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病:气虚宜补,血虚宜养,血气喜温而恶寒

气血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在于调和气血,应遵循中医气血理论,审机论治,以恢复气血生理功能为目的。气血和调,百病可愈。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创立了不少治则与方法,迄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血病:气虚宜补,血虚宜养,血气喜温而恶寒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内经》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既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原则,也是气血病的治疗原则。

气血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以充盈、流畅、平衡为基本条件的,一旦气血受损,则流畅失畅,平衡失衡,虚实寒热的病变随之而生。

气虚宜补

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当以补脾肺气为主,尤以培补中气为重,方如补中益气汤。

血虚宜养

血虚与阴亏常互为因果,故补血方中常配以补阴之品,以加强疗效;血虚甚者,当宗“气为血帅”之旨,辅以补气之品,以收补气生血之功,方如当归补血汤。

气滞为实

治以理气行气为主,因气滞总以七情郁结居多,故而理气之剂每佐疏肝之品,方如柴胡疏肝饮。

血实为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血实者宜决之。”治疗总以祛瘀为要,方如血府逐瘀汤。气有余便是火,多由肝郁气滞日久而致,故而气火之证,仍当以疏肝调气为先,佐以清泄,方如越鞠丸。

血热证以出血和热象为其特征,治宜清热凉血,然血得寒宜凝,得温则行,故寒凉之剂中病即止,不可过剂,方如清营汤。

气不足便是寒,多由气虚日久,伤及阳分而致,治宜补气温阳,方如保元汤。血寒证多系寒邪侵袭,或素体阳虚,虚寒内生,导致气血流行失畅,临床以疼痛为特征,治宜温经散寒,方如少腹逐瘀汤。

气血病:气虚宜补,血虚宜养,血气喜温而恶寒

血气喜温而恶寒

《素问·调经论》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犹如水,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气属阳,其性动,其欲推动各脏腑功能与津液、精、血的代谢输布,也须得温而动。故元·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谓:“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营卫得行,常有天命矣。”

寒邪凝滞主痛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所以能运行不息,畅通无阻,全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若寒邪入侵机体,或过服寒凉入胃,阳气受损,温煦推动功能减弱,使经脉气血阻滞,则变生气滞、痰浊、内湿、瘀血等,而百病乃生,并可引起诸多疼痛,如头痛、身痛、关节痹痛、脘腹疼痛等,故《素问·痹论》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谓:“凡痛必须温散。

治疗气血凝滞不畅病证:首选辛温之品,气温之品能散寒解郁,味辛之品能散能行,辛温之药能调达气机,行血祛瘀,恢复气血畅通,故清·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乌药一项中指出:“大抵辛温香窜,为散气神药,故百病咸宜。”金元医学家朱丹溪治气不舒畅,每用木香调达之,瘀血为患,韭汁最妙。

气血病:气虚宜补,血虚宜养,血气喜温而恶寒

根据气血病寒热虚实情况,辨证选用辛温之药调畅气血,恢复气血正常功能,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功。唯辛温之品,久服易泄元气,用药以量小为宜,若配以补气、清热药,则能防止其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