈的打擊效果主要體現在對目標的打擊毀傷效果和突防能力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多彈頭技術恰好能滿足對多目標的打擊毀傷效果以及洲際導彈的突防能力上。所以這也是現役的洲際導彈不管是單彈頭還是多彈頭設計普遍都是三級結構設計的原因所在。
那麼從現實角度來說,要想設計一枚能夠繞地球一圈的洲際導彈也不是不可能,只能說現役的洲際導彈目前還無法做到繞地球飛行一圈的能力,因為現役洲際導彈的最大射程基本都在8000---14000公里之間,這個射程還不到地球圓周的一半,如果強行要實現的話,要麼就是給導彈換裝一種比衝更高的固體燃料或者是縮減核彈頭的質量,但是不管是換燃料配方還是縮減核彈頭質量從現有的技術及洲際導彈的打擊要求上來說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當然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增加洲際導彈的級數,像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火箭因為軌道高度更高的緣故,所以就要求火箭的飛行距離和飛行速度更高,所以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火箭普遍都是四級結構設計。同樣可以將洲際導彈設計成四級結構,這樣就能夠大幅度增加導彈的飛行距離,如果膽子大的話,製造出一枚射程達到40000公里(赤道周長40000公里)的洲際導彈不是難事。但是這麼做會帶來什麼缺點呢?首先就是為了保證導彈所攜帶的核彈頭的打擊能力,和更遠飛行距離下所需要更多的燃料下,該洲際導彈的起飛重量相比傳統三級結構的洲際導彈會呈幾何倍增長,可能到時候製造出的洲際導彈的體積將會和埃菲爾鐵塔一般大吧,起飛質量至少也得上萬噸吧。
那麼為什麼現實中洲際導彈的射程基本都在8000----14000公里內呢?因為從戰略打擊角度來說,洲際導彈的射程只要能夠覆蓋到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即可,所以不管是從世界上有人類生存的陸地哪個點到哪個點之間的距離基本都不會超過14000公里,而且大多數基本都在8000---10000公里之間最多,所以對於洲際導彈的設計師來說,研發製造一枚最大射程超過8000公里不超過14000公里的洲際導彈足夠用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洲際導彈的最大射程基本都在10000公里左右的原因所在。


魑魅涅槃


要研發可以繞地球一圈的洲際導彈,在技術上完成不是問題,洲際導彈其實就是裝制導系統的運載火箭,而現在的運載火箭把數噸的載荷送上太空完全不是什麼難事,所以讓1噸左右的彈頭繞地球一圈也不難,技術上完全不是問題。

那為什麼很少有超過16000千米射程的洲際導彈呢??答案是不需要,我們知道地球的大圓周長為40000千米,理論上洲際導彈只要能飛20000千米就可以打遍全球,而在實際中,由於每個國家都有戰略縱深,可以彌補洲際導彈的射程,所以洲際導彈射程只要等於20000千米減去戰略縱深就可以打遍全球,同時,因為每個國家的戰略假想敵都是明確的,只要能打到戰略假想敵就行,而世界強國幾乎都是在北半球,戰略導彈只要能覆蓋這些地方就足夠了,好像非洲,南美洲,南極洲這些鳥不拉屎的地方,炸了它還不值導彈的成本,幾乎沒哪個大國把戰略導彈瞄準它,所以,一旦發生核戰,這些地方可能是相對安全的。總之,刨去戰略縱深和無攻擊價值的區域,戰略導彈的射程就不需要那麼遠了,所以就一直沒人研發超過16000千米的戰略導彈。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戰略導彈射程更遠一點不是更好嗎??這就得考慮副作用了,要增加射程就必須增加導彈的燃料,導彈就會更大更重,大了以後就面臨,機動困難,不易隱藏等問題,可謂得不償失,完全沒有必要。總之,大家都是在射程夠用和前提下增加彈頭威力,或是減小重量方便機動部署,達到更好的戰略威懾效果。


好人劉哥2684


地球赤道周長才4萬千米,兩個最遠距離才2萬千米。造一個繞地球一週的洲際導彈幹嗎?飛著玩?何不造一個飛3000億光年航程的飛船更好玩,可繞可觀測宇宙一圈。






紫氣東來八千里


有。現在洲際導彈到了太空都是靠慣性飛行的,要返回地球的時候才需要動力。所以理論上導彈可以太太空飛很久,繞赤道兩圈都沒問題。但繞赤道轉圈沒有意義,導彈的目的是打擊敵人,不是在太空飛行。而且在太空飛行的時間越長,被敵方偵測到具體軌跡的可能越大,也有被擊毀的可能。洲際導彈速度最快的時候是再次返回地球的時候,這時候是十倍音速以上的,也是導彈最安全的時候,完全沒有被攔截的可能。


方丈不方便


首先,在理論上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沒有必要,射程為赤道一半的洲際導彈就可以覆蓋全球了


芥末172


技術上完全可以,可是實際完全沒必要做這樣的導彈。因為你在地球上任何一點,只要有地球赤道半圈的射程就足夠打地球上任意一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